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国际芭蕾舞比赛开幕,48只“白天鹅”尽现足尖艺术

澎湃新闻记者 廖阳 实习生 赵知乐
2018-08-03 21:59
来源:澎湃新闻
8月3日下午,来自16个国家的73名选手最终确认参加复赛,并在中外芭蕾界人士的见证下,抽签决定了比赛出场顺序。 澎湃新闻记者 廖阳 黄庆(02:02)
创办于1995年的上海国际芭蕾舞比赛,是上海的一张文化名片。

8月3日-11日,第六届上海国际芭蕾舞比赛在上海国际舞蹈中心举行。

8月3日晚,上海芭蕾舞团以豪华版《天鹅湖》,为本届大赛中外评委、嘉宾、选手和申城市民,献上了阵容豪华的开幕演出。

当48只“白天鹅”以齐整的舞步、轻盈的舞姿现身舞台,中国舞者对芭蕾这门足尖艺术淋漓尽致的展现,赢来了全场的掌声。

开幕演出《天鹅湖》

抽签决定比赛出场顺序

开幕当天下午,来自16个国家的73名选手最终确认参加复赛,并在中外芭蕾界人士的见证下,抽签决定了比赛出场顺序——8月5日起,他们将分为少年组(15-18岁)和成年组(19-26岁)两个组别,以独舞或双人舞、自选现代舞作品,在复赛、半决赛和决赛中逐轮闯关。

来自广州市艺术学校的陈韵诗,抽到了1号签。

1号签意味着第一个上场,不管是评委还是观众,关注度到都集中在自己身上。抽到签的那一刻,陈韵诗坦言自己整个人都是懵的,特别紧张,“大家都特别关注1号,抽之前我就有预感会抽到,希望能带个好头吧。”

18岁的陈韵诗这次报名了双人舞,和她搭档的男选手朱柯宇,同样来自广州市艺术学校,17岁。为了比赛,陈韵诗差不多准备了一年时间,从最基础的集训课到大师课,每天都关在教室里排练。最终,她拿出了《百万小丑》《关不住的女儿》里的两个双人舞选段参赛,“我还在调整,还没有到最好的状态。”陈韵诗说。

与陈韵诗相反,来自上海市舞蹈学校的王佳昊抽到了73号签,也就是最后一个上场。

“比赛越到后面越紧张,还要等那么久,所以我觉得第一个要比最后一个好。”15岁的王佳昊还是第一次参加国际芭蕾舞比赛,首次参赛,他报名了独舞,准备了《天鹅湖》《堂·吉诃德》《胡桃夹子》《帕吉塔》里的四个古典变奏,以及两个现代舞选段。

为了比赛,他每天训练七八个小时,除了基训课,还加强了现代舞的训练。以前,他对现代舞的概念始终很模糊,一番扎实训练下来,他对现代舞有了确切的了解。王佳昊坦言,这是他此行收获最大的地方,“为比赛准备这么久,很值得。”

抽签现场图。 祖忠人 摄

17岁的郭文槿同样来自上海市舞蹈学校,抽到了5号签。在瑞士洛桑国际芭蕾舞比赛上,她曾拿下第三名的好成绩。

郭文槿同样报名了独舞。为了比赛,她准备了《吉赛尔》《海盗》《百万小丑》《塔吉克》里的四个的古典变奏,以及两个现代舞选段。相较而言,她认为古典变奏更难,“现代舞比较自由,是老师帮你量身定做的舞蹈,你有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有失误也能弥补。古典变奏比较苛刻、严谨,现代舞更好掌控一些。”

尽管有洛桑的战绩在前,郭文槿还是觉得,上海国际芭蕾舞比赛更难,“洛桑历史悠久,考察的范围比较全面,评委还会看你在洛桑上课时的表现,第一印象很重要,更看重选手的潜力。上海国际芭蕾舞比赛的技术性更强,你在上台的那一刹那,成就成,败就败了。”

