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调查|用过Kindle的你都买过哪些电子书?
2023年6月30日,Kindle中国电子书店将停止运营,Kindle用户将无法再购买电子书。尽管总被人调侃用来“盖泡面”,Kindle依旧是很多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承载着青春与记忆的重量。一种全新的阅读方式,一个随身携带的异世界集成,一份于当时笔记间留驻的心绪,Kindle做到了许多,但同样有许多不足。随着时代发展,国内的电子书行业欣欣向荣,竞品的价格、技术在综合考量下比起Kindle或许更有优势。对于手机不离身的现代人而言,手机可以满足绝大多数阅读需求,能搜索到的书籍更多,也更为便捷。Kindle的退市和“盖泡面”的调侃绝非无缘无故,从这份小调查里也可以看见一些真实的阅读体验。而无论如何,我们希望这个小调查都能唤起你独特的阅读回忆。
汤宁:
我的Kindle是高中时我的同桌送我的礼物,对那时候的我们来说其实是算比较贵重的礼物了,所以我一直很珍惜。我记得当时我连淘宝账号都没有,用网页版挑了很久的外壳保护套,让我的同桌替我下单。那时候小商品产业链好不发达,一个保护套要100块,至今印象深刻!
汤宁从高中用到现在、彼时100元的Kindle保护套
我真正开始使用Kindle是大学时期。当时选了广播电视学之后要读很多专业书,又厚又多,所以下载了很多到Kindle上准备死磕。印象比较深的一本是罗伯特·麦基的《故事》。说实话好多都看不懂,有时候一段话要反反复复读很多遍,有时会很着急,又会安慰自己说没关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这些专业书的名字很多现在都不记得了,但是当时认真的心情现在都还记得,现在很少再这么认真地投入一件事情了。除却和专业相关的,我也会买经典的名著小说,因为资源会比较多。小说类的书我看得最多,《情书》《月亮与六便士》,还有一些东野圭吾的书。
其实我还是更喜欢纸质书,读书的体验感更好,读了多少的进度也肉眼可见,更有成就感一点。尤其是一些以插画、图解为主的书,Kindle还是无法替代的。但纸质书实在太占地方,所以一些比较厚的书,或者只是看了简介感兴趣,想读一读试试看的书,我会选择用Kindle。Kindle的质感我比较喜欢,标注功能也不错,因为毕竟在纸质书上做标记的话我会有点心疼。不过,即使是官方的电子书资源,Kindle的排版也会经常出问题,甚至有许多错别字,所以体验感一般。个人认为最适合用它的场景还是在通勤路上,其余时间我都会选择看纸质书。
汤宁从高中用到现在的Kindle
因为我用的是很老版本的Kindle,我觉得较新版本有亮屏功能的还是不错的,让黑暗环境下的碎片时间也可以利用起来。除此之外,Kindle好像没有什么非常革新或者吸引用户的新功能(新功能都很鸡肋,什么增加按键之类的),所以我感觉很难吸引用户把手头的产品进行迭代,我高中时候买的Kindle现在还感觉很够用。
知道Kindle要退出中国市场还怅惘了一下,感觉有点遗憾。虽然我现在使用率不高,但是我身边有不少人依旧在使用,对于爱看电子书的人来说没那么方便了,不过之后总还可以自己下载电子书到Kindle上看书。Kindle还是承载了很多人的美好回忆的。
观日天:
