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虚构导师约翰·麦克菲:办公室里摆着215本学生写的书
文/刘蒙之 刘战伟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约翰•麦克菲(John McPhee)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新闻学教授,美国著名非虚构作家。他被公认为美国“创造性非虚构写作”的开拓者。约翰•麦克菲曾四次入围普利策最佳非虚构作品提名,并
在1999年以作品《前世年鉴》获此殊荣。2008年,美国新闻界重要奖项乔治•波尔卡新闻奖委员会给他颁发职业成就奖,以表彰他“半个世纪以来对美国新闻界难以磨灭的影响和印记”。
1931年,约翰·麦克菲出生在美国新泽西州的普林斯顿,他的父亲哈里•麦克菲是普林斯顿大学体育部的一位医生。就读于普林斯顿高中的约翰•麦克菲成绩优异,后来就读于家乡的普林斯顿大学,其后一生大多时间生活在普林斯顿大学。对约翰•麦克菲来说,普林斯顿就是一切。约翰•麦克菲说:“这是我的一生,所有的好事情和坏事情发生之地。总的来说,不管是疾病还是健康,好消息还是坏消息都在这里。”[1]
在普林斯顿高中的三年,教授麦克菲英文课程的是同一个老师——奥丽芙•麦基。她非常重视写作教育,要求学生平均每周完成三篇文章。学生可以自由发挥写任何自己感兴趣的主题,诸如诗歌、小说、或者一个真实的人或故事。但是,不管写什么,即使是一首诗,老师也要求他们用一种图表来标示他们作品的结构,并且要随作品一起上交。[2]
奥丽芙•麦基的写作课程对麦克菲的创作产生重要影响。麦克菲回忆说:“在普林斯顿高中的学生时代,我没在校报上发表过一个字,但是高中的英语课程比我创作的任何作品对我的影响都要大。”[3]此后,麦克菲一直受益于写每篇文章之前必要列出的结构提纲,这一观念也一直贯穿于他四十年的教学当中。
麦克菲有一个朋友叫约翰•格雷厄姆(John Graham)。约翰•格雷厄姆在许多方面的才能都超出同龄人,他经常读《纽约客》,经常和麦克菲谈论这本杂志,所以麦克菲在年龄不大的时候开始看《纽约客》了。大学时代,他向《纽约客》投稿,连续投了十年,《纽约客》才开始接受他写的一些文章。
麦克菲的职业生涯始于普林斯顿,大学期间他写过不少诗歌,但并没有取得任何成就,甚至可以说很糟糕。通过写诗才他发现自己喜欢的是纪实性写作,从此麦克菲再也没有回头想从事别的类型的创作。
麦克菲真正的职业写作是从1965年开始,在这个标志性的年份以后,他长期为《纽约客》杂志撰写文章,成为一名专栏作家并持续到现在。麦克菲一生出版的30余部作品中大多材素材都脱胎于他最初为《纽约客》杂志撰写的文章。
《纽约客》杂志1965年,他出版了《你在哪里的感觉》,主人公是大学篮球球星和后来成为参议员的比尔•布拉德利。自第一本书面世以来,麦克菲一直笔耕不辍,目前已有30多本著作问世,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最高产的非虚构作家之一。
麦克菲的作品大多篇幅精巧、精雕细琢、题材独特、不落俗套。写过阿拉斯加、瑞士军队、苏格兰的内赫布里底群岛,也写过包括原子弹、环保运动、美国商船、俄罗斯艺术和渔业等题材。
麦克菲的写作主题折射出他不拘一格的个人爱好。他既能写《与荒原通行》、《从乡下来》、《盆地和山脉》等地质方面的书籍,也能写作以橘子为主题的书,《橘子》是他最为读者广泛阅读的作品之一。他也写了很多名人,包括环保主义者大卫·布朗和体育明星比尔•布拉德利。麦克菲曾连续四年密切关注布拉德利在普林斯顿大学四年的篮球生涯。在他的作品中,有四部是关于地质主题,三本是关于交通运输主题、两本是关于体育主题。
麦克菲是美国非常著名的非虚构写作指导者,他教授出一代又一代有抱负的杰出非虚构作家,同时他还组织研讨会教授写作。[4]
