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历史建筑如何保护?专家:不是简单地将人搬出改为商业

澎湃新闻记者 臧鸣
2018-08-20 15:41
来源:澎湃新闻

文物保护建筑该怎么管?

上海星罗云布着众多文物建筑和历史建筑,如何保护和利用成为一个重要课题。8月20日上午,著名建筑学专家、中科院院士郑时龄,建设部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阮仪三,法国建筑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常务副校长伍江做客2018上海书展“静安区文物建筑遗产的保护与利用”讲座,探讨静安文物建筑的保护与利用。

8月20日,郑时龄、阮仪三、伍江齐聚2018上海书展,揭秘静安区文物建筑遗产保护新动向。 澎湃新闻记者 臧鸣 图

专家学者:脱离居住者石库门无法讲述历史

阮仪三认为,只有石库门里面住着人,跟石库门体现出血缘关系,才是保留了石库门。

“对历史建筑的保护,要留住原先的真实性的状态,具体做的时候要保证原材料、原工艺、原式样等,特别关键是要保证原环境。历史建筑不一定是文物,我们不能像文物那样单个拿出来对待,历史建筑是连着周边环境、连着人,那些住在建筑里面的人,来传承历史文化的可持续性。” 阮仪三表示。

“改头换面不是留存历史文化,如建业里只能说是‘石库门旅馆’,新天地只能说是‘石库门样式商店’。”阮仪三说,“所以说,只有石库门达到可持续状态,里面住着人,跟石库门体现出‘血缘关系’,这样,才是保留了‘石库门’,留存了历史文化,历史可以看、可读取,具有本身的历史价值。”

在郑时龄看来,建议对历史建筑专门立法,因建筑跟文物尚存有差异,“我们对上海历史建筑的认识不见得比对月球的认识更多,我们无法得知一些建筑是谁设计的、作何用处、哪个年代的等等,我们对好多的建筑是不明白的。如石库门不是简单地将其留下,不是简单地将人搬出改为商业,把‘皮’留下,上海应重视我们的历史文化来发展。”

伍江认为,建筑里的使用功能变化是正常的,关键是,新的功能进去以后,不能对历史文化的保护产生冲击和损害。

“房子该不该保护在于它的价值,文物和文物建筑是很不一样的,文物是在玻璃罩里,往里看,建筑是走进去看。但建筑一旦失去了使用的价值,它就失去了生命,离消失不远。其实,城市里文物建筑的价值非常高,而文物建筑保护我们做得非常不够,只有深度研究,才能得知建筑的价值。” 伍江表示。

“石库门不能够跟我们现在的理想化住宅相提并论,建筑里的使用功能变化是正常的,关键是,新的功能进去以后,不能对历史文化的保护产生冲击和损害,在此前提下,尽量保留历史文化。”伍江说,“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生存和价值是不能离开它所处的环境的,建筑失去周边的环境,它的价值要大打折扣,因此要重视文物建筑周边环境。”

静安区:请国际团队合作修缮荣宅

静安区拥有2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7处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19处静安区文物保护单位、207处静安区文物保护点、不可移动文物共计265处以及1条中国历史文化名街、3处历史风貌保护区,类型及数量、体量均居上海全市前列。

据上海市静安区文保中心有关人士介绍, 五年以来,区文物工作部门开展四行仓库抗战纪念地、荣宗敬旧居、百乐门舞厅等的修缮监管工作,确保从设计到施工各阶段流程都能严格依法合规,修旧如旧。

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荣宗敬旧居的修缮工程中,协调社会力量邀来欧洲最有经验的文物修复工匠与中国工匠合作,历时6年将该3层西式住宅修缮完毕,天窗中央椭圆部分和21块面板被完整地拆卸下来修复,彩绘玻璃中葡萄藤缺失的部分被替换成1940年代德国生产的彩色玻璃并重新安装。

在对东斯文里的更新上,注重风貌保护、资金平衡和地区活力三者的统一。

据静安区文保中心有关人士透露,东斯文里位于苏州河滨河现代服务业聚集区域内67街坊,是上海市内最大的成片广式石库门建筑。东斯文里成片的城市更新从全市角度出发,除了功能上的升级外,还包括局部跟整体的关系,先评估区域,再考虑区域和周边的关联。在研究规划方案时,考虑了周边资源,如黄浦的九子公园、苏州河边公共区域等,在综合考量的基础上,明确该地区的规划目标。

    责任编辑:郑浩
    校对: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