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杨浦丨杨浦历史上第一所中学:沪江大学附属中学

2023-07-16 17:31
上海

沪江大学附属中学(以下简称沪江附中),于1906年与当时的浸会大学一起创办,由在华的美国南北浸礼会传教士购地兴建校舍而成,起初为浸会大学的预科班,校址在杨浦区军工路516号沪江大学内,占地约30亩,是杨浦区历史上第一所中学。

浸会大学的预科班相当于民国时期中学教育的3、4年级阶段,没有独立的教学场地,中学生与大学生都在一起生活和学习,教职工与沪江大学的教职工也在同一地方工作,校长亦由沪江大学的校长兼任。

沪江大学预科班学生合影

1911年,浸会大学预科随大学名称变更,改名为私立沪江大学附中。1922 年沪江附中成为高初中两级各分三年制的中学,还在沪江大学的南面建立独立的校园和校舍。1920年建成的思雷堂(Richmond Hall)为沪江附中上院,是附中的高中部,由美国南浸礼会差会拨款建造,一二层为教室和实验室,三四层为高中寝室。1922年建成的思孟堂(Melrose Hall)为沪江附中的下院,是附中的初中部,由美国人士所捐建,底层有办公室、图书馆和教室,二三层是初中寝室,四楼整层是大礼堂,早会、晚课及考试都在大礼堂举行。

因办学需要,两栋楼还先后分别设立应接室、办事室、青年会俱乐部、童子军和学生自治会办事室、教员休息室等。

思孟堂

(Melrose Hall)

思雷堂

(Richmond Hall)

沪江附中学生宿舍一角

此后,沪江附中还选任了附中的校长、教务长和其他职员。1928年1月,刘湛恩出任沪江大学首任华人校长兼任附中校长。

1929年3月18日,沪江大学向政府立案,成为上海第一所立案的教会大学,英文校名由Shanghai College改为University of Shanghai,沪江附中英文校名因此改为University of Shanghai Middle Shool,沪江附中成为“不啻纯为我华人自办之学校也。”

沪江附中校门

沪江附中校徽

1935年,沪江大学又为沪江附中建设了中学膳堂和中学礼堂。

沪江附中饭堂

1937年抗战爆发后,沪江附中的校园沦为战区,被迫随沪江大学迁出战区,在圆明园路209号真光大楼上课,之后随沪江大学停校。

1938年南京伪维新政府成立,刘湛恩拒绝出任教育部部长,是年4月,遭特务暗杀,用生命实践其救国诺言。1984年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沪江附中校长刘湛恩博士

抗战胜利后,因大学部校舍不敷使用,将中学部原址充作大学部校舍,附中由江苏省议会接受,另组董事会主管学校事务,行政经济从大学独立出来,校名简称定为沪江附中。1947 年高中部迁入北宝兴路民晏路150号浸会庄明强中学校舍(现上海大学校址),初中部仍在圆明园路209号,但是不久高、初中部并入北宝兴路浸会庄校区。

沪江附中在杨浦时期曾使用过的校舍

新中国成立后,沪江附中由政府接管,1952年沪江附中与晏摩氏女中合并为上海市北郊中学。沪江附中离开杨浦后,沪江大学也几经变更调整,校名先后历经上海工业学校、第一机械工业部上海机械制造学校、上海机械专科学校、上海工业学院、上海机械学院、华东工业大学直至现在的上海理工大学,是杨浦辖区内一所优秀的高校。2003年杨浦区依托上海理工大学办学,将创办于1957年的延吉中学变成上海理工大学附属高中,因此上海理工大学附属高中与沪江附中并无传承关系,是杨浦区实验性示范性高中。

沪江附中与沪江大学一样,吸引了当时众多的优秀青年学生,而且1921年就开始招收女生,是当时中国第一所实行男女同校的中学。因此,沪江附中不仅为沪江大学源源不断地培育和选送优秀学生,也成为反对封建观念、反对性别歧视的先驱。

