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奔流·全景日记|重庆巫山的绿色“水文章”和“山字经”

澎湃新闻记者 李珣 发自重庆巫山
2018-08-02 13:42
来源:澎湃新闻

大宁河上的清漂船。本文图均为 澎湃新闻记者 李珣 图

小船在碧波荡漾的大宁河上划出道道水纹,两岸的猕猴在山林间时不时上窜下跳。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诗句对于眼前的场景而言,是太妥帖不过了。

风光秀丽的小三峡

长江三峡段的最大支流大宁河在重庆巫山县城汇入长江,多年来,大宁河上的小三峡·小小三峡景区因其幽深秀丽的水光山色,成为巫山城的一张名片。

小三峡支流上的小小三峡的水光山色

“旅游是巫山的战略性主导产业,有约五分之一的巫山老百姓吃上了旅游饭。”巫山县旅发委副主任陶举兵说,要吃旅游饭那么生态环境便是旅游的生命。

清澈的大宁河水流淌过两岸的山峦,嶙峋的山石丛木间,一块块“猴粮投放”的告示牌颇具野趣,众人正在好奇间,一群猕猴正从告示牌下跃出,发出“滋滋”的叫声。

“猕猴是巫山良好生态的一种反映,目前小三峡区域猕猴数量已超过3000只。”陶举兵说,巫山当地把自己的生态环保工作总结成四句话:做好“水文章”,永葆“一江碧水”;念好“山字经”,守好“两岸青山”;办好“红叶节”,提质“三峡红叶”;练好“气字决”,留住“四季云雨”。

说白了其实就是针对巫山的旅游资源,分别做好水质保护、绿化造林和大气保护工作。

事实上,这篇“山水文章”不仅让秀美的峡江山水焕发绿色,也有着绿色产业脱贫的内涵,使大山深处的村民们找到了生活的希望。

从巫山县城向西而行,两小时蜿蜒曲折的山路尽头,柑园村的李子树正随风摇曳,挂满了绿油油的果实。

蜿蜒难行的山路,地势起伏的大山,在三峡工程蓄水后,昔日山下的移民也后靠搬迁,良田沉于水下,人多地少的现实问题愈发凸显。

目前巫山的脆李种植面积已达22万亩

“这里以前老百姓生计发愁,经常到处反映问题。”巫山县委宣传部相关人士说,县里结合山区的自然条件,在周边县市取经考察,决定引导村民们种脆李。

大规模的脆李种植始于2006年,彼时柑园村村民张科富在外地打工为生,与许多同乡一样,多年来,张科富辗转于新疆、内蒙古、广东、浙江等多地,面对这项在老家萌芽的新产业,张科富选择了回到家乡。

接纳岳父和叔叔家的土地后,张科富在30亩土地上,种上了20亩脆李和10亩柑桔,一亩脆李一年可以挣上一万块钱。

“我们村放眼望去都是脆李,我是种植最多的。”张科富说,自己在2016年新建了住房,告别了蜗居多年的土坯房,一颗颗小小的李子改变了他的生活。

重庆巫山县曲尺乡柑园村村民们通过种植脆李脱贫

“柑园村一社没有一个出门打工的,每家每户在县城都有房子。”柑园村所在的曲尺乡党委副书记刘典春说,目前全乡都在种植脆李,大部分村民靠着香脆可口的李子脱了贫,目前户均种植面积可以达到3到5亩,一年下来,每户除去成本的纯收入可以达到五六万元。

去年,张科富靠着县里银行提供的5万元无息贷款,在10亩新田上种上了脆李。

“采摘时每天最多吃两顿饭,希望上山的路更好走。”张科富望着山上挂满果实的李子树说,自己45岁了,操作网络不是那么顺手,自己盼望着孩子大学毕业后,回来和自己一起创业,“一起把电商做起来。”

    责任编辑:崔烜
    校对:丁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