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刘晓:从契丹贵族到蒙元重臣——耶律楚材的传奇人生

昆仑君
2018-08-12 10:23
来源:澎湃新闻

8月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刘晓研究员应国家图书馆之邀,做了一场题为《耶律楚材及其时代》的讲座,为我们讲述了耶律楚材从契丹贵族到蒙元大臣的传奇一生。(本文经讲座人审定。)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刘晓

“耶律楚材”还是“移剌楚才”?

耶律楚材(1190—1244)作为13世纪上半叶中国政坛上的风云人物,很早就受到刘晓的关注。早在学生时代,刘晓应导师陈高华先生的要求,开始撰写一部《耶律楚材评传》,作为匡亚明(1906—1996)主编的“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之一种出版。十多年过去了,刘晓对耶律楚材的研究一直没有中断,且随着岁月的增长,他对耶律楚材的认识也变得愈加深刻。

《耶律楚材评传》

12世纪,东亚地区形成以金朝为中心的国际秩序,西夏和高丽都是金朝的臣属国。南宋和金朝的关系则经历了三次变化。1141年绍兴和议后,南宋向金称臣;1164年隆兴和议后,金宋为叔侄关系;1208年嘉定和议后,又改为伯侄关系。13世纪初,金朝依然是东亚大陆无可争议的“霸主”。但是,这种局面很快被北方迅速崛起的蒙古所打破。1206年春,在统一草原各部后,铁木真(1162—1227)于斡难河(今鄂嫩河)源召开大会,称“成吉思汗”,建立起大蒙古国(Yeke Monggol Ulus)。大蒙古国随即走上对外扩张的道路,在20年的时间里先后发动了对西夏、金朝、西辽和花剌子模的战争。耶律楚材就生活在这样一个天崩地解、战火纷飞的时代。

耶律楚材为契丹人,且为辽朝皇室后裔。他的九世祖为辽太祖耶律阿保机(872—926),八世祖为辽太祖长子、东丹王突欲(耶律倍,899—937)。阿保机在东征渤海王国的归途中去世,述律后并不喜欢这位仰慕华风的长子,于是拥立德光(902―947)为帝,即辽太宗。太宗即位后,对耶律倍百般猜忌,无奈之下耶律倍只得于930年浮海投奔后唐政权。937年,后唐被石敬瑭勾结辽朝推翻,耶律倍被末帝李从珂杀害。他的长子兀欲在辽太宗死后继承帝位,即辽世宗耶律阮(917-951)。次子娄国即耶律楚材七世祖,官南京(今北京)留守、政事令。此后耶律家族在南京绵延不绝,至楚材祖父德元时,辽为金所灭,德元转仕金朝,按惯例将姓氏写法改为“移剌”。

德元族弟聿鲁生有一子履,后过继给德元,此人即耶律楚材之父。移剌履(1131—1191)六十得子,非常高兴,认为此子为“吾家千里驹也,他日必成伟器,且当为异国用”,因此取《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楚虽有材,晋实用之”之典故,将孩子取名“楚材”,字“晋卿”。不过这里存在两个疑问。按照中国古代传统,男子一般在成年时才会正式取大名与表字,耶律楚材尚在年幼时,父亲就已去世,不大可能会为他正式取名与字,此其一。其二,移剌履有三个儿子,分别是辨才、善才、楚才。按元好问《龙虎卫上将军耶律公墓志铭》的记载,楚材次兄“讳思忠,字天祐,以小字善才行”。也就是说他本名“思忠”,“善才”只是他的小名,且“才”字没有木字旁。因此,“楚材”有可能来自小名“楚才”,投降蒙古前后,耶律楚材才自取表字晋卿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在耶律楚材的文集《湛然居士文集》中,1216—1235年间写作的诗文题名,几乎都写作“移剌楚才”,这说明在他生活的大部分时间里,他本人用的都是“移剌”姓,且“楚才”没有木字旁。

