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诡笔记|古镜的照妖、照人与照心

呼延云(推理小说作家)
2018-08-04 16:19
来源:《北京晚报》

前不久的一期叙诡笔记中,笔者谈到铜镜在古代笔记中往往以两种面目出现:一种是“为妖”,一种是“驱妖”,并且详细谈了前者,这一次我来给您聊一聊后者。

从东汉以来,史料中经常可以看到关于铜镜有照妖作用的记录,比如全后汉文《镜铭》的拓本中就有“洞照心胆,屏除妖孽”的说法。东晋葛洪在《抱朴子》亦说入山道士悬镜于背,“则老魅不敢近人”。而这类记录的“集大成者”,无疑是唐代学者王度的《古镜记》。

一、照妖:老狸大蛇都中招

王度是隋唐间文学家,《古镜记》这篇文章很有名,一来文字优美,二来故事曲折,最值得注意的是它的风格奇特,有点儿魔幻现实主义的意思,通过一面黄帝所铸的古镜始得而终失为线索,以十二个与古镜有关的灵异故事,亦真亦幻地展现了隋唐更替的大时代下广阔的历史风云画卷。

《古镜记》

因为篇幅所限,笔者无法就此文给读者一些详细的陈述,只是来探讨两个问题:第一,能“持此则百邪远人”的古镜什么样?第二,这面古镜的“驱妖”效果怎么样?

在文章开头,王度说明了这面古镜乃当时的奇士侯生所赠,“镜横径八寸,鼻作麒麟蹲伏之象,绕鼻列四方,龟龙凤虎,依方陈布。四方外又设八卦,卦外置十二辰位,而具畜焉。辰畜之外,又置二十四字,周绕轮廓,文体似隶,点画无缺,而非字书所有也”。侯生告诉王度,这面古镜的铸造者非同寻常,乃是黄帝,“昔者吾闻黄帝铸十五镜其第一横径一尺五寸,法满月之数也。以其相差各校一寸,此第八镜也”。

中国人无论做什么事,都恨不得从始祖那里找到渊源,而冒用黄帝的名字更是普通寻常之事——断死要引《黄帝内经》,鉴宅要引《黄帝宅经》——但此镜能照妖并驱妖,却是货真价实。王度于大业七年的五月得到这面古镜,六月,他到长安,住在一位名叫程雄的朋友家。程雄新收了一位名叫鹦鹉的婢女,长得很漂亮。王度进门后,“将整冠履,引镜自照”。鹦鹉一见,跪在地上就叩头流血喊道:“不敢住了,不敢住了。”王度很惊讶,问程雄怎么回事?程雄说鹦鹉是两个月前一个客人带来的,身份很模糊。王度怀疑鹦鹉是妖精,便用古镜照着她逼问其由来,鹦鹉说自己乃是“华山府君庙前长松下千岁老狸”,喜欢变成人形,但从来没有害过人,接着奋衣起舞而歌曰:“宝镜宝镜,哀哉予命!自我离形,而今几姓?生虽可乐,死必不伤。何为眷恋,守此一方!”唱完化为老狸而死。

大业九年,王度任芮城县令。县衙前“有一枣树,围可数丈,不知几百年矣”,每一任芮城县令上任都要祭拜它,否则殃祸立至。王度认为妖由人兴,当官的认真办事即可,不应该祭拜妖魔,“乃密悬此镜于树之间”。当天夜里,县衙前突然想起雷霆般的巨响。王度起床一看,“则风雨晦瞑,缠绕此树,电光晃耀,忽上忽下”。到天亮,只见枣树下趴着一条死掉的大蛇,“紫鳞赤尾,绿头白角,额上有王字,身被数创,死于树”。王度收了古镜,让手下把大蛇拉到县衙外焚烧,然后拔掉枣树,见根底有一个巨大的蛇洞,“既而坟之,妖怪遂绝”。

大业十年,王度的弟弟王绩辞官,准备游历山水,当时隋炀帝正在发起第三次攻高句丽之战,国内到处一片混乱。王度不放心,便把那面古镜借给了弟弟,以保其平安。王绩一去就是三年,直到大业十三年夏六月才回到长安。他一边把古镜还给哥哥,一边跟哥哥讲述了这一路宛如“驱魔人”般的经历:深更半夜在嵩山上遇到两个古怪的人,用古镜一照,一个化为龟,一个化为猿,“悬镜至晓,二身俱殒,龟身带绿毛,猿身带白毛”;在宋汴遇到一个患病的女人,“入夜,哀痛之声实不堪忍。问其故,病来已经年岁,白日即安,夜常如此”,王绩用古镜一照,女人的床下死了一只老公鸡,从此病除;在丰城县仓督李敬慎家,听说他的三个女儿被妖怪诱惑,王绩“拔窗棂子持镜入阁照之”,原来是一只黄鼠狼、一只老鼠和一只壁虎作祟,都被古镜照死,三个女孩“从此病愈”。

