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英、美、法三国的城市规划模式差异何在?

薛飞翼
2018-08-09 17:43
来源:澎湃新闻

《明日之城:一部关于20世纪城市规划与设计的思想史》(以下简称《明日之城》)是当代最具国际影响力的城市与区域规划大师彼得·霍尔(Peter Hall)出版于1987年的著作。该书问世以来,迅速成为城市规划与设计领域的经典读物,同济大学出版社于2009年引进该书中文版,译者是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教授童明。近日,童明教授做客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为读者解读彼得·霍尔的这部杰作。

彼得·霍尔《明日之城》

为了城市,构想明天

彼得·霍尔是20世纪最为杰出的城市规划理论家、作家,《明日之城》为我们展现了20世纪波澜壮阔的世界城市规划思想史。

童明教授首先指出,尽管彼得·霍尔在书中的叙述采用了一种诙谐的笔调,但他的内心深处对城市发展实际上是有所保留的。例如他生前出版的最后一本书,虽然主标题为《美好的城市,更好的生活》(Good Cities, Better Lives),但它的副标题是“欧洲如何发现丢失的城市艺术性”(How Europe Discovered the Lost Art of Urbanism),意思就是欧洲城市为什么会变得越来越平庸。由此可以看出彼得·霍尔是极度严谨的学者,他总是冷静地在历史与现实交织的线索中探讨城市发展的未来。

彼得·霍尔爵士

《明日之城》这本书的书名有两处渊源。第一个是英国人埃比尼泽·霍华德在1888年出版的《明日的田园城市》(Garden Cities of Tomorrow),这本书可能也是第一部真正意义上对未来城市做出期待和设想的著作。所以彼得·霍尔在《明日之城》的前言中说自己之所以选择1880年作为本书叙述的开始时间,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以霍华德的《明日的田园城市》作为起点。

埃比尼泽·霍华德《明日的田园城市》

另外还有一本书,就是法国建筑大师柯布西耶的《明日的城市规划》(The City of To-morrow and Its Planning),当然法文原版并不是这个名字,这是英译本的书名,但也是影响巨大的一部著作。它代表了上世纪三十年代左右,在世界城市规划史上出现的一种思想变革,柯布西耶希望采用先锋的、现代的方式对以往乱七八糟的城市重新规划。

柯布西耶的《明日的城市规划》

这两本书都是城市规划史上非常重要的著作,而且都以“明天”作为书名,这也反映出城市规划这项事业未来导向的本质。

需要注意的是,彼得·霍尔书名中的Cities是复数的,但柯布西耶书名中的City是单数的。柯布西耶认为城市未来的美好模式只有一个,而彼得·霍尔认为可能是很多种的,这就是他们的差别。

前面两部著作都是为未来一种完美的城市模型提出方案,缺少现实性。而彼得·霍尔不是设计师,他不像柯布西耶那样会画图。作为冷静的观察者和分析者,彼得·霍尔对我们讲述的是城市规划在理想与现实之间不断纠葛的故事。

英国与田园城市

1880年,伦敦政府正式向城市问题宣战。伦敦是全球最早开始工业化和大规模城市化的城市,因此饱受城市问题的困扰,当时有包括狄更斯的小说等大量的文学著作描述了那种情形,比如贫民窟、孤儿、难民、偷盗、抢劫等一系列问题,原本优雅的城市仿佛一夜之间变成了“梦魇之城”。

伦敦与其他大多数城市一样,在城市化过程中经历了爆炸性的人口增长。1800年-1900年,伦敦的城市面积扩大了3倍,人口却可怕地增加了6倍,那么人口密度就增加了2倍。20世纪之前,高层建筑还没有开始出现,大部分建筑都是两三层楼高,这就意味着建筑数量不可能有太多扩张,所以人均面积非常可怜,这和上海七八十年代开始膨胀时的情形是相似的。

人口密度增大了之后,就会给城市带来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传染病增多、交通拥挤等等。于是面对愈加严重的“城市病”,建筑师们最早给出了药方,比如雷蒙德·欧文和巴里·帕克,他们提出要跳出城市固有区域,到郊区去,按照理想模式重新塑造美好社区。因为郊区的土地是廉价的,住宅得以快速成批量地建造,这就能让工薪阶层买得起房子,把他们从原来的城市中疏导出来,从而变成一种可推广的模式。

雷蒙德·欧文和巴里·帕克是“田园城市-田园郊区”建筑术语的缔造者。

影响至今的“田园城市”概念就是这样在英国出现的。汉普斯特(Hampstead)原来是伦敦北部的一个郊区,后来就发展成为“田园城市”。英国的城市规划模式将投机性的商业行为与慈善性的社会关怀结合起来,充分利用资本化的市场力量解决社会问题,收到了良好效果。如前所述,霍华德《明日的田园城市》这本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完成的。整本书就像是一本房地产策划报告,教你如何廉价买地,如何修路,如何引入产业,如何吸纳人口等等。