耶律楚材书法作品

因父亲早逝,耶律楚材的启蒙教育主要由生母杨氏来承担。移剌履曾为尚书右丞,官至宰执,按金朝惯例,耶律楚材可不必参加科举考试,只需参加竞争力较小的吏员选拔即可入仕。耶律楚材不想通过这一途径,但在金章宗的要求下,他又不得不参加吏员选拔,结果表现优异,担任省掾(尚书省令史)。令史考满后,耶律楚材出任开州(今河南濮阳)同知。1213年,开州被成吉思汗及其四子拖雷(1193—1232)的中路蒙古军攻陷,同年中都(今北京)发生政变,金帝完颜允济(1168—1213)被杀,宣宗完颜珣(1163-1224)即位。1214年,宣宗下诏南迁汴梁(今河南开封),并在中都设燕京行尚书省,以太子完颜守忠留守中都,完颜承晖为行省右丞相兼都元帅,耶律楚材被任命为左右司员外郎。可好景不长,蒙古军队很快重新包围中都,完颜守忠南逃。1215年,中都陷落,完颜承晖自杀。

耶律楚材与丘处机:从忘年交到反目成仇

从1215年中都陷落到1218年间,耶律楚材选择遁入空门,成为万松行秀的弟子,并取法号“湛然居士从源”。但是,表面上参禅悟道的耶律楚材,并没有放弃自己“致主泽民”的志向。1218年,他受成吉思汗征召一同西征。

蒙古兴起之际,曾对契丹人百般笼络。这不仅因为蒙古和契丹有着共同的族源,而且契丹人建立的辽朝是被金朝灭亡的,契丹人如移剌涅儿、石抹也先(“石抹”即辽姓“萧”入金后的改写)等把成吉思汗起兵看作是为辽国复仇的大好时机,因此纷纷与蒙古人合作。但当成吉思汗把为辽复仇的想法告知于耶律楚材时,他却回答说,自己祖父三代都已经归顺金朝,成为金朝的臣子,“既为臣子,岂敢复怀二心,雠君父耶”!成吉思汗最不能容忍的就是部下背叛自己,因此听完耶律楚材的话,对他更加敬重。据史籍记载,耶律楚材“身长八尺,美髯宏声”,被成吉思汗称为“吾图撒合里”,即“长髯人”之意。

从左至右分别为耶律楚材、成吉思汗和丘处机画像

在随成吉思汗西征期间,耶律楚材常常游历各地,并撰写了一部名为《西游录》的著作。不过此书在国内长期流传的只是残本,主要是介绍耶律楚材在西域的所见所闻,直到上世纪日本学者神田喜一郎(神田信畅,1897—1984)在宫内厅和内阁文库发现了《西游录》的全本之后,我们才发现,原来此书写作的目的是为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全真七子之一的长春子——丘处机(1148—1227)。

1220年,丘处机受成吉思汗之召,携十八位弟子从胶东半岛出发,西行到达大雪山(今兴都库什山)八鲁湾行宫觐见成吉思汗。一路见闻,由他的弟子李志常(1193—1256)编撰成《长春真人西游记》一书。由于成吉思汗属马,丘处机属龙,这次见面被称为“龙马相会”,成吉思汗尊称丘处机为“神仙”,并向他询问治国养生之道。两人间的对话,被耶律楚材记录下来,编为《玄风庆会录》。由于丘处机年长楚材许多,耶律楚材对他十分敬重,两人关系一度非常融洽,引为忘年之交。

但是,丘处机回到中原以后的所作所为,却引起了耶律楚材的严重不满,最终导致二人反目成仇。耶律楚材为此还专门罗列他对丘处机的“十不许”。其中前5条都是关于丘处机个人学行与道德品质方面的问题,第6—9条则集中讨论丘处机崇道斥佛的不端行为。1223年,丘处机辞别成吉思汗回到中原,得到成吉思汗诏书,豁免全真道赋役,受到特别保护。但由于耶律楚材信佛,他认为大汗的旨意是要丘处机一视同仁地保护天下各种宗教,并非像丘处机那样利用诏书扩大全真道的影响,借此把佛寺改为道观。第10条则更有意思。耶律楚材指责丘处机去世时,“据厕而终”,而门人弟子却百般掩饰,故作说辞,以为祈福。二人交恶后,耶律楚材甚至把自己诗文集中曾与丘处机相唱和的诗歌题目,都隐去了丘处机的姓名,改作“和人韵”。不仅如此,他还曾写诗嘲讽全真道,认为“三教根源本自同,愚人迷执强西东。南阳笑倒知音士,反改莲宫作道宫”。丘处机弟子、后为全真道掌教的尹志平(1169—1251)则针锋相对:“三教虽同人不同,既言西是必非东。目前便是分明处,了一真通不二宫。”

