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特辑】诗词里的端午节‖蒋德均

2023-06-22 14:40
四川

诗词里的端午节

蒋德均

农历五月,时值仲夏,阳光普照,万物茂盛,蓬勃生长。然而,随着气温的升高、万物的生长、细菌的繁殖,瘟疫等各种疾病也在悄然发展。此刻,尤须重视生活的环境卫生、强身健体、辟邪除瘟,防患于未然。于是,自然物候的推移与人文思想的融合,为了让生命之花开得更加健康灿烂绚丽,丰富多彩、五彩缤纷的各种民俗活动便开展起来,这就是端午节的内涵与使命。

端午节在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内涵丰富、不断变化的古老节日。据民俗专家考证,它的起源可追溯到先秦时代甚至战国晚期。在两千多年的流传过程中,不同地域的炎黄子孙创造了五彩缤纷的端午节日民俗活动,不断地丰富着节日的内涵,传达出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复杂的情感世界。作为书写端午节的诗词歌赋也呈现出诗意纷繁的诗歌意象和深刻的文化内涵。

端午安康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学界有多种说法。学术史上曾出现过辟邪保健说、纪念屈原说、纪念曹娥说、纪念伍子胥说、越王勾践操练水师说、吴越先民祭祀龙图腾说等。在中国民间,影响最大的乃是古代楚地百姓为纪念忠君爱国而投江自杀的诗人屈原而产生的一种纪念性活动。其实,将端午节与屈原联系起来或与其他历史任务联系起来,这是端午节发展演变的结果,而不是起源。任何一个完整的民俗节日都需要具备三个基本因素:固定的时间,特殊的习俗,特定的名称。

通过对端午节起源学说的全面考察和历史史料以及各地民俗的考证,学界普遍认为,只有辟邪保健说较为符合端午节起源的事实。同时,端午节的各种活动与习俗,也证明着其最原始的核心因素在于辟邪与保健。

流传至今的有关端午节的各种活动与习俗,主要包括七个方面:一是门前挂菖蒲与艾叶的习俗,因菖蒲与艾叶具有辟邪与药用的双重功能;二是用五色线包粽子或缠挂五色线以驱邪辟凶;三是饮雄黄酒或其他酒,以辟邪与活血健身;四是吃粽子以滋补健身;五是贴挂各种符咒以辟邪保安宁;六是划龙舟比赛或水上抢鸭子,既可送瘟神又可锻炼强身;七是亲友互赠礼物以关爱,增强感情,和谐关系,有利于身心健康。当然,中国地域广大,各地民俗在大同的情况下还存在小异,但所有的习俗与活动都以辟邪健身为目的。因此,辟邪说最符合端午节起源和演变的事实,其核心元素就在于辟邪与保健,端午节的原始本质也在于此。

端午节在历史上曾有多种称呼。端午也称端五、端阳。此外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诗人节、蒲节、娃娃节等。虽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过节的习俗大同小异。

东汉之前,端午节一般在农历五月五日。

战国时代,端午在五月第一个午日,即端五。后来演变为专指五月初五。因为五月五日,故曰“重五”。“重午”即午月午日。

端午节又称中天节,因为此节的精确时刻为午月午日午时,太阳正在中天,阳气到达极点。

端午节又叫端阳节,意思是太阳处于极盛状态与“中天”意近。

何故叫“浴兰节”?据南宋吴自牧《梦粱录》载:“五日重五节,又曰浴兰令节。”因为古代有端午节用兰草煎水沐浴的风俗。

何谓蒲节?因端午节有于门窗悬挂菖蒲或菖蒲泡酒饮用之俗,故又曰蒲节。

为何又叫女儿节呢?明清开始,因北方一些地区有在端午节把女儿打扮得漂漂亮亮,投插石榴花的习俗,还有已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的习俗之故。

端午节又叫娃娃节,是因端午节辟邪保健的重点是针对儿童,要在儿童身上涂抹雄黄、佩戴五色线或香囊等之故。

让我们尽情感受一番传统诗词里端午节色彩缤纷的诗意镜像吧!