26岁的澳大利亚选手Aaron Smyth抽到了67号签,也是独舞。早在上海国际芭蕾舞比赛之前,他就在北京、南非的国际芭蕾舞比赛上有过历练,经验丰富。

“一个人的魅力和自信很重要,会让你更愉快地舞蹈,也更容易让你在舞台上脱颖而出。”Aaron Smyth这样总结比赛经验。刚来上海,他就迫不及待游览了一些上海景点,“我看了很棒的乐队演出,以及美丽的天际线。上海非常漂亮,非常洋气,这是一座拥有多元文化的神奇城市。”

“前行的脚尖”改革开放四十年上海芭蕾图片展

展览40年上海芭蕾史

一百多年来,特殊地理位置和历史发展,让上海这座城市成了中外文化交流活跃的码头。上海不但是中国电影、唱片、交响乐、话剧等文艺品种的发祥地,也是中国芭蕾的起源地。

为让芭蕾爱好者更好地了解上海芭蕾史,比赛期间,上海国际芭蕾舞比赛组委会特安排了“前行的脚尖”改革开放四十年上海芭蕾图片展。开幕当天,展览迎来了首批观众。

早在1920年代,上海就有来自苏联时期舞团演出芭蕾舞剧的记载。1960年代,上海舞蹈学校刚刚成立,便创排了民族芭蕾舞剧《白毛女》。1979年,脱胎于《白毛女》剧组的上海芭蕾舞团问世,胡蓉蓉出任首任团长,先后在舞剧中扮演主角的凌桂明(大春)、石钟琴(白毛女)、茅惠芳(喜儿)等一批教师和学生,集体转型成为芭蕾舞职业演员。

从此,上海拥有了专业芭蕾舞表演团体,而《白毛女》也成为上海芭蕾舞团的经典保留作品。40年来,一代又一代演员在传承之中,把这个中国故事传播到世界各地。

凌桂明是芭蕾舞剧《白毛女》第一代大春的饰演者,开幕当天下午,他站在当时的剧照前向记者回忆,“那时候要看一场《白毛女》的戏,买票的人老早就在剧院门口排队了。”在他看来,上海有着深厚的芭蕾舞观众基础,也因此,“上海这座城市的气质很洋气。”

四五年前,凌桂明在香港又看了一次自己演过无数次的《白毛女》,既熟悉,又陌生,“这部戏我演了13年,看着台上那些年轻人,他们的舞蹈技术更强了,动作也更流畅了,但我们当时离那个年代可能更近一些,真实性更强一些。”

凌桂明在展览上回忆往昔。

在改革开放的东风中,上海芭蕾获得了快速发展的大好机遇。

自汪齐风成为首位在国际比赛中获奖的中国芭蕾选手,40年来,上海培养的芭蕾人才从未停止在国际比赛摘金夺银的脚步。

以上海芭蕾舞团为主的创作表演队伍,积极探索西方芭蕾语言与中国民族文化的融合,创作出《花样年华》《简·爱》《长恨歌》《哈姆雷特》等一批“上海制造”的原创芭蕾剧目。

上海芭蕾表演队伍也在新老交替中代代相传,后继有人。从40年前只有一所舞蹈学校,到如今已由上海戏剧学院附属舞蹈学校、上海戏剧学院舞蹈学院构成芭蕾人才专业教育体系,上海专业芭蕾人才的培养其来有自,源源不断。

上海国际芭蕾舞比赛创办于1995年,经文化部批准,2016年第五届起恢复为每两年举办一届。第六届比赛设大奖1名,奖金50000美元,其他奖项奖金1000美元-15000美元不等。

除了赛事和展览,第六届上海国际芭蕾舞比赛期间还将举办一系列活动,包括夏令营、芭蕾论坛、“世界芭蕾明星游上海”、“世界芭蕾大师公开课——芭蕾大师谭元元与乌里安娜·洛帕特金娜对话”等。

为满足芭蕾爱好者的观赛需求,本届大赛与腾讯合作,对比赛全程进行网络直播,观众可通过腾讯视频、腾讯新闻、天天快报(移动APP、网页端、PC客户端等终端)在线观赛。

    责任编辑:陈诗怀
    校对:丁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