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我是怎么与妈妈和解的
一提到童年,人多以“天真快乐”四字形容。如果能让儿童自己表达,他可未必同意。天真,只是你们大人认为的;快乐,肯定也不如烦恼来得多。什么都是你们大人说了算,哪有那么容易快乐?
一种常发生的情形,是孩子受了冤屈,受到责罚,甚至挨了揍。刚才他还在那儿痛哭,咬牙切齿,但还没有5分钟,他就会追着大人屁股喊,妈妈,妈妈……于是大人感慨,还是小孩好啊,那么真心爱父母,那么快原谅了大人。真实情况,才不是孩子宽宏大量,他就是忘性大而已。奇怪的是,这种孩子成年后,却会反复想起他受的冤枉,想到他平白挨揍的往事。
我读幼儿园时期,有一天妈妈不在家。我想着帮着妈妈,打扫家里的卫生。于是我领着妹妹,拿着湿抹布在地上乱揩一通。住家在二楼,木地板。可以想见,抹布乱拖一气的效果,地板有干有湿,哗哗啦啦。我和妹妹两人就拿着湿抹布,啪啪啪补齐空白点,把地板全部打湿,这就算完成卫生了。我太小了,不能理解卫生的含义。
妈妈回来,一看整个地板汪着水,脚踩上去吧唧吧唧的,气坏了。不管三七二十一,把我们兄妹俩揍了一顿。真是天大的冤枉啊,小朋友怎么可能想得通?事过之后,我和妹妹坐在地板上,诅咒发誓,痛骂妈妈是全世界第一坏,我们再也不跟她玩了,一辈子也不理她了。
一辈子挺长的,我妈今年80多了,肯定不记得这事了。可惜这种事,在我童年发生得挺多。我妈性情暴躁粗糙,但我和妹妹生性敏感细腻。可能没有安全感的孩子,才更敏感吧。
妹妹小学四五年级时,有次带了一个搪瓷脸盆,到校打扫卫生。脸盆从二楼栏杆上,被同学推落。多年后她对妈妈说,当时吓得全身发抖,怕回来挨揍。妈妈叹气说,哎,那时我也年轻啊,不会带孩子。
总记着父母的不是,估计也算是一种心理“报复”。我知道,有很多这样的朋友,不是那么愿意亲近父母,或者说,他们无法发自内心地亲近父母。那种两代人之间的亲热,如果是10分制,他们永远只能达到7分,最多7.5分,无法再多。
我属于懂事晚的。小学二年级,我偷过妈妈5块钱。那钱买了几本小人书,其中一本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还买了一堆鞭炮,噼里啪啦一个个燃放,这个自我暴露,快得不能再快了。一顿拷问之下,我迅速把剩余赃款全部交待了。
这件事情,我妈精彩表演了无数次。她经常对朋友指着我说:“他走到瓜地的边上,从石头缝里东抠一下,西摸一下,就把钱弄出来,老练得很。”我妈说话,一贯绘声绘色。小时候,我痛恨这个善于揭短的老演员;成年后我窘极了,每当她说起,我就不断打岔,强作镇定,但是内心无比羞愧。
我也反思过此事。为什么把偷的钱,用于买小人书呢?我小时候,一分零花钱都没有。街头有租小人书的,一分钱看一本。无论央求妈妈多少次,每次都被骂回来。当然,小孩子偷钱藏钱,确实情节严重,这也是成年之后,我始终羞愧的原因。而我妈的不断翻版复刻,又加重了我的羞愧。
40多岁之后的某一天,我一下就释然了,原因是明白了妈妈的童年,懂得她是怎么走过来的。妈妈只读到小学二年级,文化都是后来自学的。原来我一直以为,是家庭贫困导致她无法读书。其实,妈妈是校园霸凌的受害者。
那时,班上几个男同学,每天欺负她,逼她吃鼻屎。妈妈因此逃学,再不去读书。我姥姥是个文盲,但知道上学重要,对她说,你不愿意上学,就去拾草。当时的烧火烧饭,就靠去扒地里的野草。我妈说,她宁可大冬天冒着风雪去拾草,脚丫都冻出了裂口,流淌着鲜血,也不肯去上学。
从小没有安全感的妈妈,如果没有走出那个童年,自然也无法给孩子以安全感。
我们天天说时代局限,语文书里随便一篇课文,老师都会提到作者的时代局限。但落到自己身上,自己妈妈身上,就不能够理解那个时代局限。每个人心中都有两个妈妈,一个是童年的妈妈,一个是现在的妈妈。现在你已经成年了,但心可能还停留在童年,至少有一小部分留在童年。
我有个朋友讲她闽南老板的故事:父亲很早去世,跟着继母长大,13岁前没穿过鞋,冬天也光着脚。15岁起打工创业,直到带富整个家族。现在只要有空,一定回去陪着继母吃晚饭、听抱怨。问他:“弟弟有鞋穿,你光脚,不怨恨吗?”他说:“一个是亲生的,一个是没血缘的,钱只够买一双鞋,她能怎么做?”可见,他的成功不是偶然的。
老板何以待继母如亲生母亲,是那种若即若离的站位决定的。继母对他有再生之德,让他活了下来。因此,他不把百分之百的母爱,看作理所当然。我猜,这个老板肯定知道,妈妈已忘了让他童年全程光着脚。我又猜,可能正因妈妈忘了,现在才觉得他是跟亲生孩子一样吧。
不把爱视作理所当然,对爱就更能感恩。我爸妈的保姆,有三男一女四个孩子,女儿是抱养的。她说,抱养的女儿最贴心,比三个亲生儿子待她还好十倍。对这个没有血缘的女儿,她反而更放心。所有积蓄,私房钱首饰什么的,都交给抱养女儿保管。跳脱了血缘的母女情,就是这么神奇。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对父母之爱之怨,亦可作如是观。抽身出来,隔着时间,遥看反思,才能跳出时代局限,亲情局限。为人子者,所谓退一步海阔天空,就是真正退出童年,回到当下。如此,才能更成熟地看待亲情,更客观地看待父母。跟往事和解,放过自己,你会更快乐,你孩子的未来也会更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