“发乎情”“立乎礼”,高校荣休仪式所体现的学术与情感羁绊

澎湃新闻记者 韩少华、实习生 周子衿
2018-09-01 09:51
来源:澎湃新闻

2018年夏,在华东师范大学,所在院系为到达退休年龄的教职员先后举办了三场荣休仪式。这似乎指出了一种趋势:在高校中,当一起工作多年的同仁退休之际,以一种不流于形式的仪式向其致敬,“发乎情”“立乎礼”,既体现了学者、历届学生与教职员工之间作为学术共同体、情感共同体乃至价值共同体的特殊羁绊,也标识了治学者学术生涯的新起点。

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杨国强教授荣休仪式暨著作座谈会”

一场仪式,回顾壮丽的学海游记

“荣休仪式”,除去手续上的“退休”,还是一场仪式。

高瑞泉教授的荣休仪式同时也是一场学术研讨会,名以“观·潮”,二字分别取自“观念”与“思潮”,构成了高瑞泉教授学术研究的两个重要领域。

在仪式开始时,伴随着音乐,哲学系党委书记杨海燕副教授朗读道:“若干年前,在一次观潮以后,忽然生出一点感叹:观潮要待潮退时,当海潮有如千军万马突然奔涌而来的一刻,声如雷鸣、浊浪排空、天地仿佛紧缩,石案为之崩裂;人们情不自禁地亢奋、紧张、被恐惧感紧紧攥住。俄尔潮退波静,望着被刷平的芦荻残草、可怜的被犁得沟沟坎坎的泥滩,人们才猛地起了个念头:是什么赋予潮汐以骇人的威力?它将永远周而复始地涨落吗?”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高瑞泉教授在荣休仪式上

这段文字出自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高瑞泉教授的博士论文《天命的没落——中国近代唯意志论思潮研究》,然而也点缀着高瑞泉教授的荣休仪式,从一个起点至另一个起点,仿佛折叠起的时空中的虫洞。

无独有偶,在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举办的“杨国强教授荣休仪式暨著作座谈会”上,副院长也朗读了杨国强教授《晚清的士人与世相》一书的部分自序。

“荣休仪式”也少不了学者同仁与弟子们对治学与求学经历的回忆,这些回忆较多专注于学术启迪,也有谈及有趣的往事的,然而往往是求学、治学与日常点滴的趣事交织。

比如,在高瑞泉教授的荣休仪式上,中山大学陈少明教授、复旦大学吴晓明教授、上海大学王晓明教授等分别回忆了高瑞泉教授的治学与为人。付长珍教授则回忆起高瑞泉老师在一次师生雅集中所说的话:“在座的各位都是我的学生,是我生命的一部分。”

又如,在杨国强教授的荣休仪式上,先是由华东师范大学思勉高研院副院长方笑一总结了杨国强论著的特点,随后与会的青年学者也先后发言,回忆杨国强教授的教诲和帮助。

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杨国强教授在荣休仪式上

“退休”构成了社会体制和人生之重要节点。在另一场于华东师范大学举办的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王玲老师的荣休仪式上,有一位教授提到一件对他刺激蛮大的事:沪上某高校有位他相熟的教授,去学校办理退休手续,办完后,工作人员对她说,“你可以走了!”该教授反问道,“就这样走了吗?”工作人员说:“你还想要什么?”她事后言及此事,备感凄凉,说自己在教学和行政岗位上工作几十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

参与组织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两场荣休仪式的该系副系主任刘梁剑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哲学系为退休老师举办荣休仪式的做法,由郁振华教授担任哲学系系主任时所倡导。除了为今年上半年退休的高瑞泉教授、王玲老师举办仪式之外,几年前也为李似珍教授(中国哲学)、来建础副教授(马克思主义哲学)举办过荣休仪式。草创之际,仪式相对简单,在全系教师会议上以座谈的形式,主要是退休老师回顾教学生涯,同仁发表感言。今年的退休仪式,准备得相对充分,系党政班子、工会、办公室相关老师投入了不少精力,策划了一些‘点子’,让荣休仪式在庄重之中增添了一些活泼和诗意。”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的王玲老师在荣休仪式上

一种致敬,甚至不仅止于为学者而办

近年来,给职工举行退休仪式的呼吁不时地出现在新闻媒体上。上海市总工会2015年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到龄退休职工关心关爱工作的通知》中也倡导为职工举办简朴祥和的荣休仪式。

事实上,“退休”一词古已有之,一般特指官员退休。然而,不同年代的人对退休的观感往往并不相同。在过去,单位会给职工开欢送会,佩戴大红花,赠送纪念品、颁发“光荣退休”奖状,甚至有时会安排小汽车、敲锣打鼓送职工回家。而现在,这种情景似乎销声匿迹了,更有甚者自己跑到报社要求刊登广告,宣布自己退休。有人认为,职工退休仪式感变得越来越弱化也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当前社会中的人文关怀的匮乏。

华东师范大学最近举办了多场“荣休仪式”,澎湃新闻记者注意到这其中的对象,除了学者、教授之外,也有高校院系职工。

如所周知,高校教职员工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台前者”,如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教师、从事管理工作的领导者,等等;一类是“幕后者”,如从事辅助教学、科研、管理的教务秘书、图书管理员、办公室行政人员、后勤人员,等等。就社会影响和观感而言,高校“台前者”会容易被更多的人所了解和认识,可谓影响久远宽广,而高校“幕后者”除了身边熟悉的人外,几乎不为社会大众所知。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的王玲老师就是一位高校“幕后者”,她的工作主要是做各种日常繁琐之事,而这种日常繁琐之事的意义和价值往往不为旁人所晓知,只有身边的共事同仁才有所感、有所知。