耶律楚材不仅反对全真道,还反对佛教异端——糠禅(大头陀教)。糠禅由刘纸衣和尚创建,崇尚苦行,在下层市井工商中十分流行。耶律楚材的师父万松行秀作有《糠禅赋》,专门讽刺大头陀教。耶律楚材看完后非常欣赏,请求刊布流传。在耶律楚材的坚持下,这部作品流传开来,不料万松却因此招致牢狱之灾。同时,道学(理学)也为耶律楚材所厌恶。金朝统治的北方,本来没有道学传统。后来一部名为《诸儒鸣道集》的书传至北方,道学思想开始在北方流布。耶律楚材见到李纯甫《鸣道集说》后,为之作序,认为道学剽窃了佛道思想,却反过来排佛斥道,“诬谤圣人,聋瞽学者”。在楚材看来,他所认同的是传统儒学,无法接受道学的观念。

走向人生巅峰:奠定元帝国的基础

1227年,成吉思汗去世,幼子拖雷监国。1229年,成吉思汗三子窝阔台(1186—1241)被推举为大汗,称合罕皇帝(元太宗)。随着窝阔台的即位,耶律楚材也逐步走上政治仕途的巅峰。他所施行的一系列举措,成为后来忽必烈(1215—1294)建立元帝国的重要基础。

成吉思汗的帝国,采自张芝联、刘学荣主编《世界历史地图集》(中国地图出版社,2002)

蒙古为游牧部落,进入中原以后,曾有人建议把汉人都杀掉,把汉地变成牧场。耶律楚材对此表示反对,并仿照金朝旧制,于1230年设立十路征收课税所,任命一些儒士建立了税收征收机构。次年,十路上供银五十万两、帛八万匹、粟四十余万石,窝阔台感到非常高兴。同年,窝阔台设中书省,以耶律楚材为中书令,粘合重山为左丞相,镇海为右丞相。耶律楚材的仕途在此时达到巅峰,自称“中书相公”,志得意满,权重一时。在写给高丽使臣的诗中,耶律楚材自豪地说道:“壮年吟啸巢由月,晚节吹嘘尧舜风。”此诗为高丽使臣带回国内。高丽国王高宗(王㬚,1192—1259)给窝阔台再次上陈情表时,特意给耶律楚材修书一封,称赞耶律楚材“孕育周孔、吹嘘尧舜”,而自己孤陋寡闻,之前竟然没有听过耶律楚材的大名,“昧昧焉真可笑也”。此次得到使臣回报,方知明公事迹,“大恨知之之晚”。在书信中,高丽国王以极其可怜卑下的语气,希望耶律楚材能够在窝阔台面前替他美言几句,保证高丽的安定和谐,“则予虽不敏,敢不报效万一耶”?

在政治方面,耶律楚材努力建立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的政治制度。当时的中原地区,并非由蒙古直接统治,而是通过拥兵自重的军阀实行间接统治。这些军阀首领世袭罔替,被称为“世侯”。世侯只需向蒙古宗主承担派质子、纳贡、出兵、助粮等六项义务(“六事”),就可以在自己的地盘实行自治。为了改变这种类似藩镇割据的局面,耶律楚材建议在地方设置长吏牧民,设万户总军,课税所掌钱谷,使民政、军政、财政三者分开。不过,由于地方割据势力非常强大,他的举措未能得到很好的施行。直到忽必烈时期,随着李璮之乱的平定,这一问题才得到最终解决。