“回顾这段历史,我们会发现思想家、设计师、开放商、投机者实际上都是一伙儿的,不过他们确实在当时发挥了作用,而且产生了理论成果,‘田园城市’就是思考如何让城市与乡村‘联姻’。”童明说。

美国的郊区化城市

与英国不同,美国很早便开始以汽车为导向的郊区规划。

美国的城市规划与小汽车的普及是分不开的。1950年时,由于福特进行的革命,美国是世界上唯一敢于夸口大众有车的国家。1927年,美国制造了世界上85%的汽车,已经可以夸口每5个美国人拥有一辆汽车,大约为每两家拥有一辆汽车,因此大规模的汽车普及化在1920年代中期就已经开始冲击美国城市,一些城市的交通堵塞问题极为严重。

相比之下,受经济萧条和世界大战的影响,世界其他城市要到五六十年代才能体验到汽车数量增加给城市带来的拥堵。

伴随高速公路交通网的扩张,美国的城市发展已经不局限于郊区,甚至可以在荒无人烟的地方从零开始。例如,纽约市外长岛的原型公司(Archetypal Firm)1929年由莱维特家族创建并且成为传奇,二战期间,他们研究如何快速建造工人住房。1948年,莱维特家族在距离曼哈顿中城23英里的长岛上开始建造一个住宅区,用他们研发出的新技术:流水作业、劳动分工、设计和部件标准化……最终建成1.7万多套住房,大约可容纳8.2万人。

长岛,莱维敦

这种模式在美国西部的洛杉矶到达顶峰。作为美国西部最大的城市,1915年洛杉矶就已经达到每8个居民拥有一辆汽车的水平,因此它完全是一座由公路和小汽车连接起来的城市。彼得·霍尔在《明日之城》中把洛杉矶描述为一座自由的“公路之城”:

“这是一个非同寻常的美国城市:进入纽约、芝加哥或其他城市的移民是来自欧洲的贫苦农民。与此不同,涌入洛杉矶的人们是从农场或小城市来的美国人,很多人已经离不开汽车了,他们无拘无束地遵从着福特的名言:他们将通过离开城市来解决城市问题。他们要求自由:住在自己喜欢的地方的自由,以及喜欢在什么时候就在什么时候、喜欢怎样就怎样出行的自由。他们的洛杉矶将是一个郊区化的城市,这是一个人们可以住在里面,但又不是城市的一部分的城市。在这个城市里,个人主义和隐私将不再受到旧有的集体居住和集体行动等城市约制的束缚。”

由此可见,美国的城市规划模式在汽车普及的时代背景下,逐渐走上了一条去中心化和集中化的道路。

法国与中央集权

关于巴黎,彼得·霍尔在书中用历史学家的口吻概括道:“巴黎的历史是那些充满生气的、混乱的、嘈杂的、日常生活的力量与中央集权专制秩序之间经常发生的斗争的历史。”

路易十四时代的巴黎是一座恢弘壮丽的城市,当然这种形态也跟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密切相关。为了实现权力在空间上的象征,大拆迁就是一场不可避免的运动,破旧的民房被宽阔的大街和宫殿式住宅取代,从而形成全新的城市布局。

如同霍华德之于19世纪晚期的伦敦、芒福德(Lewis Mumford)之于1920年代的纽约,伟大的规划思想总是诞生在特定的时空背景下,柯布西耶的“新建筑”思想则从属于他从31岁时开始定居的巴黎。

面对奥斯曼改造遗留下的旧巴黎的混乱,出生在瑞士的建筑大师柯布西耶提出了自己的宣言,他坚持建筑必须像机器一样,是功能性的,是真正由工业化大规模生产方式进行生产的。

柯布西耶和马赛公寓模型

“我们必须在清理干净的场地上进行建造!今天的城市正在走向死亡,就是因为它不是按照几何学原理进行建造的。”柯布西耶的理想城市有个著名的悖论:我们必须通过提高城市中心的密度来疏解城市,而这种矛盾只能通过建造高层建筑来解决。

在柯布西耶早期作品《城市规划》的结尾,他采用了一幅插图,这幅图画描绘的是法王路易十四亲自指挥建造荣军院(Invalides)场景。柯布西耶在图下写道:“向一位伟大的城市规划师致敬——该君王构想出这些庞大的项目并实现它们。”

不幸的是,柯布西耶一生都没有遇见他的“太阳王”。

路易十四指挥荣军院的建设
    责任编辑:彭珊珊
    校对:徐亦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