我在Kindle上买的书比较杂,有《筚路维艰》《开放中的变迁》《科幻世界》《幸福的方法》以及《瞿同祖论中国法律》,基本都读了50%以上。除却这些,也有杂志以及专业上的书。我觉得专业上的书放在这上面看很好,因为纸质的都是大厚本。像《营运资金概念重构与管理创新》,这本让我对于营运资金有了系统的认识和理解,并很大程度上帮助了毕业论文的撰写,没这本书就没我的论文。前面提到的《筚路维艰》和《开放中的变迁》,这两本让我对现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把一些社会和政治的现象用理论串了起来。
纸质书我一般是收藏性质的购买。我是更喜欢电子书的,因为携带方便,查看摘录方便。Kindle自带的字典也很好,划词就有解释了。Kindle的体积小,却可以放很多类别的书,感觉像是装了很多个小世界。看不同的书,只要动动手,就可以在不同的思维和世界中穿梭。Kindle要退出中国挺遗憾的,因为觉得Kindle是在用心做数字化的,很多冷门的书也有。其他的读书软件,给我推的基本都是网文。我是2017年买的Kindle,毕业之后本体用的少了,但是iPad的Kindle软件用的还是很多。
子明:
Kindle上我有一百多本书,但并不都是买的,有的是豆瓣阅读的推送,读完了一半左右吧。最喜欢买的是小说类和偏散文性质的学术类书籍,比如塞巴尔德的《土星之环》、唐诺的《重读》。在上面买过最贵的书是《那不勒斯四部曲》。
我一般是躺在床上看Kindle,旅行中看Kindle,以及没有那么重要的书看Kindle,确实更方便。但是Kindle不好查询做的标记,然后页面敏感度也不够高,要找起来就很麻烦。而且Kindle不是纸质书,有的纸质书可以给的记忆点给不了(因为读纸质书的时候触觉、文字在书册的上下左右都会给到一些记忆,但是用Kindle就没有)。但两种阅读方式其实我都挺喜欢的。
使用Kindle十年,我有挺多心得。比如说,可以用谷歌的扩展程序把其他地方的书推送到Kindle里面去读。这个方式比起Kindle自己介绍的pdf阅读的好处是可以调整字的大小,不会像pdf在小屏幕上显示那样很不清晰。然后Kindle paperwhite和Kindle voyage我都有用过,比较推荐前者,感觉paperwhite完全足够满足基本需求了,分辨率两者都一样,但是voyage有的时候很容易误触翻页键反而不方便。还想吐槽一下Kindle一直宣传的自动查生词功能,这个功能的准确率很取决于内置辞典,不够丰富,而且没有办法把所有你想知道的词显示出来,阅读体验/便捷度都不如打开电脑鼠标查词方便和效率高。我后来还对剪切板的好感提升了不少。虽然它找东西很不方便,但是它会自动记录一个时间,可以看到在哪一刻你划线了这个句子,感觉对过往的心境有一种触碰感,有的时候就很回忆杀。
对Kindle即将退市感到超级遗憾。因为在国外的时候很难看到国内新上的书,如果不是大热门的书找起pdf来也很麻烦。这种时候中文阅读就指望着Kindle可以从国内下载一些电子化的书,退出国内市场以后可能只有在微信读书、豆瓣阅读上面找最新的书了。
一切顺栗:
我只在最早开始使用Kindle的时候订阅过一些文学类的期刊,后续基本上比较常用微信读书来导入自己的文本看书了。看的比较多的还是小说,另外还有一些散文小品之类的。最近在看《我从未如此眷恋人间》,感觉是很治愈的散文集。之前比较喜欢的有汪曾祺的一些小品文,比如《故乡的野菜》。对了,马伯庸的《长安的荔枝》我也很喜欢。我买的书比较少,通过微信读书自己上传的比较多,今年算下来大概才看了7~8本,书架上总数目前是70本左右。阅读完成度大概60%~70%,真的很容易半途而废。