他认为,要成为一个杰出的作家最根本的是坚持不断写作,写作只有越写才能越好。教授写作不可能速成,就像教别人游泳一样。他认为写作老师要时刻记住每个作家是独一无二的这一点。如果一个老师想教别人按照自己写作的方式来写作,只会徒劳无功。如果老师只给学生的写作提出意见,就会产生不错的效果。
在美国,很少有图书馆会把麦克菲的书集中在一处,因为他的作品的主题多样,跨度极大,从森林到运动员、从地质到橘子。读者常常会惊讶于他的兴趣之广泛,以至于他被冠以诸如农业作家、户外作家、环境作家、体育记者、科幻作家等很多称号。面对这些称号,麦克菲都是一笑了之。他认为自己只是一个写真实环境下真实人物的作家罢了,就这么简单。
作为一名非虚构作家,麦克菲克服了哪怕是天才的虚构作家的局限性,那就是生活经历与知识背景的局限。精细、专业的观察与采访,加上专业的写作表达技巧,让他可以在不同的写作领域穿越,成为一个百变作家。他的非虚构写作克服了传统的记录主义新闻作品的局限,是有哲学根基、人文关怀、反思意识的作品。
尽管麦克菲通过非虚构的方式大量处理多样的主题,但他的写作主要集中于两个主题。第一个写作主题是人,或者更确切地说是人们生活中的喜悦和挫折,人们的工作以及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解决日常的问题。麦克菲几部关于运动员的作品非常棒,主角包括篮球运动员、政治人物比尔•布拉德利、网球冠军、热心民权运动的亚瑟•阿什。
另一个主题是自然。麦克菲写过原子物理学家和地质学家,他的一本地质学杰作获得了普利策奖,其他很多重要作品都是环境保护和自然方面的。在《橘子》、《与荒原通行》、《控制自然》、《从乡下来》、《盆地和山脉》这些作品中,约翰•麦克菲表现出对自然的深深的好奇与热爱。不同于自然作家梭罗的传统向往与缪尔的倾向性,约翰•麦克菲并不总是站在自然一边,而是试图去认识人类的欲望与缺点,人类如何对待自然以及自然如何反馈人类。《树皮独木舟生存记》的主人公,就是一位才华横溢但处境艰难的缅因州匠人,他像几百年前的印第安人一样手工造船。他还在自己的作品中描述阿拉斯加1970年代所面临的环境问题以及提出的主题:保护与发展的矛盾。以至于有人认为麦克菲通过自己的非虚构写作促进了环保运动的兴起。
麦克菲是《纽约客》杂志历史上一个至关重要的人物。他在20世纪80年代大部分时间写关于自然世界的一个高度专业化的方面:地质学。麦克菲一直想写一篇“谈论城镇”的文章,内容是关于纽约市的一个岩石露头。他想讲讲这个岩石露头的故事,它多大了,它是怎么形成的。后来他和普林斯顿大学地质系的肯•迪菲亚教授一起去考察,然后开始写地质题材。麦克菲本来想一下子把它们写完,但是事实证明内容太多了。他到自己没法一下子写完,所以就把它们分开来写——分成下面这几本书:《盆地和山脉》、《可疑地形》、《平原高地》和《构建加利福尼亚》。
从某种程度上讲,麦克菲改变了《纽约客》的风格方向,从完全城市主题转向自然世界。20世纪80年代,麦克菲从事地质学这一个高度专业化自然方面的的写作,使他被一度被边缘化。然而与此同时,地质学书籍是他一生最大的成就,并得到普利策奖的认可。[5]
麦克菲的《控制自然:面对地震、洪水、泥石流,我们站在那里》1989年在美国首次出版。他以客观的研究态度描写了泥石流、洪水和火山喷发三种自然灾难与人类的故事,详述了身处其中的人的困扰、思考和行动。政府管理部门、科学家、身处其中的普通居民,每个群体都有自己的职责,出发点都不一样,唯一相同的是,他们面临着同样的风险。在风险中生存,是必须有的觉悟。约翰•麦克菲的书从真实性的角度来说,完全可以与新闻媲美——脚踏实地的采访、身临其境的体验、一丝不苟的调研。这位获得过普利策新闻奖的作者,认为非虚构写作具有更高的标准。麦克菲认为,写作相对容易,调研和采访则困难得多。所有写作计划都是无法预料的。当写到那些不为人知,也从未被媒体报道过的人,文章的重点就不是那么明显。作为采访者,需要具备更多的智慧和耐心。努力去获取最详实的资料。为了写《唐医生》,约翰·麦克菲花了一年多时间收集素材,直到最后一刻才水到渠成。麦克菲的每一篇文章从采访、研究到写作,都需要花5个月以上的时间,写作本身花的时间是前期准备的10倍。
