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是在旅行的奈保尔,走完了他的人世路

2018-08-12 18:06
上海

钱成熙

8月11日,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奈保尔离开人世,享年85岁。他一生颇为多产,创作中以小说和旅行写作最为知名。小说《米格尔街》、《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大河湾》,以及游记文学《印度三部曲》都拥有广泛的读者。事实上,在诸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中,奈保尔或许是离旅行写作最近的一位。2014年,在他中国之行的一次采访中,他曾这样回答关于身份的问题,“我可以是一个作家,同时我也是一个旅行家。”

奈保尔在他英国乡下威尔特郡的住处

对于这位成长于加勒比海岛国,在英国写作的印度裔作家来说,物理坐标的变幻,似乎是他人生和写作的关键词。在《寻找中心》(Finding the Center,1984)的序言里,他写道:“写作者的一半要务是发现主题,而我的问题之一是生活斑驳色杂,满是动荡和迁移:先是跟祖母住在信德乡下的房子里,那里的宗教和社会习俗仍然接近印度村庄;到了西班牙港(指特立尼达和多巴哥首都),黑人、街头多种族多文化的混杂生活和我在女王学院的有序生活交织;然后是牛津大学、伦敦、BBC广播电台的工作间。当我尝试开始写作时,不知该聚焦哪一段。”。

奈保尔于1932年出生于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的一个印度婆罗门家庭,六岁时全家搬到该国首都西班牙港,一直生活到他18岁时赴牛津求学。这里也成为他第一部小说《米格尔街》的背景。1960年,他来到加勒比,除了重返故乡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外,也游历了其他四个加勒比国家,此后,他写下了此生第一部游记《重返加勒比》。这本书也奠定了他游记作品的基调:不仅仅是观察和描写当地的风物人情,更接触大量的当地人,在他们身上,寻找当地社会、历史、文化、人性的深层纽带。

1962年,他首次造访父母的故国印度,后来又在1975年、1988年两次重返,写下了著名的“印度三部曲”——《幽暗国度》、《印度、受伤的文明》、《印度、百万叛变的今天》,描写了光怪陆离的印度和形形色色的印度人,也一次次在困惑中去探寻这块古老大陆上的沉疴和病因。1979年,他游览了数个伊斯兰国家,写成《信徒的社会》,试图揭开盖在世俗社会和信仰国度之上的面纱。

奈保尔一生中出版的最后一部书也是一部游记,即《非洲的假面剧》,记录了作者于2009年至2010年间在非洲乌干达等国家的游历见闻。他从非洲的中心乌干达出发,先后经过加纳、尼日利亚、象牙海岸、加蓬,以及非洲最南端的南非。奈保尔以一个旁观记录者的身份,将位高权重的国王、普通的贩夫走卒、外来宗教的皈依者、古老非洲信仰的追随者的百样形态一一记于笔下。1980年代,他在美国南方做了四个月旅行,走访了多个著名城镇:从亚特兰大到查尔斯顿,从纳什维尔到教堂山,走访了普通人、政府官员、民权运动领袖和庄园主后代等,将此次见闻都写入了《南方的转折》。

和他的小说一样,奈保尔的游记作品也始终着眼于后殖民时代的国家和社会,着眼于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和动荡、隔离、断裂和对抗,出身于这个这个社会又离开这个社会的奈保尔是旁观者,也是去国者,在他的评论里时时夹杂着尖锐而深刻的批判,这也使他的游记作品有别于其他旅行作家,具有十足的奈保尔风格。1991年,《纽约时报》在一篇报道里,是这样描述奈保尔的:“虽然是名作家,奈保尔也一直是一位不知餍足的旅行者,在内在和地理的维度上,他始终旅行。”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