选择电子书肯定首先考虑的就是它的便携程度,它可以随时随地利用一些碎片化的时间进行阅读。虽然手机也能做到这一点,但Kindle的墨水屏还可以保护视力。相较笨重的纸质书,我更喜欢也更适应Kindle。我从2017年就开始使用了。我的paperwhite3真的很耐用,到现在它都没有坏。作为电子书来说,它的整体分类都很明晰,体验感很OK。美中不足的是,它的屏幕切换速度有点缓慢,不知道是不是电子墨水屏的特性造成的。这个卡顿可能稍稍有点影响阅读的体验。再就是它的栏目板块比较简单,不过这既是缺点也是优点,它可以让我更好地专注阅读。如果用手机的话,很可能因为其他的功能或者软件分神。
我觉得现在网上对Kindle的评价相当一部分是调侃。但在我这里,Kindle不单单是一个阅读的工具,更是一座家庭沟通的桥梁。Kindle有一个家庭共享的功能,我平时会帮爸爸妈妈找一些他们喜欢的书,然后帮弟弟妹妹找一些学习的资料;当看到一些有趣的东西时,我也会随时传到这个共享的文档里面。正因为这一点,我一直在使用Kindle。于我而言,它的意义重大。
Kindle即将退市,多少会觉得有一些遗憾吧,毕竟是我已经熟悉并且长时间使用的东西,而且也承担了特别的任务。但是我觉得,时代在进步、在发展,我们之后肯定会越来越好,也会遇到更适合自己的阅读方式。对未来的阅读,我充满期待。
李乔伊:
我大概是Kindle的中度使用者,使用了五年。在上面购买的多数都是文学作品,最近买的两本是纳博科夫的《荣耀》和帕慕克的《雪》,当然也会买一些人文社科类的。最喜欢的还是各种文学作品,尤其是小说。看了一下,我一共买了434本,然后读完了95本,差不多是四分之一,永远是当时心动,买回来就躺着了。
李乔伊Kindle中的434本电子书
我个人比较喜欢读纸质书的,但纸质书越来越贵,有些味道也很大,出门也不可能随身带着。坐地铁的时间我还是喜欢拿Kindle出来。而且有时实在等不及,就想买电子书赶紧看一下。我用Kindle阅读的体验挺好的。很方便,随时能打开,墨水屏看着不累,其他像手机这些看久了就会感到疲劳。
记得有一回,应该是大三放暑假从上海坐动车回家,时间九个多小时,当时我是在看奥康纳的短篇小说。本来我一般是会一直玩手机的,但那天手机正好快没电了,就只能拿Kindle出来看书。然后小说太好看了,我几乎就一直一直看,直到到站前半小时终于看完了,我才发现自己双腿都没知觉了(因为位置比较窄,坐着没注意)。正好是从一天早上坐到傍晚,夕阳从西边照进站台,下车在车站里提着行李在走,那种残阳如血的感觉,就非常贴合小说里面那种神秘又充满暴力的氛围。那次印象极深。
现在我已经完全变成打工人了,一天里有无数烦心、让人焦虑的事情。只有拿起Kindle读书的时候,那种芜杂的思绪和心境会变得平静,觉得这是生活中非常少有的、真正有意义的时刻。说得夸张点,就像是被救赎一样。
Kindle要离开我觉得很遗憾。任何陪伴自己的东西,不管是什么都会有不舍的,既是对物品本身,也是对自己花在那上面的时间和体验。
阿树:
我在Kindle上买过很多推理小说,大学时特别喜欢各种推理,像《希腊棺材之谜》《占星术杀人事件》《如首无作祟之物》等等,买了有几十本吧,全都看完了!