沪江附中的对初中部、高中部的教学采用了不同的学制。初中部采用了必修制的教学模式,所学科目一律固定,高中部则采用分科制和学分制。虽然1922年的国民政府鼓吹美国学制,颁布了《学校系统改革案》,在全国中学教育中实施选科制,然而 1932 年的南京国民政府又颁布《高级中学课程标准》,正式取消中学的选科制,但是沪江附中在崇尚选科制的时期,初中部坚持实施必修制,而在选科制日渐式微过程中,又一直坚持在高中部施行选科制教学,体现出一定的办学自主性。

沪江附中以“信义勤爱”为校训,创办之初有教会学校的办学共同特征,即十分重视英语学习。虽然高中部实施学分制和分科制,但是英语教学在沪江附中的受重视程度仍然最高,沪江附中的外教大都由沪江大学的外教兼任。随着办学本土化深入,沪江附中越来越重视中文教学。沪江大学副校长郑章成觉得教会学校应同时注重中文教学,请来上海有名的文学家王西神先生,还从宁波请来前清拔贡林朝翰老先生,教授大、中学中文课程。沪江附中校长刘湛恩就任后开始大力削弱沪附中的宗教色彩,强调教学与研究的独立性,力避教会对教学的干预,刘湛恩把宗教课程由必修课改为选修课,纯随学生自由取舍,并进行了压缩,且不计学分,“这样就把宗教课程由原先统帅一切的地位降到了可有可无的程度。”

1935年沪江附中教职工合影(前排右四为刘湛恩)

沪江附中与沪江大学的联系十分紧密。在1947年沪江中学与沪江大学脱离之前,沪江大学的校董会是沪江大学、沪江附中的决策机构,董事会成员最初都是美国浸礼会差会成员。沪江附中实施校董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即沪江附中的校长是由校董会任命,负责学校日常事务的全面管理工作。沪江附中的校长通常由沪江大学校长兼任,附中教务主任也由大学的教务主任兼任。这样的组织机构和领导配置就让沪江附中学科教学设置、人员管理与沪江大学衔接起来既分工明确,又精简高效。

沪江附中还保留了西方学校中比较多见的自治理念,中学推选出来自治会成员加入到沪江大学学生自治会中,中学设置了一些管理制度和程序让学生自治会议所形成的决议有可能得到实施和贯彻,在当时较为先进。

1920年《沪江大学自治会章程》规定沪江大学自治会成员包含附中推选的学生代表

1926年沪大附中自治会出版部发行的《沪大附中季刊》封面

沪江附中在杨浦办学期间以其独树一帜的优秀办学传统孕育了一大批精英和人才,其中,中国现代诗人徐志摩,红色翻译家、外交家柯柏年,法学家、中国第一位国际法院大法官倪征燠,救国“七君子”之一、坚定的民主战士李公朴,原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院长、中国文学艺术联合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邹依仁,中国现代舞领军人物吴晓邦,中科院院士、化学工程学家、燃料化工专家侯祥麟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昆虫学家邱式邦,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土壤学家、教育家、中国北方盐渍化土壤改良的奠基人之一叶和才,民主建国会第四、五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吴志超,原北京大学、校长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家、教育家张龙翔,中国戏剧的奠基人之一、戏剧家、戏曲家欧阳山尊,中国科学院院士、航空工程专家、中国海防导弹的带头人梁守槃,中国工程院院士、烧伤外科专家,中国创、烧伤专业开创者之一、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原304医院)专家组组长盛志勇等等都是沪江附中在杨浦时期的毕业生。沪江附中在杨浦教育史上曾经留下的华丽身影,始终激励着后人发奋图强。

1935年沪江附中校园全景

文字:叶军

原标题:《话说杨浦丨杨浦历史上第一所中学:沪江大学附属中学》

阅读原文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