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单|身处乱世的文人将军们

2023-07-04 12:06
广东

你眼中的将军是什么样的?

是充满男性荷尔蒙,身着甲胄,骑着战马,亲自上阵,驰骋沙场;还是集为将者的五个基本要素(智、信、仁、勇、严)为一身,有勇有谋?

古装剧中,无论是人界、仙界还是魔界,将军都是不可忽略的人物。

甚至很多男主角的身份就是将军,他们大多都临危不惧,总能化险为夷。

一身正气的将军,谁能不爱呢?/《星汉灿烂》

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大将军自然也是必不可少的人物。

有像岳飞一样,骁勇善战的,也有像年羹尧一样功高盖主,不得善终的,更有和“逃跑将军”孙元良一样,临阵脱逃的。

但还有一类将军,人们熟知他们的诗词和书法作品,却忽略了他们也曾是带兵打仗、保家卫国的大将军。

见微知著、心怀天下,在紧要关头挺身而出、不惜为国献身的他们,终是在一次次的风波里,看尽了人心凉薄和世间百态。

这些“文可诗传千年,武可带兵打仗”的文人将军们,似乎都面临着相同的末世困局......

这首诗的作者,叫范仲淹。

是的,就是写出那篇流芳百世的《岳阳楼记》的范仲淹。

他是个淡泊名利、不爱钱的文官。

南宋爱国将领岳飞曾说过:“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

范仲淹就是这样的文官,他甚至更像一个“圣贤”——“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可就是太过正直、廉洁,看不惯官场钩心斗角,导致他的仕途三起三落。

也正是因为他“堂堂正正、立于天地之间”的活法,让宋仁宗在面对西夏咄咄逼人、宋军连战连败时想起他。

虽是手无缚鸡之力、从没上阵杀过敌的文官带兵,但范仲淹也没让宋仁宗失望。

“修城、练兵、屯田、抚羌、选人”,凭借这十字秘诀和以守为攻的战略,体面地让西夏元昊撤掉帝号,向北宋称臣,结束劳民伤财的战争。

黄庭坚说他是“当时文武第一人”。

不可否认,这位“第一人”努力地让自己的谏官生涯、边将生涯以及执政大臣生涯做到最好,但也不免留下无尽遗憾。

身为少数派的他,注定孤独。

他改变不了官场风气,改变不了经济结构,也改变不了社会生态。

《宋仁宗时代的大人物》/ 唐博 著

广东人民出版社

庆元六年(1200年),花甲之年的一位跨世纪老人,回忆起曾经的戎马生涯,挥毫写下了这首词,他就是著名的南宋词人——辛弃疾。

他和范仲淹不同,辛弃疾首先是个英雄,其次才是词人。

他向往英雄,长得像个英雄,做事也很英雄。

在他眼里,只有曹操、孙权、刘裕才是英雄。

在挚友陈亮的《辛稼轩画像赞里》,他“眼光有棱,足以映照一世之豪”。

二十出头的他,变卖家产,白马长枪,起兵反金。

情况危急,他勇闯金营,活捉叛徒张安国。

曾是千军万马的统帅,驰骋山东,杀得金兵落花流水。

不曾想,南宋百姓眼中的“英雄”,在君王宋高宗的眼里,却始终都是一个“外人”。

辛辣的性格,使辛弃疾空有报国之志,也始终与南宋官场的腐朽积习格格不入。

戎马半生的辛弃疾怎么也想不到,自己最后会陷入朝廷的派系倾轧,被迫去职,南渡江东,落寞赋闲。

如果时光能够重新来过,辛弃疾的梦想大概还是驰骋沙场,收复山河。

填词作赋对他来说,只是闲时的副业罢了。

斯人已逝,山河梦碎,只有“看试手,补天裂”的豪迈词句,诉说着他的梦想和悲伤。

《宋高宗时代的大人物》/ 唐博 著

广东人民出版社

如果说宋朝令文人掌军是为了压制武人的野心,那到了明朝,文人掌军已成定例。

明朝的文人掌军且可称为名将的不过寥寥数人。

这首诗的作者并非人们熟知的文人名将于谦、王阳明中任何的一位,而是一个没有上阵杀过敌,却被称为名将的文人将军——熊廷弼。

他是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中式丁酉科湖广乡试第一名举人,也是翌年的联捷进士,数年后被选拔为监察御史。

怎么听都像个一辈子干到死的文官,对吧?