五丝

唐·褚朝阳

越人传楚俗,截竹竞萦丝。

水底深休也,日中还贺之。

章施文胜质,列匹美于姬。

锦绣侔新段,羔羊寝旧诗。

但夸端午节,谁荐屈原祠。

把酒时伸奠,汨罗空远而。

民间传说,屈原投江而亡后,楚人十分怀念他,在屈原投江自尽那天——农历五月五日用五色丝线包裹粽子投于江中,让鱼不要去吃屈原的尸体。一说端午节系五色彩丝以求平安好运。诗歌赞美屈原高洁的人格和杰出的诗歌成就,以一个节日来缅怀纪念屈原,古今中外也不多见。

竞渡歌

唐·张建封

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莺。

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

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

两岸罗衣破晕香,银钗照日如霜刃。

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

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蜺晕。

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桡。

疮眉血首争不定,输岸一朋心似烧。

只将输赢分罚赏,两岸十舟五来往。

须臾戏罢各东西,竞脱文身请书上。

吾今细观竞渡儿,何殊当路权相持。

不思得岸各休去,会到摧车折楫时。

诗歌交代端午节龙舟比赛的天气、环境以及观看龙舟竞渡的人们,渲染赛前热闹的气氛。接着写出了端午龙舟竞渡的紧张热烈场面,洋溢着节日喜庆与欢乐。最后书写了作者观看竞渡后的感慨,由竞渡者的互不相让联想到执政者的朋党之争。

端午

唐·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诗人发问:端午节从什么时候开始?又为什么而设立?前人传说是为纪念楚国大夫屈原。

可是那浩浩荡荡的汨罗江水,能洗去忠直之士的冤屈吗?我国的端午即农历五月初五日,相传,这天是屈原投江自尽日,后人伤其冤死,特以粽投江祭祀并划船捞救,遂相沿而成端午节这天食粽和龙舟竞渡的风俗。作者在诗中提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尽管后人歌颂、祭祀屈原,但屈原的悲剧发生了,如此冤屈是江水能够洗刷干净的吗?

竞渡曲

唐·刘禹锡

沅江五月平堤流,邑人相将浮彩舟。

灵均何年歌已矣,哀谣振楫从此起。

杨桴击节雷阗阗,乱流齐进声轰然。

蛟龙得雨鬊鬣动,螮蝀饮汀形影联。

刺史临流褰翠帏,揭竿命爵分雄雌。

先鸣余勇争鼓舞,未至衔枚颜色沮。

百胜本自有前期,一飞由来无定所。

风俗如狂重此时,纵观云委江之湄。

彩旗夹岸照蛟室,罗袜凌波呈水嬉。

典终人散空愁暮,招屈亭前水东注。

诗歌描写了端午竞渡的激烈与热闹场面,同时寄寓了诗人对屈原的缅怀,极具民俗画卷。

端午

唐·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年轻时,每逢佳节总爱生出许多情感;现在老了,谁还有心思平白无故去感慨万千。在端阳这天,也懒得学别人悬挂艾草和画驱邪符,只祈望一盏蒲酒,共话天下太平。白发是一天比一天增加了,石榴花如红锦般射目却年年应节而开。可叹在岁月面前,无论圣贤与蠢人都是匆匆过客。谁知道,有几人湮没无闻或名垂青史呢?作者借节日感叹人生易老,年华易逝,年不留人,抒发了诗人对功名的思考。

竞渡诗

唐·卢肇

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

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

冲波突出人齐譀,跃浪争先鸟退飞。

向道是龙人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

改诗描绘了端午时节的龙舟赛,鼙鼓初击,兽头吐威,万人助喊,多船竞发的动人场景。在石溪住久了,思念端午时节的场景。在驿馆楼前,观看开始行动的时机。鼙鼓初击时似雷声,兽头吐威,万人冲破齐声呼喊,跳跃着的浪花与飞鸟争先恐后。赛船像龙一样的向前冲去,果然获得了锦标归来。

五月五日

宋·梅尧臣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

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後踪。

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

屈原已沉江自杀,楚人为他的不幸遭遇而悲哀。哪里能奈何谗言呢,驱赶蛟龙也只是徒劳而已。没有消除屈原生前的遗恨,反而追寻他死后的遗踪。只见碧绿的沅湘水倒映着山峰的影子。诗歌以景结情,余味悠然!

