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建华专栏:彰显后发优势绘就高质量发展地图

何建华
2018-08-19 15:02
来源:澎湃新闻

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类社会正在经历一场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将会促使各国利益和命运紧密相连、深度交融,给全球发展和人类生产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何应对世界大变局,谋划并推动中国新发展?区域协同的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是必然趋势与不二选择。

令人可喜的是,推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日益成为沪苏浙皖各级党政决策层以及社会各界的共识,对于长三角发展愿景的目标定位也日渐清晰:不断推动长三角地区实现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更好引领长江经济带发展,更好服务国家发展大局。长三角地区要建设成为全国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引领示范区、全球资源配置的亚太门户、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站在世界大变局与中国新发展的关键节点,谋划并推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即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激发动能、再创佳绩,实现改革开放再出发,事实上面临着一系列新变化新机遇新挑战。其中值得关注的一点是,长三角地区城市与城市之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带来值得思考的现实问题:后发展地区城市是否跟随先发展地区城市亦步亦趋,或简单成为承接并消化先发展地区城市过剩产能与非核心功能的承载地?如何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发挥自身独特的后发优势,谋划并绘就高质量发展地图?

改革开放尤其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沐浦东开发开放春风,上海焕发青春重振雄风,长三角江浙皖绝大多数地区也由传统的农耕社会大步进入工业化社会,像上海、杭州、南京、合肥、宁波等城市正在进入后工业化社会。回望发展历程,长三角城市发展模式由单个城市自我“内生性成长”,发展到以小时计都市圈协同发展阶段,再发展到如今高铁时代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新阶段。不容置疑的是,一路走来,长三角地区面对的问题是同质化竞争严重,产业转型升级艰难;协同度柔性不够,行政壁垒与本位利益制约整体发展;一体化程度较低,尤其是10年、20年前规划建设的交通基础设施,明显成为“同城化”短板瓶颈。长三角螺旋形发展层级提升,带来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新需求,应当切实加以推进改观。

同时,世界新科技革命孕育发展,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物联万物、人工智能正在改变物质生产方式、财富积累方式与人类生活方式,由信息社会进入智能社会。人类社会形态由农耕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智能社会的发展逻辑,使城市发展模式进入城市群协同发展阶段,城市群发展模式也正在由原先工业化时代以制造业为主,转型升级为后工业化时代以知识与思想生产的创新时代。面对新全球化再平衡的世界竞争,城市群在全球经济、金融、贸易、技术、信息、人才等要素配置集聚辐射的能级,主要取决于创新发展的新动能,比如融入世界的互联互通网络、科技创新和知识产生能级、人才培养与集聚吸引力等。

这已经成为不争的现实发展趋势,对长三角地区各城市来说是站在机会均等的同一起跑线上。这就给实现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提出一个新课题:面对第四次工业革命,如何在更高层面、更广领域、更深融合上实现合理布局、协同发展、合作共赢,避免在新科技、新产业、新业态等方面形成新一轮同质化竞争。

这也就自然而然启示长三角后发地区城市:在接轨上海、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应当客观理性地分析并认知自身的独特后发优势,在长三角整体发展明确自身定位、提升独特功能、谋求共同发展。严格意义上说,后发就是一种优势,因为历史沉淀负担相对较轻,产业转型升级压力较小;可以学习借鉴先发展地区城市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少付出沉重学费;可以与先发展地区城市紧密合作,实现高质量高品质高水平对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推动自身发展。

以盐城为例,这座地处中国东部沿海中部即江苏省中部的城市,是一座具有人文魅力、发展活力、巨大潜力的城市。作为长三角城市群26个城市中唯一的苏北地区城市,盐城在接轨上海、融入长三角中站高望远、胸怀大志,树立了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高质量发展走在苏北苏中前列的“两高”愿景目标,确定了产业强市为根基、生态立市为命脉、富民兴市为宗旨的“三市”发展战略,明确了开放沿海、接轨上海,绿色转型、绿色跨越的“两海两绿”实现路径,目标明确、任务具体,思路清晰、举措可操,在新时代谋求新作为谱写新篇章。

作为苏北地区的一座后发城市,盐城为何有如此底气、如此雄心、如此魄力,原因在于这片土地上富集八大后发优势:海,即沿海中部区位及582公里漫长海岸线优势,可打造成沿海开放高地;空,即“空间大”资源禀赋优势,拥有1.7万平方公里国土面积,是上海面积约2.7倍,开发强度只有13%,可开发潜力大;外,即中韩合作品牌优势,是中韩产业园建设首批合作城市、韩国在华投资发展产业集聚基地、韩国对华贸易物流集散基地等,具有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感召力;地,即上海飞地传统优势,大丰307平方公里是上海飞地,承载着沪盐融合的历史渊源。

盐城后发优势还有:新,即创业创新优势,传统产业历史负担轻,转型升级压力相对小;绿,即绿色生态优势,东方湿地之都,仙鹤神鹿世界,黄海森林公园;通,即沿海高铁与苏北苏中交通枢纽优势,随着盐通高铁全面开工建设和即将建成通车,将全面融入上海“一小时经济圈”;文,即人文历史优势,红色文化、绿色文化、盐文化等资源富集。

正是根植于这些独特的后发优势,盐城在接轨上海、融入长三角中,谋求沪盐两地互惠、实现合作共赢,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发展上台阶。

在接轨上海方面,一是用足上海元素,增进两地情感。盐城涉及上海的元素丰富,比如新四军与上海的红色血脉相连、大丰农场的上海飞地情结、历史上苏南移民到盐都的浓厚乡愁等,应当善用并用好用足;二是在经济合作发展方面,应当聚焦中高端产业,对接增量项目合作,尽量规避中低端产业存量转移,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也倒逼对方想方设法创新转型升级上水平;三是明确需求、精准接轨,重点吸引上海优质资源,比如医疗卫生、教育科技、稀缺人才、公共服务等;四是挖掘传承独特文化资源,在对接上海中借势发力,讲好盐城故事,扩大传播力度,培育城市品牌 ,提升盐城在国内外的知晓度、美誉度、影响力。

在融入长三角方面,一是以自身高质量发展,引领苏北苏中地区高质量发展,切实走在苏北苏中前列;二是重点考虑如何融入苏南,进入后工业化时代的苏南地区比如苏州、无锡等城市,与上海一样要寻求新的发展空间,盐城无疑是优选之地,应当立足于高质量发展主动对接融合;三是以更宽广视野实现融入,比如与杭州、南京、合肥等长三角大城市对接融合,承接优质资源,谋求合作共赢。

(作者何建华系上海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研究员)

    责任编辑:黄晓峰
    校对:栾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