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徐汇:加紧研究打造通用大模型生态集聚和创新应用高地

澎湃新闻记者 邵文
2023-05-27 22:23
来源:澎湃新闻

·徐汇立足上海、对标国际,正加紧研究打造通用大模型生态集聚和创新应用高地。下一步,将积极开展大模型关键技术研究,加速拓展标杆场景应用,结合上海新赛道布局及徐汇特色产业,支持大模型+数字文娱、生命健康、金融科技、智能终端、元宇宙等场景探索。

第二届长三角科技产业创新论坛暨AI大模型产业应用高峰论坛现场。

5月27日,上海国创中心举办的第二届长三角科技产业创新论坛暨AI大模型产业应用高峰论坛在上海市徐汇区举行。上海市经信委副主任张宏韬在致辞时表示,“人工智能是上海重点部署的三大先导产业之一,其中超大规模预训练模型是人工智能从专业智能走向通用智能的关键技术。”

据介绍,当前,上海积极落实国家战略,构建一批新的增长引擎,推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形成“2+(3+6)+(4+5)”的完整产业体系。一是大力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即“2”所代表的传统产业实现数字化、绿色化两大转型。二是大力推动新兴产业培育,即“3+6”,重点围绕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三大先导产业,以及高端装备、先进材料等六大重点产业,打造一批世界级的新兴产业集群。三是大力推动新赛道产业和未来产业布局,即“4+5”,上海着眼数字经济、绿色低碳、元宇宙、智能终端四大新赛道,出台一批实施方案;在未来健康、未来智能、未来能源、未来空间、未来材料等五个方面布局未来产业,掌握发展主动权。

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已有30余个AI大模型发布,来自上海的包括中国首个对话式大型语言模型——复旦大学MOSS系统、商汤科技的日日新(SenseNova)、竹间智能的魔力写作、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开发的全球中期天气预报大模型“风乌”,以及上海联通发布的算力网络医疗大模型“Uni-talk”等。

张宏韬说,当今时代,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徐汇区着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积极引进和培育了一批大模型研发团队。上海国创中心自成立以来,聚焦“科创”加强科技产业交流,推动科技企业赋能和成果转化,促进科技产业跨界融合创新,工作已经取得较为明显成效。希望徐汇区能够抢抓新机遇,在生成式人工智能等领域加快形成产业发展高地。希望上海国创中心积极探索服务新模式、赋能新机制,为科创企业发展注入新动力。

徐汇作为上海首个人工智能发展集聚区,正在全面跟进“大炼大模型”发展趋势,浦江实验室等创新主体对外发布了多个业内领先大模型;汇聚大量数字文娱、生命健康等优势领域数据链主,持续深化与龙头云厂商的区域战略合作,稳步推进算力芯片国产替代,支持大模型应用在游戏、智能座舱、电商零售等领域多点开花。

“徐汇立足上海、对标国际,正加紧研究打造通用大模型生态集聚和创新应用高地。下一步,全面提升自主创新水平,充分发挥徐汇科创资源禀赋,积极开展大模型关键技术研究。加速拓展标杆场景应用,结合上海新赛道布局及徐汇特色产业,支持大模型+数字文娱、生命健康、金融科技、智能终端、元宇宙等场景探索。加强关键要素供给保障,提升高质量数据供给能级、高可用算力供给水平,支持自主大模型开源开放生态建设。构建共治共享发展格局,加强‘政产学研用’共治体系建设,提升创新创业服务能级。”上海市徐汇区委常委、副区长俞林伟在论坛上表示。

基于对中小科创企业发展的理解,和对科创生态的深入研究,上海国创中心、德勤、智慧芽在本次论坛上联合发布了“长三角专精特新企业研究报告”。报告显示,长三角地区专精特新企业“小巨人”企业占据全国的三分之一,长三角专精特新“小巨人”的整体技术全球化程度高于全国水平,全球专利布局优势较为突出。但是专业特新企业仍然面临了产业化周期长(前期投入高)、创新能力建设难度大、创新资源及境内外市场拓展乏力等挑战。

因此,做好对专精特新科技企业的帮扶,提高创新要素供给和培育工作尤为重要。在论坛上,上海国创中心与中国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上海市医学会、上海市质量协会、徐汇区科学技术委员会、上海市生物医药科技发展中心、中国工程院院士专家成果展示与转化中心、漕河泾开发区、长城战略咨询、国科新研国际技术转移有限公司等一批专业机构达成合作,共同赋能科创企业,助力科创企业破解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大中小融通、科技成果转化等难点。

为了帮助科创企业走出去,上海国创中心也将迈出国际化布局的第一步。在本次论坛上,上海国创中心正式启动香港国创中心建设,下一步将发挥香港国际化平台优势,瞄准世界科技前沿,积极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深化境内外科研合作、创新资源共享、人员交流等落地工作,助推沪港两地国际科创中心建设。

第二届长三角科技产业创新论坛暨AI大模型产业应用高峰论坛由上海市经信委、徐汇区政府、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指导,上海国创中心、漕河泾开发区、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人机融合智能专委会联合主办。

    责任编辑:郑洁
    校对:刘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