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节试验区30年:见证这片热土的幸福变迁

钟天阳
2018-08-20 18:37

每年5月,是毕节厍东关乡最忙碌热闹的时候。这个时节,在外打工的青壮年们都会从四面八方赶回来,帮着家里采摘玛瑙红樱桃。但即便如此厍东关的村民仍忙不过来,周边的乡镇村民也会加入采摘大军,在这个月里赚上近万元的工钱。与此同时,前来体验樱桃丰收的游客络绎不绝,私家车像长龙一样停到了很远的地方。

“摘樱桃的时候,饭都在地里吃,辛苦是辛苦但是越摘越高兴。”62岁的老农杨有勇从2006年以来开始种植樱桃,如今已经种有10亩樱桃园,如果没有冰雹影响,每亩樱桃园可以摘收350公斤左右的樱桃——10亩樱桃园可以带来近10万元的收入,这个数字对于过去只靠种苞谷维持生计的杨有勇来说,是从未想过的。

每年5月,毕节厍东关乡不仅迎来樱桃丰收,还会有络绎不绝的游客来体验采摘樱桃的乐趣,带动旅游产业。

毕节地处川、滇、黔三省交界,位于贵州省西北部,居住着汉、彝、苗、回等民族。1988年6月,在贵州省委的推动下,国务院批准建立毕节试验区。在过去的30年里,毕节各级党委政府咬定青山不放松,艰辛探索勇于创新,加快实施“大发展”战略,推动产业优化升级。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能矿资源、生物资源、旅游资源,从根本上改变低端、粗放、低效的产业格局,推动产业结构向中高端迈进。其中农业、工业和旅游业的发展更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精准脱贫的“毕节典型”引起广泛关注。

从贫困到小康的杨有勇,只是毕节30巨变的一个家庭缩影。

松林坡乡的徐明珍:唱起欢乐山歌把香葱采

几乎每个清早,松林坡乡的徐明珍都会和老姐妹谢显芬一起到香葱基地做工。从家里到基地大概要走三四十分钟的山路,但是徐明珍并不觉得累,她甚至有些高兴,因为她每天坐在香葱基地拔葱,“算起来,每个月可以赚2000多块,加上自家地里种的苞谷土豆自己吃,日子已经可以咯。”在香葱地里,徐明珍总是唱山歌唱得最欢的那一个。

毕节有着丰富且得天独厚的农业资源,使发展高效农业成为脱贫攻坚的主要抓手。近年来,毕节市各地培育出颇具市场知名度和竞争力的特色农产品,显著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这其中,松林坡乡万亩香葱基地便是山地高效农业的代表之一。

香葱基地由贵州新农汇生态发展有限公司承建,整个基地有4124.6亩优质香葱地,带动518户1917名贫困户实现精准脱贫。据介绍,当地农民把土地流转交予香葱基地管理,每一亩每年可以收取转让费用500元,比起原本种植苞谷、土豆获得的收入高出许多。最重要的是,香葱基地提供了近千人的采葱、洗葱就业岗位。走入葱地,不时可以看到数十人的采葱队,他们坐在板凳上,麻利地将葱从土里拔起、甩掉附着的泥土、装入写有自己名字的袋子里便算完成工作。

香葱基地由贵州新农汇生态发展有限公司承建,整个基地有4124.6亩优质香葱地,带动518户1917名贫困户实现精准脱贫。

采葱岗位以6角/公斤的计件制算取工资,工作强度不大、工作时间灵活,随时可走随时可来。即便是60岁左右的老人,每天在田间拔葱也可以获得70-80元的收入,而手脚更快的年轻人每天则可以获得120元左右的收入。新农汇公司董事长周礼贵表示,仅2018年4月公司已经发出了180万左右的工资,5月则达到了200万元左右。2017年村民务工总收入1260万元,涉及700户,户均增收1.8万元。

耀华制衣厂的张梅:农民变工人,在家乡有了稳定的收入

在耀华制衣厂6月底结算的工资单上,张梅的名字赫然醒目:她是制衣厂从2017年2月投产以来,第一位月收入突破6000元的制衣工人。在计件制的制衣厂,这样的一份收入,意味着张梅必须有极高的熟练度。

和传统的制衣厂不同,这里的车间采用先进的流水线操作,干净明亮且没有异味,流水线将待缝纫的半成品流转到各个工位,大约10秒钟的时间工人就可以处理完一道制衣工序。制衣工张梅17岁就外出打工了,曾在宁波的制衣厂工作过6年,“那边的工作环境比这里差多了,收入也只有2000多。现在回毕节工作,6点就下班了,还可以照顾家里的小孩。”张梅一边说着,手里工作不停,几分钟的时间已经完成了十多件童装的镶边工序。“我喜欢做计件的工作,每一件都是踏实的收入。”张梅低着头,脸上的笑容带着几分腼腆。

耀华制衣厂给将近1500个像张梅一样的毕节人提供了就业岗位。

在制衣厂,像张梅一样的工人有近1500人。他们大都有着在外打工漂泊的经历,一年当中难得几次与家人团聚,如今可以在家乡工作陪伴家中老幼,甚至赚到比过去更多的收入,日子过得越来越有滋味。