这面“战功赫赫”的照妖镜,却于大业十三年七月十五日不翼而飞,一开始,装镜的匣子里发出悲鸣之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宛如龙咆虎吼,很久才安静下来,“开匣视之,即失镜矣”。

二、照人:镜中无头是死兆

对于铜镜的驱妖功能,李时珍是这样解释的:“镜乃金水之精,内明外暗,古镜如古剑,若有神明,故能辟邪魅忤恶。”其实这是一种穿凿附会。铜镜何以“照妖”,跟铜镜何以“为妖”的根本原因是一样的,由于打磨技术的原因,铜镜的映照,往往与实物的本相存在差异,甚至呈现出明显的扭曲变形,倘若映照对象为人,就难免会让旁观者对镜中景象——瘦如豺狼、发如鸡冠、凶如猛虎、狞如厉鬼产生“现出原型”的错觉。《坚瓠集》中就写,某人在集市上买到一面镜子,正面照一切如常,而背面照出的人影都是倒着的,一时间引起很多人的惊恐,而当时具备一些光学知识的人则认为不必大惊小怪:“此无他异,盖镜背必凹,凹则人面倒见也。”此外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由于铜镜表面凹凸不平,中国古人很早就发现了其特殊作用,比如《周礼》一书中就有“夫燧取明火于日”的字样,就是用凹面铜镜取火的意思,再联想到古代对火的崇拜,以及遇到怪物或瘟疫多用“烧”的方法除之,便不难理解笔记小说中无论多么猖獗的妖精,只要被古镜一照就立刻“卑服”的原因了。

《子不语》

古镜不仅能照妖,甚至还能照出“捉妖”之人。袁枚在《子不语》中写过一事,“鄱阳湖有黑鱼精作祟”,有一位姓许的客人坐船经过,“忽黑风一阵,水立数丈,上有鱼口,如臼大,向天吐浪,许客死焉”。许客之子发誓要杀死黑鱼精以报父仇。他做了多年生意,攒了一大笔钱,上龙虎山找天师。天师给他一面小铜镜,对许某说:“汝持此照人,凡一人而有三影者,速来告我。”许某拿着铜镜,“遍照江西,皆一人一影”。照了一个多月,忽然在一个乡村照见杨家的一个小孩子有三个影子。许某赶紧去告诉天师找到人了,天师派人到那乡村,找到杨家,给了孩子的父母一大笔钱,说听闻这孩子聪敏异常,想请他去龙虎山做客。孩子的家里很穷,听说有这等挣钱不费力的好事,当然带着孩子前往。

“天师供养数日,随携许及童子同往鄱阳湖,建坛诵咒。”天师把一口宝剑绑在那孩子的后背上,“出其不意,直投湖中,众人大骇。其父母号哭,向天师索命”。天师笑着说“不妨事”,只听霹雳一声,“童子手提大黑鱼头,立高浪之上”。天师遣人抱至舟中,衣不沾湿,湖中水,十里内皆成血色……自此,鄱阳湖无黑鱼之患。

这故事当然纯属杜撰,但可见世人对铜镜某种神秘作用的膜拜是“全方位的”,甚至一直到清末,玻璃镜取代了铜镜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人们依然会围绕这种能映照出人像的物品编造出各种诡异的故事。《洞灵小志》写一艘名叫“湖鹰”的鱼雷艇驻扎江边,大副王某有一天“晨起对镜盥沐”,突然喊了起来:“奇怪,我的脑袋怎么不见了?”船员们赶紧过来看是怎么回事,发现王某的脑袋好好地安在脖子上,王某却不理会他们,只指着面前的镜子,只见镜子中的景象十分恐怖——王某只有躯干和四肢,却没有头颅!