但命运就是如此,晚明辽东的局势是靠他扭转的。

《明史》对熊大将军的评价很高,称其“有胆知兵,善左右射”。

尽管有如此高的评价,熊廷弼也深知文武殊途,从不插手具体作战策略,只保障后勤和战略制定上的问题。

在守辽东时,他提出的保卫辽东的方略“实内固外”“以夷制夷”,让辽东局势有所好转。

萨尔浒之战大败后,他上任逮捕了准备逃跑的知州和逃将,稳定军心。

这样的“运筹”之功,也算是配得上《明史》对他的评价了。

《熊廷弼之死:晚明政局的囚徒困境》/ 唐元鹏 著

广东人民出版社

至于这样的功绩为什么没保住他的命?还要回到《明史》对他的评价里去说。

“性刚负气,好谩骂,不为人下,物情以故不甚附。”

这样的性格,自然人缘不好,在官场里容易被人构陷。

熊廷弼在宦海里两次浮沉,在近乎被架空的情况下,仍要对一场巨大的失败负责,最终身死。

就像作家谌旭彬在书评中说的:“熊廷弼再如何惊才绝绝也救不了明帝国,但熊廷弼之死,恰是观察明帝国无可救药的制度病的极佳切入点。”

天启五年(1625年),狱中的熊廷弼思绪万千,悲痛至极,写下哭别“父母、老姊、老妻、爱妾、娇儿、爱女以及我身”的《七恸歌》。

混乱的晚明财政,文武勾结的官场,君臣之间的囚徒困境,究竟谁该为“名将”的冤死负责?

《七恸歌》(局部)

杨昌济评曰:“宋韩、范并称,清曾、左并称,然韩、左办事之人,范、曾办事兼传教之人也。”

范即范文正公,“当时文武第一人”范仲淹;曾即曾文正公,“旷世天下才”曾国藩。

曾国藩身上的标签有很多,他最为人熟知的“曾剃头”与“曾文正公”两个名号,恰巧概括了他文人将领的身份。

从传统方面来看,无论是修身、齐家还是治天下,曾国藩都堪称楷模。

他的文学成就,被梁启超称“吾谓曾文正集,不可不日三复也。”

但他也是矛盾的。

儒生半世,自带兵开始,便大开杀戒,以至于被人说成“杀人如剃头”。

作为一个主张师法西洋的人,心中却眷恋旧文化。

一面开风气之先,一面又恪守士大夫的传统情感。

他能力超群,倾尽所有,欲挽清廷于不倒。

可是时势的倾颓,已无法让任何人去重新改变清廷的命运。

所以他是悲哀的,悲哀于倾注半生心血的“湘军”落得被裁撤的下场,只为让朝廷安心;

悲哀于想要实干中兴,推进洋务,却因天津教案的处理不当成了“卖国贼”;

更悲哀于无力回天的无奈和强毅力行后的不甘。

他是“内安外攘的旷世天下才”,也是徘徊在两个历史时期之间,陷入历史困境和个人困境的可怜人。

《曾国藩(全三册)》/ 唐浩明 著

广东人民出版社

光绪三十五年(1909年)清末封疆大吏张之洞,因不满监国摄政王载沣之弊政,忿懑成疾而死,临终写下这首《绝命诗》以表自己的委屈心酸。

同是“中兴名臣”,张之洞和曾国藩的区别在哪里?

有神童美誉,却大器晚成,年逾不惑仍是从四品的小言官,这就是张之洞。

虽可以与一帮“清流”一起坐而论道,起而弹劾,做史书中的“铮臣”,但心里依旧有个希望能“学有所用”的心结。

所以他在成为两广总督时兴办洋务,重视西学,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中法战争爆发之际,越南求援,他力主抗争,前往前线督办军务,调和淮军和湘军的派系矛盾,与天地会的黑旗军合作对抗法国。

他的一生,虽不如曾国藩文韬武略,传教世人,也算费劲一生心血为民为国办实事,却是官宦沉浮,终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他有洞察世事的眼力和鼎力相助的幕友,但也看清了官场上的明争暗斗。

清末朝纲腐败,王朝飘摇,非他一人能改变,终其一生,原来是为他人做了嫁衣。

《张之洞(全三册)》/ 唐浩明 著

广东人民出版社

历史中的文人将军不止这些,他们努力过,想要凭一己之力改革、收复疆土,但结局都失败了。

时局动荡、官场混乱、人心难测,令人无奈。

身处乱世的文人将军们,终是少了些荣耀,多了些遗憾。

文人掌军,掌的不只是一个人的命运,更是一个时代的末世困局。

原标题:《书单| 文人掌军的末世困局》

阅读原文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