与纸质书相比,Kindle方便太多了,性价比也很高,我觉得我都差不多把买Kindle的钱省回来了。但是纸质书翻页的手感和读完一本书后放进书柜的成就感是不能被代替的,最后发现我好像还是更喜欢纸质书的感觉。
Kindle的使用对当时的我来说是颠覆性的体验,不得不说,我在使用期间的享受远大于不适的感觉。但是我当时正处于喜新厌旧的年纪,过了不到两年,就对它单一的界面和偶尔失灵的操作手势突然疲倦。当时的Kindle算是时尚单品,一起玩的小伙伴陆陆续续都买了,我已经算是坚持使用时间较长的,其实真的很惭愧。
听到要退市了还是挺遗憾的。每当看到这个Kindle这个词,就会想起兴致勃勃买书、在上面读完一本本推理小说的激动,想起想要第一次用它读英文原版书但又在五分钟后放弃的现实。这次的采访调查让我意识到当时使用的一点一滴都能回忆起来,连带着21岁的很擅长半途而废的自己,那已经是将近十年前的事了。
五碗:
我没怎么买书,但是下载了很多文学经典作品。因为当时大学买Kindle的意图,就是为了能方便根据老师课上提到的书单阅读。比如现代文学课上提到丁玲,我就把《在医院中》《莎菲女士的日记》等等都下载下来。实体书背来背去太重了,教材已经很重了。不过最喜欢的还是看网络小说。比起网络小说的书迷,我其实是剧迷;去搜网络小说,也是因为剧没看过瘾。大三时看《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等不及更新,就先去把书搜来看了。我对于古装剧很热衷,所以也偏爱古言。像是大火的《传闻中的陈芊芊》,前段时间的《星落凝成糖》我都有找来小说看过,还有《驭鲛记》《周生如故》我也都挺喜欢的。
我还是更偏爱纸质阅读,更有氛围感以及容易让人静心。但是Kindle的便利之处也不可否认,想看什么书立刻就可以找来。像我刚刚说的那些网文,看完一遍过瘾可能就不会再看第二遍,如果全买来放家里会很占地方,我倾向于想休息放松的时候看。感兴趣的经典文学著作,我会购买实体书。而功能性或娱乐性阅读,我会选择Kindle,比较即时。
纸质书和电子书对我来说的差别也在于此。纸质的沉浸式体验强,有翻书的沙沙声,还有一张纸容纳的内容更多。Kindle获取文本的即时性强,方便携带,在家不占地方。但同时需要经常点击屏幕来翻下一页,会让我有一点分神,而且有时候会有卡顿、不流畅的情况出现,就让我很抓狂。又爱又恨,感情复杂。
Kindle在我心中是一种遗憾。当时买Kindle的时候就看有买家评论说,买回去落灰。我当时就想着,我一定不能让它落灰,要多看点书。结果买回来之后,除了大学老师要求读的书目,还有自己的一时兴起,并没有像理想中那样养成规律的读书习惯。后来工作了,自己租房子住,每次搬家都不舍得把Kindle扔掉,总要把它带着,想着我以后一定看。但是它现在依旧在我租的房间抽屉里,静静地落灰。直到今天看到Kindle要退市的消息,忽然想起自己当初美好、却一直停滞的期望,转眼已经过去了六年。
Mars:
2014到2018年我使用Kindle比较多,用的是Kindle Paperwhite2。在Kindle上我买过好多,《沙与沫》《先知》《自私的基因》《牛虻》《致陆小曼》《白鹿原》……Kindle不在旁边,只记得这么多了,都是四五年前买的、看的了。基本都读过一些,完整读完的估计就是《白鹿原》,因为当时为了看话剧,就猛刷完了。其他的话,诗集读的比较多,因为诗集字数少,性价比不高(奇怪的性价比计算方式)。
Kindle很方便很小巧,作为电子产品,如果想要读一本书,可以很快在互联网上搜到,比线下购书方便很多。但我还是更喜欢读纸质书。读纸质书很有仪式感,在手上的重量,纸张的手感,还有为了这本书付出的金钱,都会促使我去阅读它(免费的东西总是不被珍惜!)。我最近读的最认真的一本书,是我用原价购买的一本带签名的实体书,在实体店的时候虽然已经搜到了当当网上有半价的卖,但是觉得自己如果用半价买绝对不会好好珍惜,更不会好好读完,所以就花了翻倍的价格买了下来,事实证明,这本书在我心里的价值真的不一样了。
我个人感觉Kindle的使用体验一般。在亚马逊上买书的话,价格也不便宜,下载免费的电子书也挺麻烦的(需要找网站,找合适的格式)。可能主要还是我不怎么爱读书,用Kindle读书的前置条件太多了。如果很爱读书、一个月要读好多本的人,应该可以无视这种条件的阻碍。所以,Kindle退出中国市场,我也没有太多的惋惜。Kindle对我来说越来越像一个鸡肋的产品。如果我图方便,那就微信读书,资源多,用手机也方便;如果要有仪式感,那就用实体书。感觉Kindle卡在中间不上不下的,而且我不太喜欢墨水屏翻页的感觉。
倒是有一个场景让我至今印象深刻。有一个前任非常喜欢用Kindle读书,经常在兜里掏出一本Kindle。我第一次对男士长裤的口袋到底有多大,有了一些直观的感受!