每次采访结束,麦克菲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整理笔记。这个过程并不是随便的整理。麦克菲说:“在誊写笔记的时候你通常会获得一些想法。你会想到如何组织结构,如果选词,如何措辞。当我在打字的时候,如果某个想法在我脑海中闪现,我就会随即记下来。当我打完字的时候,我已经有了一些想法,并且想法越来越多,就像磁铁吸引铁屑一样。”[6]他的文章并不做建构,只是将事实和细节描述出来呈现给读者,而不表达观点或进行评判,是非对错这些价值观判断层面的任务全部交给读者。[7]
是什么让麦克菲的文学作品如此非凡出众?克里斯托弗在《纽约时报》解释说:“很容易识别的材料。最明显的是他会找有趣的事情来写,灵巧的构思和使用不同常规的途径接近他的目标,有趣的轶事说明,缺乏戏剧性的对抗,有趣的人物和不寻常的有利位置。”也曾有读者评价他说“这位作家感兴趣的是事实,他只是爱事实”。
在美国记叙性非虚构作家群体中,麦克菲尤为突出。他的影响十分显著——几乎所有真正的美国非虚构作家都会告诉你,他们读过麦克菲的作品而且从中受益。
麦克菲1999年凭借《前世年鉴》一书赢得了普利策奖,书中对北美的地质状况做了详尽全面的调查。麦克菲写作时详尽的研究、严谨的结构和优雅的措辞启发了很多写作学习者,他讲授的文学新闻学课程也享有盛名。
不同于汤姆•沃尔夫和亨特•汤普森在1960年代开创的美国“新新闻主义”风潮,麦克菲创造出一种更加温和、包含更过小说技巧和新闻特征的文学风格。他竭力避免陷入沃尔夫和汤普森的意识流风格,注重对人物特性的刻画和细节的描写,使得他的作品更加生动和个性。尽管麦克菲关注的主题比较艰难和晦涩,但是他的高产、优质、多样性文学成就被其他作家高度认可和重视。[8]他的写作实践影像了美国非虚构写作潮流的形成。
自1975年起,约翰•麦克菲开始在普林斯顿大学教授非虚构写作课程,他的学生遍布《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纽约客》、《时代》、《国家地理》等。今天,约翰•麦克菲约有一半的学生都走上了出版和写作的道路,其中包括大卫•莱米尼克、埃里克•施洛瑟、罗伯特•赖特和理查德•布雷斯顿等。在约翰•麦克菲的校园办公室里,有一排书架摆放着215本他的学生写的书。他的学生们很多从虚构转向了非虚构写作,他的学生甚至有一个专属名称——麦微子(McPhinos)。
约翰•麦克菲最为中国读者熟悉的学生莫过于美国《纽约客》驻中国记者何伟。何伟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主修英文和写作,后获得英国牛津大学文学硕士。何伟是《纽约客》、《国家地理》、《华尔街日报》和《纽约时报》等媒体的长期撰稿人,他1997年曾在中国重庆市涪陵区担任教师,著有中国纪实三部曲《江城》、《甲骨文》和《寻路中国》。何伟本人亦被《华尔街日报》赞为关注现代中国的最具思想性的西方作家之一。
麦克菲的另一位学生大卫•雷姆尼克在1994年以作品《列宁之墓:苏联帝国的末日》赢得了普利策奖。大卫•雷姆尼克1981年从普林斯顿大学获得文学学士学位,在那里他遇到了麦克菲,并立志大学毕业后成为一名作家。他选择成为《华盛顿邮报》的一名记者,由此开始了他的新闻写作生涯。大卫•雷姆尼克1998年担任《纽约客》杂志编辑,2000年被《广告时代》评为年度最佳编辑。2010年,他出版了他的第六本书《桥:巴拉克•奥巴马的生平和发展》,反响巨大。
麦克菲的学生理查德•艾伦是美国《时代》杂志第16任总编辑,同时也是记者以及著作颇丰的作家,作品包括与纳尔逊•曼德拉合著《曼德拉传》。罗伯特•莱特也是麦克菲的学生,美国科学类畅销书的获奖作者,作品包括《上帝的进化》,《非零:人类命运的逻辑》等。
