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界奥斯卡级演员,断翅受伤奄奄一息,只为吸引捕食者远离孩子

2023-06-28 11:37
上海

原创 怪罗科普

这是一只喧鸻(héng),是生活在美洲的一种鸻鸟。

它看起来不是很好,好像是翅膀断了,受伤了很虚弱,站都站不起来了。

如果你真的是这么想的,那么你就被它精湛的演技给骗了,此时你慢慢靠近,这只鸟突然之间“伤就好了”,然后拍拍翅膀飞走了。

为什么这只鸟会表现出如此无聊的行为呢?是太无聊捉弄人吗?

科学家将喧鸻的这种行为艺术称为“折翼表演”,目的是为了吸引潜在捕食者的注意力,是一种让捕食者远离自己巢穴的护仔行为。

其实,鸟类有很多攻击性的武器,例如锋利的爪子,尖且硬的喙,有的还会用翅膀,为什么喧鸻要花这么多时间和精力来研究“假装受伤”的戏码呢?

醉心于表演的喧鸻

喧鸻,是一种水鸟,英文名字是“Killdeer”,在飞行的时候它会重复发出“kil-deer”或“kee-deeyu”的叫声,因此得名。

体长多在20-28厘米之间,翼展在60厘米左右,上半身多为棕色,脖子上有两条黑色项圈,尾巴前半部分是棕色,下半部分是黑色的,尾端是白色的,比较明显。

喧鸻主要以昆虫为食物,偶尔也会吃一些植物种子和无脊椎动物,在非繁殖时期,常活跃于沿海湿地和海滩,但是在繁殖季节,它们会选择植被比较短,视野比较开阔的田野里。

它们是比较念旧的鸟,一般新巢穴都在去年的旧巢穴附近。

如果今年的配偶还是去年那个,那么一般情况下,还会选择去年那个窝,简单“收拾下”重新入住;但如果今年的伴侣是新欢,雌性喧鸻就会在另外区域找窝,避免同一区域,还是比较讲究的。

喧鸻对自己的巢穴是很随意的,说白了就是地面上的一个很浅的洼地,偶尔会用植被、鹅卵石和白色贝壳装饰一下,仅此而已。

为什么不像其他鸟一样,用羽毛或者泥巴这些材料筑巢呢?

科学家认为,喧鸻选择颜色偏浅的材料来筑巢,主要是起到隐蔽鸟蛋的作用。

喧鸻一窝下4-6个蛋,颜色比较浅,呈浅黄色或者米色。在浅色的巢穴里,鸟蛋并不起眼,不容易被捕食者捕食。还有一个好处是,浅色可以帮助巢穴保持凉爽。

尽管如此,和那些在树上筑巢穴(隐蔽巢穴)的鸟相比,喧鸻的巢穴几乎没有隐蔽性,蛋面临的捕食风险还是很大的,据统计大约有53%的蛋会被捕食者吃掉。

在这样的情况下,“折翼表演”显得尤为重要。

当有捕食者靠近巢穴的时候,喧鸻就会在不远的地方开始表演,发出奇特的叫声,假装受伤吸引捕食者的注意,然后一瘸一拐地将捕食者引诱到数十或数百米外的地方,确保捕食者不会给后代造成伤害后,突然站起来,就飞走了,只剩下一脸懵的捕食者。

为什么这种欺骗手段在鸟类不流行?

在大自然中,像喧鸻这样用欺骗手段来保护孩子的鸟类还有很多,科学家表示,大约有300多种鸟,大部分是水鸟,其他的还有鸭子,甚至还有猫头鹰。

然而,对于已经拥有超过1万名成员的鸟来说,这是一个非常渺小的数据。

有研究试图找出这些鸟的共同点,得出的结论是:

只有那些没有隐蔽巢穴的鸟类会这样,像啄木鸟一类的鸟,会将蛋产在树洞里,它就没必要搞表演艺术了,追根究底是捕食压力造成的。

而且,这种行为,被认为是后天习得的。

在1993年,也曾进行过一项实验,目的是检测喧鸻的折翼表演是无法控制的行为,还是有意而为之的行为。

当时进行了45次试验,记录了人从不同距离接近巢穴时喧鸻的反应。

结果有44次,喧鸻都成功将这个人带离巢穴。在整个过程中,喧鸻还会时不时回头看人的行为,确认自己的表演是否有效,然后根据人的反应做出调整。

捕食者给予的捕食压力越大,它的表演就更卖力:翅膀举得更高,尾巴呈扇形展开,也更低垂。

由此可见,这种行为可能是在和捕食者不停周旋的情况下,慢慢演化习得的,久而久之就变成了它们的一种防御技术。

然而,这个欺骗性防御手段也不是百分百有效的。这些鸟会被捕食者吃掉,本来直接逃走能活,假装受伤反增加了和捕食者近距离接触的机会。

有的喧鸻鸟因为表演太过卖力了,有时会被捕食者认为是一种“快来吃我”的信号,死得更快。

大自然中,像喧鸻这样采用欺骗性战术的,有很多,比较常见的就是遇到敌人就装死的,就像负鼠和猪鼻蛇。

有的擅长用恶心来防御敌人,就像喷血的角蜥和喷射呕吐物的土耳其秃鹫。

由此可见,为了能活下来,动物们都不容易,于是才有这么多防御方式。

看起来喧鸻的行为有点傻,但它确实是个好父母,如果下次你看到它在表演,请小心后退,看着地面并原路返回,以免踩到鸟巢。也可以直接跟着它,走出这片区域。

原标题:《鸟界奥斯卡级演员,断翅受伤奄奄一息,只为吸引捕食者远离孩子》

阅读原文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