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关读书会|从决策本质看普京4.0俄罗斯外交及背后的文化

澎湃新闻特约撰稿 庞大鹏
2018-08-09 20:42
来源:澎湃新闻

《决策的本质:还原古巴导弹危机的真相》(下称《决策的本质》)通过对古巴导弹危机的案例分析,总结了政府决策本质的三种概念模式,即理性行为体模式、组织行为模式和政府政治模式。在此基础上,本书将三种模式进行简化抽象,提炼每种模式的分析单位、概念体系、推倒样式及示范性命题,从而使三种模式具有了更广泛的一般意义,不仅可以分析外交政策,还可以对国内行为等问题进行解读。因此,本书不仅是国际关系领域的杰出著作,而且是公共政策与公共管理的经典文献。

代入:三种决策模式解读俄罗斯外交

再读本书,笔者不自觉地将自己研究的领域——俄罗斯问题——代入到全书的论述模式中。

笔者在分析俄罗斯的外交决策时,一直坚持俄罗斯的对外行为与国内政治是以一种双向影响的方式相互联系,这两个领域的问题与组织行为体往往重合,是一种双层博弈。国际环境和国内环境具有不同的规律,决策者必须做出选择以应对复杂性并决定问题的优先次序。

全球大转型和国内发展新阶段的定位促使俄罗斯外交的战略任务是对俄罗斯国际定位的重新定义和强化。伴随着俄罗斯国际定位内涵的不断清晰,俄罗斯内政与外交呈现完全的联动性。

内在联动性体现为身份认同的传导机制。国家特性和国家治理的路径依赖决定了俄罗斯主要面临三组关系的挑战:国家安全利益与社会发展利益关系;经济现代化与权力结构自主性关系;政治现代化与政治控制关系。

外部联动性体现为由此形成的国际观及其外溢效应。如何解决国际格局的力量对比与俄罗斯对于自身认识之间的不匹配关系,这是俄罗斯对外政策中长期存在的问题。俄罗斯政治处于世界政治之中,世界政治的新特点会影响俄罗斯国家认同的变化。

以上的分析实际上是理性行为体模式。笔者将俄罗斯视为一个完全理性的统一行为体,通过分析俄罗斯的国家利益来研究和解释俄罗斯的国际关系。这实际上把俄罗斯视为一个行为协调一致、有目的的个人,这也是大部分从事国别问题的学者最常用的分析范式,因为这是理解国家政策选择和行动的特别有效的一个捷径。

但是,这种简化在揭示某些本质东西的同时也掩盖了很多事实。比如,俄罗斯外交政策就始终存在大西洋主义、欧亚主义和新斯拉夫主义之争。而且,对于俄罗斯外交决策的不同声音也始终存在。这就需要用组织行为模式进行研究。也就是说,俄罗斯政府不是一个如个人一样的单一行为体,而是一个由各种组织组合在一起的集合体,这些组织各自相对独立,并且各自施加对决策的不同影响。

普京作为俄罗斯外交政策的领导者,决策不受某一利益集团的左右,考虑的是外交长远目标。政府政治模式就是解读俄罗斯这一层面外交决策实质的利器。政府政治模式实际集中关注参与外交决策博弈的个人。尽管有各种行为体的代表人物,但是政府中心区域博弈的人是关注重点。对于俄罗斯而言,外交决策运用政府政治模式解读时,主要应关注普京的理念与决策。

普京已开启第四任期执政。未来六年俄罗斯外交的走向众说纷纭。实际上,尽管不同时期俄罗斯面临的对外形势不尽相同,但是普京外交的基本理念一直稳定。笔者认为,概括起来一是俄罗斯要成为强国,二是要着眼周边,三是要警惕外部威胁。

新时期的普京外交也不会脱离上述原则。普京治下的俄罗斯对外政策构想列出的基本原则集中体现了普京外交的基本理念。可以看到,强国、周边和外部威胁这三个方面每次都在构想中强调,而且随着形势发展,个别措辞也有变化。