麦克菲在普林斯顿的“创意非虚构写作”课每学期有16名大二学生,通过阅读和听《纽约客》作家伊恩•弗雷泽和马克•辛格的讲座,开展讨论和写作练习。学生们在每一学期要完成九次以上作业,几乎所有的主题由他们自己选择。比如可以写玲玲马戏团的表演、巴纳姆—贝利马戏团的小丑学院、斯塔顿岛上的风笛手,抑或一个在纽约中央公园的长凳上向一位学生自我介绍是“诗人”的男人。
最关键的是学生可以获得麦克菲当面一对一的的单独讨论和指导。他会和学生坐在一起,逐行阅读学生的作品,然后针对学生作品中的问题一一标记出。他不给学生打分——他认为分数对年轻作者毫无用处。对他来说,把文章写好的冲动就是足够的动力,没有必要给创造性工作划分等级,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不会评判学生的作品。麦克菲以“建议”的方式对学生作业做评价,而不是“指导”。
麦克菲的课程改变了学生们的人生。《时代》杂志执行编辑吉姆•凯利是1976年学生中的一位,现在还一直保留着在麦克菲课上所写的作品以及老师的评论。他认为麦克菲最有价值的经验是他所展示出得对各种各样主题的好奇心。记者倾向于极度专业,但是麦克菲从来不会局限于某一专业领域,他会写任何自己好奇的或是令人兴奋的事物,这方面令他一生受益匪浅。“如果我认真检查学生的作品,他们就可以通过站在我的肩膀从而站得更高 “麦克菲说。
作为美国非虚构写作的开拓者,麦克菲本人在非虚构创作领域取得卓越成就,一生著作等身。他用非虚构写作实录美国不断变化的时代,以社会目击者的角色讲述社会现实的变化,从各种毛糙的感受中拎出那最耀眼的细节,准确回应时代的需求,发展成一股强大的文学甚至社会力量。他以非虚构的方式发现、见证、记录那些被时代洪流所遮蔽的暗流涌动,建构在事实基础之上的人性的复杂、灵魂的欣悦和悲怆,其本身也成为历史的一部分,激发了一代又一代的非虚构类纪实文学作家。麦克菲写作时详尽的研究、严谨的结构和优雅的措辞启发很多写作学习者。他在普林斯顿讲授的文学新闻学课程也享有盛名,影响了众多美国作家。遍布美国乃至全球媒体圈和文学界的学生,见证了他对美国新闻界和文学界所产生的难以磨灭的影响。
[1]John McPhee: A Reporter's Reporter. http://www.npr.org/templates/story/story.php?storyId=5508293[OL]
[2] http://www.princeton.edu/main/news/archive/S17/83/14G28/index.xml?section=featured#top[OL]
[3]何伟.非小说类纪实文学写作的艺术——约翰·麦克菲访谈http://www.guokr.com/blog/472822[OL]
[4]Course Details « Office of the Registrar". Princeton University. Retrieved March 19, 2012.[OL]
[5] http://www.chron.com/life/article/John-McPhee-isn-t-slowing-in-72nd-year-2123857.php[OL]
[6]何伟.非虚构类纪实文学写作的艺术——约翰·麦克菲访谈. [OL].巴黎评论,2011-05-26.
[7]蒋肖斌. “非虚构”实录不断变化的时代——访《控制自然》作者约翰.麦克菲[OL].中国青年报,2013-10-29.
[8] Royte, Elizabeth (March 21, 2010). "At Close Range". The New York Times.[OL]
本文原载于《写作》杂志,经作者授权发表。如需转载,请联系作者邮箱Fudanlmz@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