今年6月,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在华师大图书馆为王玲老师举办了荣休仪式。同仁希望通过这样一个简单而隆重的仪式庆祝王老师光荣退休,并向在平凡岗位上默默耕耘30余年的王老师表达感激和敬意。

1982年,王玲老师由华东师大二附中考入华东师大,在图情系就读。王玲于1986毕业后,曾在上海社会科学院图书馆工作1年,1987年回华东师大供职于社科部(现为马克思主义学院)资料室,后又于2000年内调到哲学系暨思想所工作。

自2000年始,王玲开始在思想所18年的工作,不仅要承担思想所资料室图书管理工作,还要承担经费管理工作和日常行政事务管理工作。思想所作为一个具有特殊建制的研究机构,在其强力的行政管理工作,得以实而不虚,运转有效。

因此经历,仪式特为选择在华师大中北图书馆举行。事实上,为了办好王玲老师的荣休仪式,哲学系、思想所领导和同仁对仪式的流程、致谢词、时间地点、邀请嘉宾、纪念品、PPT、用餐都作了尽心安排和布置。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观·潮——高瑞泉教授荣休仪式暨学术研讨会”

一个节点,问道之心继续出发

或与前文所述在高校教师与职工退休之际举办“荣休仪式”异曲同工,在欧美国家的大学里,也有“荣休教授”一说,但具体则有不同。

在英国,在学术上获得卓越成就的终身教授才有可能被称作“Emeritus Professor”。

在美国,凡是得到学校正式教授合约的教职人员(终身教授),且从教时间超过10年的,都可以在其退休时被评为“优秀教授”称号。而有此称号的教授在将其工作转交下一任教授之后,多数会被大学董事会授予“professor emeritus”即“荣休教授”的称号。

而且,很多美国的大学也会授予非教授头衔的学校职工“Emeritus”称号并为其举办荣休晚宴,但是这类嘉奖往往仅仅授予高层教职工。比如Grand Rapids Community College就授予其校长荣休职称,以奖励校长40年来对于大学“资金流动与校舍建设”的杰出贡献。

Grand Rapids Community College授予其校长Steven Ender(中)荣休职称,以奖励校长40年来对于大学“资金流动与校舍建设”的杰出贡献。

一些西方的大学会在一年一度的学年晚宴上(往往也是最新一届学生的毕业典礼)向公示教授退休的消息。而将要退休的教授也会在晚宴上向所有学生致辞并且接受学生的祝福。“Emeritus Professor”的称号则也往往会同时在学年晚宴上宣布授予。

如果一位教授在学术研究上卓有成就,学校会为其举办特殊的荣休仪式(Retirement Ceremony)。不同于大型的荣休晚宴,这种荣休仪式往往会邀请这位教授的朋友,家人和部分同事。校长会在晚宴上致辞,也同时宣布即将退休的教授获得“Emeritus Professor”的称号。

值得一提的是,一旦被一所学校授予荣誉教授称号,这位教授就把自己的声誉和学校挂钩:比如学校就可以用他的名字来命名建筑物或者招收新学生。因此,很多教授在退休前都会斟酌是否要加入荣休名单。

得到这等荣誉的教授可以在退休之后享受一些学术特权,比如:有些教授可能能获得他的办公室、工作邮箱及其他学校设施的终身使用权,这些教授还可以在署名的时候加上“某某大学荣休教授”的头衔。另一方面,学校官网也会发布荣休的新闻并致敬。很多荣休教授甚至会得到实体的奖励和徽章。

中西之间的价值观念与风俗习惯不尽相同,然而对于学者来说,将“荣休”这个节点视作求学问道的新起点都是不变的。

在高瑞泉教授的荣休仪式上,同仁门生在恭贺之余,也道出“人生七十始中年”的老话,对高瑞泉教授在荣休后的学术成果饱含期待。“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追寻真理的过程固然艰辛,但“生命不息,思考不止”。高瑞泉教授表示,在接受到众多鼓励后,对学术、生活将保持一如既往的热情与专注,永怀一颗学者的赤子之心。风流年华今犹是,确然问道心不改。

而杨国强教授则也在荣休仪式上谈到:在思勉的十年,是他以历史研究为己任以来最平静的时间,可以静下心来,做些自己喜欢的事。这十年里,他也看到身边的年轻人初有声望;退休对于一个历史学研究者,变化不会太大,以后也会继续把自己的思考写出来。

一场回顾、一种致敬、一个再出发的节点,荣休仪式究竟价值几许?刘梁剑教授告诉澎湃新闻记者:“共事多年的同仁离开工作岗位,自然生出难分难舍的情感,自然想到举办荣休仪式为同仁送行。在此意义上,举办荣休仪式是‘发乎情’的自然行为。与此同时,荣休仪式也是‘立乎礼’。我们通过荣休仪式向兢兢业业工作多年的同仁——不管是取得丰硕成果的知名教授,还是在平凡岗位上默默奉献的办公室人员——致敬。仪式(没有流于形式)、礼乐本身有很强的感染力,在营造优雅学府、建设共同体方面发挥潜以默化的积极作用。我们希望,哲学系不仅是一个工作的地方,它还应该是一个学术共同体、情感共同体乃至价值共同体。”

    责任编辑:黄晓峰
    校对:张亮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