对于周边的地区和国家,从“促进”周边安全到“协助”解决问题,显然与2008年俄格战争和2013底以来的乌克兰危机紧密相关。总的来看,俄罗斯外交在新的政治周期内很大程度上会管控与西方矛盾,稳定俄美关系在一种可控的对立状态中。这主要是因为,对于任何国家而言,为国内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都是重要的外交原则。从根本上说,旷日持久的经济落后将对国家主权形成日益严峻的威胁,压缩俄罗斯在外交领域合纵连横的空间。

如果把外交决策的三种模式结合起来看,俄罗斯外交决策可以说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处理好认识、定位与原则三者之间的动态平衡,俄罗斯的内政外交也因此而紧密联系在一起。一方面,它要服从于国内建设的需要;另一方面,它也要求国内事务与之配合。因此,从战略的层面联结内政外交成为俄罗斯国家治理的常态化特点。

俄罗斯外交背后的历史和战略文化

除了实际运用决策本质的三种模式具体分析俄罗斯外交之外,笔者还想对本书可能存在的一个疏漏提出自己的看法。笔者认为,三种分析模式过于关注理性及行为体面临的具体情景,实际上,对于国别研究而言,或者说对于区域学研究来说,最重要的是要理解研究对象国的文化。对于俄罗斯问题研究而言,就像要用俄国思维理解俄国,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历史与现实研究的统一。

笔者认为,外交决策有动态性和静态性决策过程之分,分析范式有经典地缘政治和官僚政治模式。外交决策可以从政府机构、社会现实等方面入手进行研究,但是最重要的是从文化视角的解读。

俄罗斯地处世界几大文明社会的交汇处,历史上还是草原帝国的战争通道。按照俄罗斯政治基金会主席尼科诺夫的看法:“俄罗斯从东方手里解救了西方国家,又从西方手里解救了东方国家。近千年来,俄罗斯只有一半的和平时期。俄罗斯一直有同样的地缘政治利益,必须捍卫这种利益,如果放弃,俄罗斯就无法存在。这就是问题之所在。”安全利益高于发展利益,这就俄罗斯国家特性和历史文化的一个鲜明特点。

从战略文化上讲,俄罗斯不是依靠金融或经济来维持国内安全和政治稳定,事实上,俄罗斯国家治理依靠的是自己一以贯之的手段,这些手段被概括为六大支柱:地缘政治位置、政治控制、国民心态、自然资源、用兵和强力部门。

地缘政治位置指俄罗斯与自己想要投放力量的大部分地区都接壤,而且没有地理屏障将它与自己的目标隔开。俄罗斯能够以低廉的成本在当地施加各种影响和威慑。政治控制就是指权力结构的集权化。国民心态指俄罗斯的荣誉观念。自然资源既指俄罗斯不依赖外界的自给自足能力,又指俄罗斯把资源视为政治武器的能力。用兵指俄罗斯倚重军事战略力量如核武器来协调力量对比和确保领土完整。强力部门指俄罗斯强大的情报机构等,一直是俄罗斯最牢固的支柱。

无论是在20世纪90年代俄罗斯的困难时期、2009年金融危机的调整时期,以及2014年乌克兰危机后面临西方制裁的艰难时期,俄罗斯的经济都遭遇巨大压力和挑战,金融保障能力减弱。按照西方国家的政治逻辑,这意味着国家实力的衰退,进而会对俄罗斯的国际运筹产生消极影响。

然而,至少在普京新时期内,经济实力的下降并没有对俄罗斯对外投放能力产生明显影响。从俄罗斯历史发展的间断性周期特点看,在从衰败到崛起的上升周期内,经济发展问题并不是俄罗斯政治稳定和对外实力的基础。但是必须指出的是,当前这种体制即便是运用军事的手段也只能实现短期的经济目标,从长远来看,在一个科技革命日新月异的时代,“用兵”只能达到一时的目的,而长期的战略目标是难以实现的。

总之,只有更好地理解研究对象国的文化,才能真正理解决策的本质。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本文是作者在政治心理学凉风书会举行的第67期读书活动暨“外交决策心理学”主题书评会上的发言稿,经作者审定,澎湃新闻获授权刊发,内容有删节。)

    责任编辑:朱郑勇
    校对:栾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