渔家傲

宋·欧阳修

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

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叶里黄鹂时一弄,犹瞢忪,等闲惊破纱窗梦。

词的上片写端午节的风俗,用榴花、杨柳、五彩丝线、角粽等端午节的标志性景象,表明了人们在端午节的喜悦之情。下篇写端午节人们的悬挂菖蒲、沐浴更衣、饮雄黄酒等驱邪保健的风俗。从词中,我们可以窥见宋人过端午的习俗。

浣溪沙

宋·苏轼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该词描写宋代妇女欢度端午佳节的情景。上阕主要描述她们节日前进行的各种准备:在家备夏装、沐芳浴等,而外面已是繁花盛开、香飘原野、艳阳高照。下阕主要刻画她们按民间风俗,彩线缠玉臂,小符挂云鬟,互致节日的祝贺祈愿。

六幺令·天中节

宋·苏轼

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龙舟争渡,助威呐喊,凭吊祭江诵君赋。

感叹怀王昏聩,悲戚秦吞楚。异客垂涕淫淫,鬓白知几许?朝夕新亭对泣,泪竭陵阳处。汨罗江渚,湘累已逝,惟有万千断肠句。

该词虚实相间,动静结合,明暗相续,叙说眼前庆祝端午诸景象是“实”;感怀屈原悲苦仇怨的往事为“虚”;“虚”写屈原,实及自己,借慨古人之忧,发今人之叹。同时,颇具民俗风俗价值,端午的习俗一应俱在:虎符缠臂、门悬艾蒲、天高云淡、放飞风筝、包煮香粽、龙舟竞渡、饮酒赋诗、临江悼怀等。

木兰花·竞渡

宋·黄裳

红旗高举,飞出深深杨柳渚。鼓击春雷,直破烟波远远回。

欢声震地,惊退万人争战气。金碧楼西,衔得锦标第一归。

竞渡的龙舟高高地挂起一面面红旗,从柳荫深处的水洲出击。鼓声像春天的雷声,冲破烟雾,劈波斩浪,直奔远处的终点。观众的欢呼声震天动地,有惊退万人争战的气势。在金碧辉煌的小阁楼西,夺得锦标的龙舟第一个回来了。此词写端午节龙舟竞渡,采取白描手法,注重通过色彩、声音的描绘来刻画竞渡夺标的激烈紧张气氛。同时,词还写出了人们热烈紧张的精神状态。

龙舟竞渡(图片来源:中国网)

端午

宋·张耒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龙舟竞渡是为悲悼屈原的千载冤魂,但是,忠烈之魂一去便永不返了。国破身死后,现在还有什么呢?只留下千古绝唱的《离骚》在人世间了。诗歌写得凄清悲切、情意深沉,看似简单,实则意蕴深远。

齐天乐·端午

宋·杨无咎

疏疏数点黄梅雨,殊方又逢重五。角黍包金,草蒲泛玉,风物依然荆楚。衫裁艾虎,更钗凫朱符,臂缠红缕。扑粉香绵,唤风绫扇小窗午。

沈湘人去已远,劝君休对酒,感时怀古。慢啭莺喉,轻敲象板,胜读离骚章句。荷香暗度。渐引入陶陶,醉乡深处。卧听江头,画船喧叠鼓。

梅子黄时正是春末夏初的黄梅雨时节,人身处异乡,又逢端午。入乡随俗过端午:粽子、菖蒲、艾叶以及夏衫上挂着用艾叶制成的虎形饰物、额头贴上朱墨所写的符箓、臂上缠着红丝线等。文秀诗云:“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风俗中往往寄托着人情,表达出人民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朴素的感情,屈原以其忠贞的爱国精神和始终不渝的节操,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记忆。但那自沉于湘水的屈原早已远去,诗人劝道还是莫借酒浇愁感时伤怀了。不如轻启婉转的歌喉,敲响悦耳的象板,也胜过读那《离骚》。在那美好的歌声、乐声中,荷花的香味也悄然袭来。当此时节,他乡的游子也要醉了。诗人卧于席上,突然听到江头喧闹的声响,想象画船随着鼓声奋进,那是在赛龙舟吧?结句的龙舟赛,又与上片的端午民俗遥相呼应,浑然一体。

