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纹绿岩”艺术展里的中法样本:关注生态,关注远方

澎湃新闻记者 高丹
2023-07-03 08:29
来源:澎湃新闻

全球变暖、臭氧层空洞、冰川消融,环境问题正成为我们当今要面临的最大的共同挑战。这一背景下,艺术家可以发挥怎样的作用?他们的作品将会以什么方式思考人与自然?近日,作为第17届“中法文化之春”系列活动之一,“蛇纹绿岩”当代艺术展在北京的蔡冠深文化交流中心·白云馆开幕,展出作品来自中国成都的艺术家组合曹明浩和陈建军,以及法国艺术家阿德里安·米西卡等。

蛇纹绿岩:关于“断裂”与“缝合”

“蛇纹绿岩”读起来略显拗口,这是一种表面具有绿色蛇纹的混杂岩,是已消亡的海洋的遗物。

展厅中,以灯光和展陈沉浸式地呈现出一种清凉润泽的氛围,艺术家曹明浩和陈建军将“蛇纹绿岩”作为一件装置作品进行呈现——由地质学家杨勇提供的、发现于当曲(拉萨市当雄县境内)下游的岩石标本——作为其“水系避难所”系列的一部分。

策展人卢迎华在展览前言中写道:“蛇纹绿岩的这一发现颠覆了人类对于地球构造的认知——山脉和海沟不是因为地球收缩而形成的褶皱,而是陆地板块的碰撞所形成的缝合带”。“蛇纹绿岩”仿佛是一个线索,它是人类对大自然无知的提醒、是重新认识世界的视角、也是从“断裂”到“缝合”的思维。

展厅内“蛇纹绿岩”岩石标本

展览并没有明确将两位艺术家区分为不同的单元,而是将不同的作品“缝合”在一起,不同的艺术语言下,是同样对生态的关注以及艺术家的责任与担当。

关注近处,也关注远方

法国艺术家米西卡呈现出一个个以影像为主,包含行为、装置、诗歌的展览现场。影像中艺术家从细腻的个人角度出发,在不同城市的角落、在无人停留的沙漠,以一种诙谐幽默的方式与植物互动,上演了一段段“奇异”的行为:

他会带上一个喷壶,装满水,到街上去,在德国柏林38度烈日之下,米西卡从自己的住处出发,为城市街边渴了的、无人在意的杂草浇水;他也会带上一个桶,也可以是任何容器,装满肥料到街上去,在葡萄牙里斯本的冬日,米西卡为路边任人践踏的杂草施肥;他还带着一块布和洒水器在墨西哥城高速公路下的城市失落空间认真清洗植物表面的灰尘,希望他们看上去不那样落寞消沉。

阿德里安·米西卡,《治愈》(静帧),2019持续至今,录像,5分16秒,米西卡在墨西哥城清洗植物

阿德里安·米西卡与植物与自然

阿德里安·米西卡与植物与自然

米西卡的目光聚焦于城市中被人忽视的“杂草”。当城市占领自然,当柏油代替泥土,当向阳生长的植被却被称之为“杂草”,米西卡践行着如何可以更谦逊地对待我们周围的种种切实的方法。

在布展中,为了呈现出一种自然的氛围,策展人以竹子作为支架,支撑起屏幕放映艺术家的影像作品。

现场  米西卡影像作品的呈现方式

中国艺术家曹明浩、陈建军则从更宏观和具有历史维度的视角出发,展现一般视野无法到达的远方,理解他们的作品甚至需要一些诸如地质学、地理学、民俗学等其他学科的知识储备,但或者只是直观地去感受与我们相关的远方。

曹明浩、陈建军的“水系计划”以都江堰灌溉工程的知识建构和周边水系现实进行的研究为起点,自2015年起已有8年时间,他们也曾受邀参加2022卡塞尔文献展。此次“蛇纹绿岩——第二届蔡冠深基金会当代艺术奖获奖展”首次将“水系避难所#1、#2、#3”三组作品包含影像、摄影、装置、文献的综合媒介作品集中展示。

如同“水系避难所”字面意义所指,从跨越千年的都江堰到青藏高原岷江源头,曹明浩和陈建军试图探寻——如何在不疏远环境的情况下,在环境中避难的生态智慧。

从游牧地区的黑帐蓬、高原地区原住民居住的夯土建筑,到2008年四川地震后的重建、农民王一忠十万颗树的种植实践,曹明浩和陈建军试图探讨在非人类中心的复杂地质构造区域内,频繁的灾难问题如何促进和超越地域与地缘的集体实验,同时引发对本地传统、植被与远古智慧的多样性思考。

曹明浩、陈建军,水系避难所(静帧)

曹明浩、陈建军,《水系避难所#2: 震后的传统夯土居民遗址》,2019,摄影,尺寸可变

曹明浩、陈建军,“水系避难所”系列作品

致力于思考和展现环境和生态议题的创作

丹尼尔·奥尔布赖特在《缪斯之艺》一书中曾如此写下,“歌德说艺术之所以是艺术,因为它不是自然,而我说自然之所以是自然,因为它是艺术。”无论是近在咫尺的日常、还是从未踏足的远方,当我们用心去体悟自然,会再次感悟造物的伟大与人类的渺小。

据悉,由法国驻华大使馆和蔡冠深基金会设置的“蔡冠深基金会当代艺术奖”属于“中法文化之春”艺术节框架内,自成立之日起就推动以关注生态环境为主题的当代艺术创作。近期,由中法两国的策展人及机构总监组成的第二届“蔡冠深基金会当代艺术奖”评审团,从9名入围者中评选出3名获奖者。中国艺术家曹明浩&陈建军和法国艺术家阿德里安·米西卡,以作品与环境问题的关联性及艺术品质为评选标准选出。

展览现场

对于三位艺术家获奖的原因,“蔡冠深基金会当代艺术奖”的评委卢迎华认为:“主要还是因为他们长期的实践,而不是偶一为之的作品。我们重视选取长期严肃地致力于思考和展现环境和生态议题的创作,也会从创作的手法和强度来考量。更重要的是,我们重视艺术家创作内在的思想性,是否是带有自省式地、谦逊地去探索与环境、生态相关的主题,是否具有人文主义的关怀和世界观。”

只是生态问题是一个过于宏大的叙事。艺术家该如何介入、艺术语言该如何呈现、艺术作品如何引起更多的共鸣、艺术又该如何进行跨学科实践?

展览策展人、北京中间美术馆馆长卢迎华也提出了同样的问题,“这个奖项给我们带来许多的提醒,比如围绕生态问题的创作是否沦于猎奇、是否沦于人类中心的思考方式、是否沦于表面,是否沦于自然与人的二元逻辑,这些问题在评审的过程中引起很多的讨论。”

据悉,“蛇纹绿岩”是第17届“中法文化之春”系列活动之一,将展至9月17日。

    责任编辑:陆斯嘉
    图片编辑:张颖
    校对:张亮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