耀华制衣厂由山东省最大的服装生产企业威海迪尚集团投资兴建,也是七星关区委、区政府重点招商引资项目。“在毕节政府的帮扶运作下,耀华服装厂于2016年12月签订协议,仅两个月后便开始投入生产,从无到有这样的高效率可以说是个奇迹了。”耀华服装厂常务副总经理苏京梅表示,耀华的产值增长迅速,2017年达到了8000万元上下,预计2018年这个数字将会突破2亿元大关。

炬晟照明的燕朋丽:打工妹回来了,孩子们有了家的温暖

距离耀华几分钟车程的地方,有一片新兴的工业园区——“毕节国家新能源汽车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致力LED灯产业的“致福光谷项目”便是其中代表。目前,“致福光谷”入驻投产企业4家,建成投产3家,装修完成1家,解决就业人数337人,其中精准扶贫户67人。

作为“致福光谷项目”的企业之一,炬晟照明有限责任公司成长极快。“我们是2015年7月入驻的,2016年公司的营收就达到了近4000万元,2017年这个数字翻升至8700万元,预计2018年我们可以让这个数字突破1.2亿元。”炬晟董事长王炉说到,随着公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公司为当地提供的就业岗位在不断增加,从最初的120人,到如今已经超过200人。

在炬晟照明工厂车间内生产的技术女工。

今年32岁的燕朋丽就是炬晟照明的员工,在生产部负责太阳能板的流水线生产,每个月的工资保底也有3000块。在毕节新产业建立之前,她曾经在浙江打工10年,这期间自己的两个孩子只能交给爷爷奶奶照顾,期间难得回家一次,两个孩子表现出来的疏离感让她觉得很难过。“现在老家有这么多工作机会,我也可以回来工作。”燕朋丽说:“孩子跟着我,再也不是留守儿童了。”目前,贵州炬晟半导体公司每生产一部路灯就捐出10元钱,全体员工每人每月捐出10元工资成立慈善基金,用于关爱留守儿童。

枪杆岩村的夏发艳:美丽乡村引领走出苞谷地,变身服务员

从2017年3月开始,枪杆岩村的夏发艳就不再去山上种苞谷了——20多岁的她将自己打扮一新,每天到村里的游客服务中心做服务员。她现在每个月可以赚得2300元左右的工资,比起过去只是种苞谷3000元/年的收入翻了近10倍。

枪杆岩村位于纳雍县西北部,曾经是红军战斗休整过的苗族村寨,毗邻九洞天风景区,全村有贫困户63户196人。枪杆岩村的地理坐标——枪杆岩独秀峰形如长枪,一柱擎天,独特险峻。周边的五指山、凤凰山雄奇壮丽、竹叶沟泉清潺潺。过去毕节因为被群山围绕,阻隔了发展的速度,如今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及机场,把毕节与外面世界快捷相连,这些迷人的秀山丽水转而成为毕节的优势资源,成就了如今毕节的旅游业。

枪杆岩村的夏发艳从苞谷地走到村里的游客服务中心,做起了服务员,也是毕节乡村旅游业转型的一个缩影。

2015年以来,在村委的引导下,枪杆岩村以特色农业促旅游业,探索了一条乡村旅游发展之路。村里不仅建设了红色文化广场和红色文化陈列室,还打造稻草人景观以及游客接待中心、游泳池、滑水道、商贸区、停车场等,实施了民居改造100多户。村内旅游服务人员优先招聘本村贫困人口,根据需要,目前在景区务工人员42人,其中贫困人口28人。

不仅是枪杆岩,毕节各地的乡镇也在积极转型,利用山水风光、民族风情、生态农业等优势,打造全新模式的旅游产业。以樱桃闻名的厍东关乡便是其中代表,乡里不仅建有游客接待中心和樱桃广场,更打造精品合作示范采摘园和果园内的观景台。2017年使含贫困人口在内的500多村民成为旅游从业人员,旅游综合收入达1.56亿元。在今年樱桃采摘期间,厍东关乡还举办了为期一周的“樱桃音乐节”,吸引40多万游客驱车前来摘樱桃、尝樱桃、赏音乐。

今年樱桃采摘期间,厍东关乡还举办了为期一周的“樱桃音乐节”,吸引40多万游客驱车前来摘樱桃、尝樱桃、赏音乐。

据统计,1988至2017年,毕节市生产总值从23.4亿元增加到1841.61亿元,增长78.7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376元增加到8473元,增长22.53倍。这一连串的数字背后,是在中央统战部及各民主党派倾力支持下,毕节试验区党政持续30年艰苦奋斗的结果,也是每一个毕节人用洒满乡土的汗水换来生活幸福嬗变的真实印证。

有关领导于7月18日对毕节试验区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指出,30年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社会各方面大力支持下,广大干部群众艰苦奋斗、顽强拼搏,推动毕节试验区发生了巨大变化,成为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一个生动典型。在这一过程中,统一战线广泛参与、倾力相助,作出了重要贡献。

8月17日,支持毕节试验区按时打赢脱贫攻坚战建设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推进大会召开。毕节市相关领导在会上的发言中以18个“我们将……”许下承诺,表示将动员全市上下,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坚决按时打赢脱贫攻坚战,奋力建设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

2018年,毕节试验区已经站在快速崛起的历史新起点。时代催人奋进,前景光明广阔,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毕节还会谱写出更加喜人的新篇章。

    责任编辑:毛玮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