乙卯重五诗

宋·陆游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这首闲适细腻的生活诗,确实让我们倍感慰藉。诗歌具体描写了当时人们在端午节这天的生活习惯:扎粽子、绑菖蒲、饰艾虎、贴朱符、缠红缕、点朱丹、赛龙舟、喝艾酒等,不仅仅是过节,而是在集体无意识中,享受生活,感受快乐,温习历史,体察人情。平淡的闲言琐事在诗人笔下变得瑰奇纯粹,诗人把生活的真味都寄托在端午生活的描写中,仔细阅读,方有所悟。

端午即事

宋·文天祥

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

故人不可见,新知万里外。

丹心照夙昔,鬓发日已改。

我欲从灵均,三湘隔辽海。

文天祥于德祐二年(1276)出使元军被扣,在镇江逃脱后,不幸的是又一度被谣言所诬陷。他愤然写下这首《端午即事》,以诗明志:五月五日的端午节,你赠与了我一枝艾草。故人已不可见,新交的朋友又在万里之外。为国尽忠,我心依旧,但已白发苍苍。我想追随屈原,只是三湘被辽海所阻隔。

己酉端午

元·贝琼

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

海榴花发应相笑,无酒渊明亦独醒。

端午节突遇风雨天气,昏沉阴暗,汨罗江上无人凭吊屡遭贬谪怀才不遇的屈原。盛开如火的石榴花好像也在笑话我自作多情,纵情山水的陶渊明,即使不喝酒也一样仰慕屈原卓然不群的清醒。诗歌在平淡的天气描写和议论中,抒发了一种愤懑的情感。

小重山·端午

元·舒頔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

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到处都在忙着采撷艾蒿、菖蒲,谁家的青年男女准备过端午节?手臂上缠绕着五色丝带,一派节日气象。我内心惆怅,还有谁在端午节追悼屈原呢?过去的事不要再评论了,屈原忠义气节,可与日月同光。读了《离骚》总使人感到悲伤。没有人理解我的心情,那就在树荫底下乘乘凉吧。原来,人们忙着过端午,一派喜庆,而忘却了这个特殊节日所蕴含的历史内涵。作者有感而发,直指俗弊。诗人的“空惆怅”的孤寂与大众的“庆端阳”的热闹,形成鲜明对比,令人深思。

午日处州禁竞渡

明·汤显祖

独写菖蒲竹叶杯,蓬城芳草踏初回。

情知不向瓯江死,舟楫何劳吊屈来。

诗人面对赛龙舟的情景而生出对屈原的怀念,其大意是:我刚刚从城外踏青回来,只在家置备了菖蒲与酒,我觉得这样就可以过端午了。明明知屈原不是沉溺在瓯江的,何必要劳民伤财、兴师动众以龙舟竞渡的方式来凭吊屈原呢?从诗中可见,一个清廉的地方官,是何等爱护百姓的人力与财力。

端阳

清·李静山

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

门外高悬黄纸帖,却疑账主怕灵符。

诗人在端阳节那天买了樱桃、桑椹、菖蒲,还买了一壶雄黄酒。家门口贴上了黄色符纸,虽然贴了这么多辟邪的东西,但还是担心债主找上门来啊。从诗中可见诗人的窘困生活状态。

作者简介

蒋德均,笔名文生,研究员、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写作学会会员,世界华文创意写作学会理事,四川省鲁迅研究会常务理事,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四川省作家协会第九届全委会委员,成都文学院签约作家,宜宾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大型文化丛书《李庄文丛》主编。

主要研究方向:写作学、古代文化、地方文化与企业文化建设。省级精品课程和省级一流课程《写作》《商务与政务写作》主讲教授。主持或主研国家级、省部级课题12个,负责多个大型文化文学写作项目以及纪念馆展陈策划与撰稿。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主编或参编高校文科教材8部11册,主编文学作品选集20余部。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报刊刊发作品和文章。作品选作985、211和“双一流”工程大学通识博雅教材。出版《诗歌语言艺术论》《文学再思录》等学术著作6部,文化随笔集10部,《文生抒情哲理诗选》《与名人为伴》《一江春水》《另一种天问》等诗集24部,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主编或参编高校文科教材8部11册,主编文学作品选集20余部。文章入选全国高考语文阅读材料和党政领导干部学习材料。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蒋德均

配图:方志四川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