由于金末长期战乱,北方人口大量减少。金朝灭亡后,1235年蒙古政权实行“乙未籍户”,初步统计只有87万户475万口,以后续行统计也不过100多万户。在耶律楚材的建议下,蒙古采取以户为单位征收赋役的制度。次年,蒙古政权实行“丙申分封”,楚材建议推行“五户丝”制度,只让封王“衣食租税”,不掌握地方治权,从而较大限度地维护了蒙古政权的中央集权。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读书人和普通百姓一样,有的在战乱中被杀,有的沦为蒙古贵族的奴隶,以致斯文沦丧。燕京不少士大夫,虽已沦落到从事贱役的地步,可仍习惯用从前的官称打招呼,得到长春宫庇护的士人则要幸运许多。有个叫吴章的前金官员,甚至称自杀前能吃一顿饱饭就心满意足了。1233年,元好问给耶律楚材写了一封信,列出一份54位士人的名单,希望后者能妥善保护,以拯救斯文,其中名单的第一位就是孔子五十一代孙衍圣公孔元措。其实,开封被围期间,耶律楚材已派人将孔元措从围城中索要出来,让他重返曲阜奉祀先圣。孔元措知恩图报,在撰修《孔氏祖庭广记》时,提到耶律楚材的贡献。1237年,耶律楚材又奏请甄别选拔士人,于1238年开论、经义、词赋三科,称“戊戌试”。此次考试中选门槛低、人数多,一共录取了4030人,其中脱离奴籍的就达四分之一,不少人像许衡、张文谦、赵良弼等以后还成为辅佐忽必烈的重臣。戊戌试使不少士人摆脱困境,有利于中原传统文化的保存和恢复,实开元代儒户制度之先河。

然而,就在耶律楚材走上仕途巅峰之际,政治危机却悄然而来。1230年,耶律楚材所定下的课税总额是一万定。随着金朝灭亡,户口增加,增至二万二千定。后来,回回人奥都剌合蛮建议在中原地区采取西域的“扑买”(包税)制度,将税额提升至四万四千定,并于1240年成功取代耶律楚材,成为提领诸路课税所官。有资料显示,耶律楚材领中书省事的位置很有可能也在同年被杨惟中取代。1241年十一月,窝阔台在行猎途中突然去世,六皇后脱列哥那后摄政,耶律楚材的处境更为不利。

位于今北京颐和园昆明湖畔的耶律楚材祠

1243年五月,出现“荧惑犯房”的现象。荧惑即火星,被古人认为主灾祸。房宿属南方七宿之一,有四颗星。古人认为房宿四星乃明堂之所,象征着天子布政之宫。荧惑犯房,被古人视为国君死亡、将相灾殃的星象。耶律楚材精通天文历算,为此占卜吉凶,认为“当有惊扰,然迄无事”。异常的天象惊动了脱列哥那后,以致想要向西迁移汗廷。此事汉文史籍记载非常隐晦,令人不明所以。结合西方史籍记载方知,此时成吉思汗之弟、东道诸王首领铁木哥斡赤斤(1168-1246)正领兵赶到哈拉和林(今蒙古后杭爱省额尔德尼召),想要争夺汗位。幸而贵由已抵达叶密立(今新疆额敏)并直赴和林,这场政治危机才得以化解。由于脱列哥那后始终想要立自己的儿子贵由为汗,长期把持朝政,又信任奥都剌合蛮等回回人,导致朝政败坏、纲纪废弛。耶律楚材不惜“面折廷争”,却屡遭排挤和猜忌,最终于1244年悲愤而死,享年55岁。令人唏嘘不已的是,在耶律楚材死后,仍然有人恶意诽谤他在位之时贪污腐败、中饱私囊。结果一查之下,发现他家中只有“名琴数张、金石遗文数百卷而已”。

耶律楚材的汉法改革虽然未能全部成功,但毕竟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社会生产、保护了中原文化,元世祖忽必烈的改革事业,在某种程度上可视为耶律楚材改革事业的延续,把他列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实属当之无愧。

    责任编辑:于淑娟
    校对:余承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