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杂志 |我亲历神舟一号飞船发射的前前后后
原创 李文祺 世纪杂志
世纪 CENTURY
我亲历神舟一号飞船
发射的前前后后
李文祺
《解放日报》驻北京办事处原主任、高级记者
1999年11月20日,神舟一号飞船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升空进入轨道,再成功返回地面,迈出航天梦第一步。2022年11月29日,神舟十五号飞船升空,中国航天事业在经历了无人飞船阶段、载人航天阶段后,建成了中国空间站。23年,中国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不懈追求的航天梦实现了!回首我亲历神舟一号发射的前前后后,真是惊心动魄!
图 |作者与飞船总设计师戚发轫(右)在“北京航天城”回收舱前合影
1992年《解放日报》
第一个披露中国载人航天计划
1992年4月11日,国家科委(今科技部)在京举行《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纲要》通气会,介绍纲要的内容,我以《解放日报》记者身份受邀出席。在这个纲要里,我特别注意到有这么一条信息:“8年以后,我国要把自己的宇航员送到太空。”这条信息厉害!我问领导,这个信息能发吗?他说可以。
于是,我报告给当时的《解放日报》党委书记兼副总编辑周瑞金(后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他说:“好啊,小李,你赶快发过来。”我把这条消息发给报社,第二天在《解放日报》头版头条刊登,主题是《8年后,我国宇航员遨游太空》,副题是《2020年前建成天地往返运输系统及空间站》。《解放日报》的这条独家新闻,也是新闻界第一个公开发表的中国航天新闻,引起震动,受到高度关注。
1992年11月,60岁的王永志被中央专委任命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总设计师。他说:“载人航天工程是中华民族有史以来的开创性工作。体现中国特色和技术进步中国飞船一上天,就要和国外搞了40年的飞船比翼齐飞,不相上下。”
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上马,事关重大,时间紧迫,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院长、神舟飞船首任总设计师戚发轫和同事们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将地面试验的电性能测试飞船改装成神舟一号。按照程序,地面试验做完后,暴露的问题解决了,再重新设计一个,才能是上天的正样。
凌晨三点
飞船落地的新闻要抢在当天报道
时间如梭。经过7年的艰辛攻关,神舟飞船开始了迈向太空的伟大征程。1999年11月2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政治部新闻处因我第一个报道我国航天信息,邀请我参加一个内部通报会。与会我才知道中国第一艘“神舟”飞船即将升空。飞船在经过21个小时的飞行后,于21日凌晨3时40分左右降落在内蒙古自治区某地。这在当时是内部一个极其机密的通报。他们还邀请我现场采访,除中央新闻单位外,地方新闻单位仅此一家,地方记者仅我一人。
图 |《解放日报》1999年庆祝“神舟”飞天胜利归来版面报道
整整8年啊!中国飞船要发射了!这无疑是中国在实现“两弹一星”后,中华民族飞天梦史上的又一重大事件!然而,中央有一条规定:飞船从发射升空到落地成功,谁也不能泄漏任何信息。参加报道的记者集中吃住在一个地方,正式报道只能在飞船成功后的第二天。作为党报记者的我必须遵守新闻纪律,但说实话,内心有点不服气。
因为从时间上说,飞船落地是凌晨3时41分左右,只要努一把力,记者不睡不休,就可以在第一时间把飞船成功试飞的这条消息抢出来,不必要等到第二天!对主流媒体的日报来说,这样的重大新闻,当天不报道,第二天跟在其他媒体后面,将大大影响党报受众。我考虑的思路是“争”,在第一时间体现党报的声音。这是必需的,也是可能的。
我把想法悄悄地报告了时任总编辑赵凯,并提出如下建议:拼好两套版,应付万一。第一套方案是把我在现场采写的稿件,经领导审核后,发回报社先拼好版,不影响开印出版时间。第二套方案是拼好平时的日常版面,如果飞船发射失败,也不影响出版。然而,这万一是什么呢?
飞船升空毕竟在我国是第一次,领导说有可能成功,也有可能失败。因为飞船返回地面遇大气层时,有可能燃毁;也有可能偏离轨道,到境外落地。尽管科学家们作了周密、精确的测算,但也有百密一疏的可能。所以,编辑部做好成功与失败的两手准备。我的考虑和建议,得到了总编辑的采纳。
接着,我实施第二个行动:为了把设想变为现实,光靠《解放日报》一家“争”是不行的。中华民族的飞天梦已有千年,实现梦就在今朝,此时不争,更待何时?于是,我联系中央媒体的记者,得到了他们的支持。其次,我找有关领导同志反复阐述主流媒体要在第一时间体现主流声音的理由,得到了领导的理解和批准。
21日零时,我采写的“神舟”遨游太空的稿件,先传至报社,为同事拼版赢得了时间。
飞船返回时的惊险一刻
1999年11月20日凌晨,我国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神舟一号,靠泊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新建成的航天发射场发射架。凌晨6时30分,随着“点火”口令的下达,运载火箭喷出一团红色烈焰,托举着神舟一号,像一条巨型火龙呼啸着向太空飞去。
图 |作者与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王永志(左)在“酒泉卫星”发射场合影
在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上百台终端微机的显示屏上跳动着令人眼花缭乱的数字;四个大屏幕显示着试验飞船进入太空的运行状态曲线,三维动画把一组组数字变成形象逼真的图像投影于巨幅屏幕上。
惊险的一刻出现在飞船接近返回时。飞船突然不执行指挥控制中心发出的数据注入指令,若不能及时应对,飞船将会失控偏离轨道,从而导致返回任务失败。这一状况开始于神舟一号的第13圈飞行,从渭南测控站、青岛测控站和位于太平洋上的远望二号测量船顺次向神舟一号注入返回控制指令均未成功。
此后,飞船进入最后一圈飞行,而给飞船注入返回指令也只剩下“远望三号”测量船这一最后机会,注入指令的时间不到一分钟。危机来临,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的专家们沉着冷静、排除万难,不到半小时就完成测控计划分析,通过一系列复杂故障诊断、测控条件计算后,提出故障排除方案并通过仿真验证,终于在距离飞船返回程序启动仅剩10秒时成功注入应急数据,保障飞船按照预定计划顺利返回,挽救了整个任务。总设计师戚发轫说:“真是度秒如年啊!”
