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吴兴:“浙”里有个“3+1”四方会谈社区议事协商机制

2023-07-04 18:38
浙江

以下文章来源于中国社会工作 ,作者俞丽颖

中国社会工作.

民政部主管社会工作业务指导刊,全国社会工作行业最具影响力媒体,权威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分享平台。

近年来,湖州市吴兴区紧扣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坚持民主平等、精准匹配、广泛协商的原则,打破地域、领域、条块、空间限制,通过资源要素互补,持续深化“3+1”四方会谈社区议事协商机制,打造“共识共治共富”的基层治理样板。

全面统筹

让议事协商“强”起来

建立“3+1”四方会谈议事协商组织架构。吴兴区建立了基层党组织为“引领方”,居民、业主、业委会为“主体方”,物业服务企业、驻区单位、共建单位、辖区内律师及教师等社会人士为“资源方”,社工为“技术方”的议事协商组织架构。通过社区党组织统领议事协商,引导“主体方”参与城乡社区的公共事务,激活“资源方”的要素供给,引入“技术方”的专业知识,各方全过程参与议事协商,形成内外联动、全面统合的社区治理格局。

规范“3+1”四方会谈议事协商工作程序。协商议题由社区“两委”结合实际提出,一般包含居民对社区中存在的公共事务类、社会矛盾类等问题的意见建议和诉求。在社区党组织的统领下,每季度确定1~2项居民关注的热点民生事项,由社工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组织业委会、物业、居民代表等多方参与,共同讨论协商治理事务,形成“问题—资源—领办—落实”的议事协商闭环。

强化“3+1”四方会谈协商技术参与。吴兴区通过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双轮驱动”,建立基层协商议事智库,与湖州市民政局等单位共同起草制定并发布了湖州市地方标准《社会工作者参与社区协商议事规范》。该标准对社工在基层党建引领下如何参与社区协商议事进行了规范,并明确了服务资质、制度建设、协商流程,为“3+1”社区议事协商机制的实践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撑。

健全机制

让议事协商“顺”起来

建立议事协商骨干共育机制。吴兴区以《社会工作者参与社区协商议事规范》这一市级地方标准为指导,通过“师徒式”“训练式”“启发式”渐进化培养模式,提升社工的议事协商技术。

建立社区居民参与机制。吴兴区鼓励居民参与社区公共事务,以问题为导向,融入社区利益相关方的社区价值观,让居民和参与者成为协商解决社区问题的主心骨,提高议事协商成功率。2022年,培育居民议事协商骨干115名,解决社区治理问题752个(涉及社区空间运行、微景观改造、停车等)。

建立健全绩效评估机制。吴兴区每年由区级部门和乡镇(街道)党工委根据议事协商工作落实、项目推进、作用发挥等情况,对辖区内承接项目的社会组织开展一次综合评估,对评估结果位列前10%的社会组织给予表彰,对位列后10%的社会组织要求整改提升。

强化保障

让议事协商“实”起来

优化要素保障。吴兴区推动社区阵地建设规范化,以“党群服务中心+”模式打造议事协商平台,充分发挥幸福邻里中心议事协商的核心功能,通过平台下沉,夯实社区协商公共空间的物理承载能力。同时,注重数字赋能,聚焦数字乡村、未来社区建设等,推动“吴上乐居”的“云上议事”模块构建,提升“3+1”四方会谈机制发展动能和治理效能。

加强多方联动。吴兴区通过加强顶层设计、科学规划,落实固定的议事协商场所,营造良好的协商氛围。同时,注重统筹协调,形成定期协商、信息互通、协调联动的齐抓共管局面,出台相应办法措施,有效解决社区治理难题。此外,组织、宣传、民政、建设等职能部门加强统筹协调,立足本职,有针对性地研究解决相关问题。

打造特色品牌。吴兴区以“3+1”四方会谈机制为牵引,创新思路,通过拉深长板、补齐短板、树立样板,聚焦聚力打造“一张桌子,四方会谈”为核心的“一核多元”吴兴基层治理议事协商品牌集群(如“小巷议事会”“四合愿”“西街管家”)。通过建立品牌运作机制,扩大品牌效应,推动议事协商案例分享,提升“3+1”四方会谈协商治理的认知度、美誉度和影响力。

点击右下角 “在看” ,推荐给大家

原标题:《湖州吴兴:“浙”里有个“3+1”四方会谈社区议事协商机制》

阅读原文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