“其时王尚无恙,逾日忽病寒热。”不仅如此,他还突然发狂作女子声,自称被王某诱奸,又始乱终弃,没脸见人,只好服毒自尽,“诉于冥司,今必索其命!”众船员吓得不行,焚香祷告,王某渐渐苏醒,不久再次发病,“而鬼声益厉”,两天后他就在惊惧和惨叫中死掉了。

三、照心:金银铜臭塞七窍

《西京杂记》

除了和妖异有关之外,铜镜在古人的眼中,还具有洞彻肺腑的神奇作用。《西京杂记》卷三记载:咸阳宫内有一面巨大的方镜,“广四尺,高五尺九寸,表里有明。人直来照之,影则倒见,以手扪心而来,即见肠胃五脏,历然无碍。人有疾病在内,掩心而照之,则知病之所在。”搁到现在这就是一多层螺旋CT,秦始皇用这面镜子排查异己分子,“女子有邪心,则胆张心动。秦始皇常以照宫人,胆张心动者则杀之。”不消说,其中99%恐怕都是无辜的镜下冤魂。

《谐铎》

不过此类记录中,最令人啧啧称奇的,是清代学者沈起凤在《谐铎》中讲的一则故事。

扬州兴教寺住着一个自称“磨镜叟”的老人,他腰间长年累月挂着一面古镜,“似千百年物”。有人问他挂着这个有什么用?磨镜叟说:“每个人的心都有七窍,一个人如果蠢笨,十有八九是其中一两个窍塞堵住了,我这面古镜可以照出是哪个窍生了病,然后投以妙药,通其窍而益其智。”起初大家不信,后来有几个孩子比较笨的爹妈请他来“照一照”,对症下药后,居然都变得聪明起来,“于是,愚钝者争投之,颇着奇效”。

某富商,生了一个儿子,年纪已经十六岁了,吃啥啥没够,干啥啥不行,于是延请磨镜叟上门。磨镜叟用古镜一照,一边摇头一边起身要走:“令郎受病太深,我治不了。”富商一听慌了,问磨镜叟怎么会这样?磨镜叟说:“我只能治‘后天性不开窍’,对‘先天性不开窍’无法可治。令郎的心,外面裹着一层酒肉气,这是后天之病,犹可除也,问题是里面还裹着一层厚厚的金银气,此病在先天,不可疗也。”

富商再三恳求,磨镜叟只得答应试试。他把富商的儿子关在一间屋子里,饿了吃豆腐渣,渴了喝苦井水,这么着像囚徒一样关了半年,磨镜叟再取镜观照,自言自语地嘀咕道:“酒肉气算是尽除了,但金银气从先天闭塞,该怎么办呢?”富商说:“这先天的金银气是从何而来的呢?”磨镜叟问了问其子受孕前后的家中境况,叹息道:“尊夫人受胎时,金银财宝堆积在房间里,令郎适感其气,以至迷塞七窍。外似金光,而内实铜臭。”富商都快哭了,欲求克治之法,磨镜叟到文昌殿惜字库里取纸灰两斛、拌墨汁数斗,做成好大个儿的药丸,每天早晚煎一种叫“益智汤”的汤剂,让富商子喝了汤剂送服药丸。

这样每天服药,三个月之后,磨镜叟“取镜又照,见六窍玲珑,惟一窍钝塞如故”。富商再求他把剩下这一窍开了,磨镜叟笑道:“这一窍叫文字窍,你是富翁,家中既然有钱,就不宜再有读书种子,一旦开了这一窍,恐怕遭造物之忌。”说完离去。

后来这富家子聪慧异常,就是读书不行,最后花钱捐官,做了个布政司理。

此则故事无疑会让很多“富一代”不爽,含着金钥匙长大的孩子竟天生不是读书的料,这无论如何也是让他们愤愤然悻悻然的事情,想来这是科举屡不中第的沈起凤对那些捐官富户们一种“心理不平衡”的表现。但确实值得“富一代”们深思,锦衣玉食的温室里也许能培养出“富二代”,但培养不出寒窗苦读才能取得好成绩的“学霸”。不过据说现在颇有一些“富一代”给孩子弄个外国国籍,然后以华侨的身份参加高考,能够以较低的分数跟“学霸”们并肩坐在“985”或“211”的课堂里听讲……这种钻政策空子走捷径的做法,从可怜天下父母心的角度讲,当然无可厚非,有人可能觉得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最终是“中国皮外国心”,但这毕竟是用CT都无法鉴定的事,照不出兮可奈何,古镜古镜奈若何。

本文发表于《北京晚报》,澎湃新闻经作者授权转载。

    责任编辑:顾明
    校对:张亮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