凌晨3时,地面指挥中心向飞船发出返回指令。3点20分左右,直升机目视发现目标,地面电扫雷达于3点24分发现目标。返回舱降至10—8千米高度时,降落伞打开,离地约1.2米时缓冲火箭点火。凌晨3点41分,神舟一号飞船顺利降落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区的着陆场。此时此刻,鼓掌声、欢呼声响彻指控大厅。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发来贺电,指出:载人航天工程从1992年开始实施。神舟一号飞行试验获得圆满成功,中国发展载人航天事业迈出了重要一步。
我打开手机把这胜利的喜悦传至千余公里外的上海《解放日报》夜班编辑部。在安排版面时,报眼的位置放图片,还是放党中央、国务院贺电?正在举棋不定之时,总编辑突发灵感:“毛主席当年讲过,‘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报眼就摘录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领导人对中国航天事业发展所作的勉励与期望吧。”
大家一致叫好!一切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解放日报》的版面即刻定版。
4时17分,新华社发稿。《解放日报》已版面成型。
6时50分,《解放日报》清样交付印刷。上海读者在《解放日报》上获得了神舟飞天的消息,人心鼓舞。我在度过了令人激动的20多个小时后,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已经照射在办公桌前。尽管两夜未睡,但仍处在兴奋之中,无一丝睡意。
《解放日报》立了一大功
中国首次发射的飞船成功了。《解放日报》在第一时间报道“神舟”的举动成功了。凌晨3点41分发生的重大事件,在当天早晨出版的日报上刊登,前所未有。我在现场整整等了23个小时,没有白等!在举行庆功会时,时任解放军总装备部部长曹刚川,特地把我拉到他身旁说:“《解放日报》立了一大功!”并与我拍了张合影。
图 |《印迹》封面
这条新闻发出来以后,想不到震动很大,更想不到《解放日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时,把那天的整个版面收录在《一百个版里的中国共产党一百年印迹》特刊画册中,载入史册。
我在神五发射现场
神舟飞船从二号到四号,又进行了三次试验,都取得成功。2003年10月15日,中国第一位航天员将乘神舟五号进入太空,围绕地球飞行14圈后返回。我又受邀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送中国第一个航天员升空。我从北京出发,飞越巴丹吉林沙漠,从酒泉机场出来,一条笔直的水泥路通向戈壁大漠的深处,这就是闻名中外的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航天员出征是中华民族史上一次伟大的实践。深秋的大漠,寒风凛冽。15日5时,人们聚集在“问天阁”广场,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为英雄送行。
5时28分,身着乳白色航天服的航天员杨利伟迈着从容而稳健的步伐,从“问天阁”专用通道微笑着向大家走来。
6时15分,杨利伟在辅助人员配合下,钻进轨道舱,经过登舱梯进入了返回舱,熟练地将通信头戴接到位,完成了一系列动作。火箭总设计师刘竹生对他说:“小伙子,请放心,我们将用最好的火箭送你飞上太空。”
“我向全国人民保证,坚决完成任务!”杨利伟响亮回答。
9时42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李继耐宣布: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
图 |2003年10月15日,《解放日报》号外,“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
11月17日,庆祝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答谢会在北京饭店举行,向全国参与“神舟”“神箭”研制工作的单位颁发荣誉奖牌。上海市有13家:上海钢铁研究所、上海天安轴承有限公司、上海航空电器厂、中科院上海硅酸盐所、中科院上海有机所、上海依民特种纺织品有限公司、上海第二织带厂、上海雷迪埃电子有限公司、上钢五厂、上海轴承技术所、上海飞机制造厂、上海上飞机电有限公司、57所上海研究处。
如今,神舟十五号伴随中国空间站还在太空遨游,我们看到了中国航空航天技术的一次次突破,看到了航天精神在一代代传承,激励着每一个中国人!
2023年春节撰稿于寓所
原标题:《《世纪》杂志 |我亲历神舟一号飞船发射的前前后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