衍川:
我在Kindle上买了十本左右的书,只要是付费的我都读完了。尽管也有看得让人想睡觉的,但还是坚持读到了结尾,毕竟花了钱。我最喜欢的是《大裂》,作者是《大象席地而坐》的导演胡迁,这本令我印象最深。我也比较喜欢在Kindle上读冯唐的作品,还有东野圭吾的推理小说。
Kindle不需要大幅度翻页,字的大小也可以调节,对近视的人来说就算拿远一点儿也能很好地阅读,也不用担心空气湿度等自然因素对书造成的影响。纸质书的话更能让人收获一种阅读的实感,会通过触摸感受到多种纸张多样装帧的不同趣味。
对我而言,阅读方式的选择要首先考虑场景。闲暇在家的话,我倾向于纸质书,因为可以慢下来翻书。但要是有出行需要,比如在火车高铁飞机上我会选择通过Kindle进行阅读,因为方便随身携带,随时暂停随时开始(前几天和朋友一起坐高铁还看到她从包里拿出了Kindle)。我挺喜欢Kindle的,它陪伴了我的大学生活,也让一个天热就不想出门去图书馆的人躺在宿舍就读了很多书。
我觉得用Kindle时最好的体验是读推理小说。市场上的纸质书越来越贵,而推理小说的性质比较特殊,买回家的读完一遍就会被放起来,我觉得时间长了多多少少有点儿浪费。我用Kindle把很多感兴趣的推理小说都读了一遍,像《白夜行》这种字数多的也包含其中。Kindle在我眼里像是一种穿越工具,在充满压力的时候及时把我送到另一个空间。至少在阅读的时候整个人都是放松的。我还试过把Kindle与电脑连接,把其他电子书导入到Kindle中,发现可以正常阅读,不过字的大小等就不太好调整了。但总体来说,我确实从Kindle上收获了很多快乐。
看到新闻的时候觉得挺遗憾的,Kindle毕竟代表着一段青春记忆,这段四年的记忆不可替代。但是,这也说明了科技在不断迭代,我相信会有系统更完善更便利的产品出现,或是在形式上再次改变。除了阅读纸质书外,以后的人们会怎样读书这件事还真不好想象。
备课汉姆:
我大一开始使用Kindle,断断续续用了六年多了。Kindle书店里我买过三四十本书,自己又导入了很多。最喜欢的是《活着》和《福尔摩斯探案全集》。同时我也是杂食玩家,还会导入很多日本漫画。
相对来说我更喜欢纸质书,更有质感一些。但是随着出去读书、步入社会等等因素,纸质书籍不太便携了,电子书能很好地替代一下。我用下来也觉得蛮爽的,随时随地打开看书,还能自动调节亮度。Oasis3的按键我也很喜欢!而且很重要的一点是,它能够让我抛开手机和Pad,沉浸式看书,因为现在太浮躁了总是动不动就在冲浪。
接受采访时,备课汉姆正在高铁上用Kindle看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作品
以前我的学业方向是日本推理小说,毕业论文写的也是本格派的推理。因为东野圭吾太火了曾经对他有偏见(看《白夜行》没看下去),但是偶然一天看到别人力推他的一些没那么火的作品,我就在Kindle上下载拜读了《从前我死去的家》《回廊亭》等等,五体投地。现在已经深深爱上东野圭吾,正在读他的其他作品。
很希望Kindle能快点回来!超级遗憾和难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