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观察|充分的公共讨论更有益于政策制定

澎湃特约评论员 杨于泽
2018-08-17 16:11
来源:澎湃新闻

近日南京大学刘志彪、张晔两位学者在《新华日报》上撰文,建议国家立刻全面放开生育,并建议采取短、中、长期措施提高我国生育率。其中一条建议引发广泛争议: 

设立生育基金制度,尽量实现二孩生育补贴的自我运转。可规定40岁以下公民不论男女,每年必须以工资的一定比例缴纳生育基金,并进入个人账户。家庭在生育第二胎及以上时,可申请取出生育基金并领取生育补贴,用于补偿妇女及其家庭在生育期中断劳动而造成的短期收入损失。如公民未生育二孩,账户资金则待退休时再行取出。生育基金采用现收现付制,即个人累计缴纳而尚未取出的生育基金,可用于政府对其他家庭的生育补贴支付,不足部分再由国家财政补贴。

此建议立即引来冷嘲热讽,有人指其“又蠢又坏无下限”。大家担心,如果建议被采纳,将由“全面二孩”变为“强制二孩”,不生或少生的家庭将被变相惩罚。这确实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不严谨的建议,难免遭遇网络群嘲

其实细看全文,两位学者在文章中端出的“政策套餐”,不只是建立设立生育基金,也包括大力发展幼教产业和托幼服务、加强义务教育体系、减免二孩家庭个人所得税等。应该说除了生育基金这条,其他建议还是不错的,但“一丑遮百俊”,其他建议都被生育基金这条给毁了。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问题相当复杂,政策选择不允许犯“颠覆性错误”。根据两位学者提供的数据,2017年中国大陆全年出生人口1723万,比上一年减少了63万;2018年上半年,新生儿人数同比下降了约15%~20%。对于我国人口政策来说,这应该是一种相当严峻的形势,解决问题需要集思广益。 

婚姻、生育都是基本的个人权利,生不生孩子、生几个、啥时候生,都是个人和家庭的自由。为了提高出生率,国家可以多采取激励政策,用给多生的家庭补贴、减税等经济手段促进生育。 

但生育基金制度建议,“规定40岁以下公民不论男女,每年必须以工资的一定比例缴纳生育基金”“如公民未生育二孩,账户资金则待退休时再行取出”,却带有强制收费的意味,等于变相对不生或少生的家庭实施经济惩罚。

还有一点,“个人累计缴纳而尚未取出的生育基金,可用于政府对其他家庭的生育补贴支付”,这也是被很多人吐槽的。这其实是要求不生或少生的家庭,为其他人生二孩提供补贴,但问题是——别人生孩子关自己什么事? 

总的说来,这是一份并不严谨的建议,正如有媒体所说,“既有违常识,也暴露了研究者专业素养的不足”,遭遇网络群嘲,也就不足为奇了。 

充分的公共讨论,更有益于政策制定

近几年来,舆论一直在关注我国人口问题与人口政策,计划生育政策也在持续调整中。南京大学两位学者的文章,正是相关公共讨论的最新一环。从这次讨论中,需要总结的地方也很多。 

参与公共讨论,向政府提出政策建议,本质上是一种政治参与。既然是公共讨论,一方面应当允许各抒己见,让大家畅所欲言。另一方面,也应当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提倡理性和建设性,如此才能有益于政府公共政策的制订。特别是对专业人士来说,更应该珍惜和慎用话语权。

参与讨论、商榷的各方,也当理性客观、就事论事。对这两位学者的建议,批评与反驳都没问题,但理性的公共讨论应当是有理有据、心平气和的,讽刺人家“又蠢又坏无下限”,毫不必要。 

现在回头看,我们对人口问题和人口政策的公开讨论长期不足,不同观点很难得到公开表达。中国人口学会会长翟振武曾撰文预测,如果全面放开二胎,我国年出生人口高峰会达到4995万。这种看法被奉为权威结论,获得有关部门采纳。但实际上,现在的年出生人口远不到这个预测值一半。若人口政策脱离出生率趋势,肯定与有关公共讨论不足密切相关。

现在我们能够就人口问题和人口政策进行公共讨论,应当承认,这是一种社会进步。各方参与公开讨论,也是一种权利,应当受到充分尊重。我们社会的敌人不是公共讨论中的错误观点,我们社会真正的敌人是不屑于公共讨论、盲信所谓权威、抹杀公开讨论。

    责任编辑:甘琼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