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光5月榜|用影像挽留记忆,用电影理解生活
5月(2023年5月1日~5月31日),超过4200名个人及机构创作者形成了稳定且高质量的内容产出,在澎湃新闻湃客创作者平台共计发布近8900篇优质稿件,收获了近2.8亿次阅读量。
如果有一天,你将告别这个世界,你希望谁来记住你?导演是枝裕和如何理解“治愈”这个词?青年导演在产后复出的新作中如何与争议对抗?《白塔之光》为什么有一种日常生活的情感连接?万玛才旦逝世,如何理解他笔下“一个更真实的被风刮过的故乡”?眼光栏目的创作者们通过影像挽留即将消逝的记忆、用电影去理解“治愈”“失意”和“生活”。
纪实影像类优质稿件
在失去亲人的打击之下,外婆越来越恐惧消失与遗忘,也更加珍视这份亲情关系,渴望留住这些记忆的瞬间。于是李英杰试图用图像来记录他们的生活,将这些图像作为外公追寻记忆的证明。@轮到你了 在本期文章中展出了浙江传媒学院摄影专业学生李英洁的毕业作品《在记忆消失之前》,对她来说,这次拍摄是一次很好的经历,让三代人之间重新有机会能够彼此贴近。
是枝裕和的新片《怪物》在戛纳完成了首映。@NOWNESS现在 受邀前往是枝裕和名在东京涩谷名为“分福”的工作室,拍摄了《幕后》系列的最新短片。在文章中,他们与是枝裕和进行了一场计划外的“反治愈”对话——关于“治愈”一词中的被动性,关于他没有“生活感”的日常,关于他不存在人生哲学的60岁。
第十三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之后,作为受邀媒体,@抛开书本 参加了李珈西导演的《女孩男孩》的首映对谈活动。这部影片将观众带进小孩子的世界,以具有现实质感的方式呈现了女孩男孩之间的故事。在北影节期间,这场线上专访的记录文字讲述了李珈西在兼顾导演、编剧及演员三种身份的同时,即便饱受质疑也要坚持自己的创作的原因。
导演张律的新片《白塔之光》入围了刚刚过去的第73届柏林电影节,也在北影节进行了首映并获得了五个奖项,将在今年内进入院线。@凹凸镜DOC 与导演张律从《白塔之光》聊起,聊到他对北京这座城市的情感和记忆,也聊到他在作品中反复关注的母题:关于失去、找寻和孤独,人在自我身份以及他人关系的交织中,呈现出来的复杂的情感和命运。
5月8日,藏地导演、作家万玛才旦逝世。他镜头与笔下的故事响应了突破与自由的同时,又始终与现实错位,异域风物之外、属于现代世界的真实,存在于充满人间气息、难以消解的藏地日常当中。@深焦DeepFocus 从万玛才旦留下的文学文本入手,为读者梳理、剖析了其笔下不同的藏地故事。
完整榜单
“优质稿件月榜”致力于激励湃客平台上每月最具价值的优质原创内容,除考察稿件的点击量、互动数等客观指标外,编辑部还将对稿件的选题价值、专业性、信息量等维度进行打分,计算综合得分,按照品类进行排名,每个参评品类各评出5篇稿件。上榜作者均可获得来自澎湃新闻的专属流量扶持、专业点评、海报露出及税前1000元的奖励金等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