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鹏:“汰逐”中国:美国对华战略竞争的实质
拜登政府上台执政已两年有余,其对华政策不仅全盘继承特朗普政府时期的极限打压,更冠以“战略竞争”的名义在策略、手段层面不断“推陈出新”。理解拜登政府对华“战略竞争”的实质是我们精准把握美国对华政策并积极、有效应对的前提,而拜登政府频繁使用的out-compete China(“汰逐中国”)一词,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研判、定性美国对华政策的视角。
2021年7月9日,美国总统拜登在白宫签署了一项行政命令,以促进美国各行业的竞争。
“outcompete”在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中的字面含义
2022年10月12日,美国拜登政府公布其任内首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以下简称《国安报告》),明确认定“后冷战时代已经彻底结束”“我们现在正处于美国和世界决定性十年的初期,大国之间的地缘政治竞争条件将被确定。”而在这一“地缘政治竞争”中,“中国是唯一既有重塑国际秩序意图,又有越来越多经济、外交、军事和技术力量实现这一意图的竞争对手。”对此,美国必须且能够“outcompete”中国。
尽管此前“outcompete”一词也多次出现在拜登政府的文件及公开讲话中,但新版《国安报告》却首次频繁使用该词,引起了中外媒体和研究者的广泛关注。有中国学者将该词翻译为“竞赢”或“竞而胜之”,这样的译法虽然在字面意义上没错,但笔者个人认为在政策层面欠准确。因为“竞争”(compete)一词在中英文中,本身就有“赢得胜利”“战胜对手”的含义,故将“outcompete”译作“竞赢”或“竞而胜之”,不过是同义的重复。
从字面上看,《国安报告》全文共有九次出现outcompete、out-compete、out-competing等词。《国安报告》开篇便直言不讳地阐明“我们的持久角色”,并概述实现这一“角色”的战略方针:“当我们对世界抱着一种积极的愿景,正视共同的挑战,并将其与我们民主的活力和战胜(out-compete)对手的决心结合起来时,我们总是成功的……我们将利用这些能力胜过我们的战略竞争对手,激发针对全球挑战的集体行动,制定技术、网络安全、贸易和经济的发展规则。”
《国安报告》认为,中俄是“我们的战略竞争对手”,但对两者却作了严格区分。《国安报告》称:“中国和俄罗斯正走向联盟,但它们在重要方面所带来的挑战是截然不同的”,最后提出“胜中制俄”(Out-Competing China and Constraining Russia)的总方针:“我们将优先考虑保持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持久竞争优势,同时约束仍然十分危险的俄罗斯。”
《国安报告》在结论一章以无比自信的语调断言:“凭借该战略中概述的关键要素,我们将应对我们时代的双重挑战——既在塑造国际秩序方面战胜(out-competing)竞争对手,又同时应对人类的共同挑战,包括气候变化、大流行防范和粮食安全,这将定义人类历史的下一个阶段。”
在上述译文中,“outcompete”被译作“战胜”,然而,笔者所强调的是,“outcompete”除了其字面意思外,拜登政府高频使用该词,有其更深的用意。
“outcompete”在英语民族历史文化脉络中的深层含义
在梳理“outcompete”字面含义的基础上,如果把该词放入美国社会史、文化史与外交史的脉络中,结合西方种族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历史文化背景进行话语分析,笔者主张将该词译为“汰逐”,即通过竞争战胜并淘汰、驱逐对手,使其出局、消亡。这样理解将有助于中国更好地把握拜登话语背后的美国对华政策实质与战略意图,从而制定适宜的应对之策。
Outcompete一词在剑桥词典中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比某人或某物更成功”,与“竞争”(compete)基本同义;二是作为一个生物学术语(标记为bio),“(指植物或动物)比另一种植物或动物获得更多的食物、空间等”,并给出例句:“水貂一直在消灭水禽,并在竞争中击败本土水獭。”
谷歌提供的牛津语言(Oxford Languages)对outcompete也给出两种含义:一是“在竞争性环境中超越”;二是同样作为生物学术语,指“在空间、食物或其他资源的竞争中取代(其他物种)”。例如:“外来物种正在战胜本地的树木和鱼类。”
美国韦氏词典对outcompete的解释是:“通过更有效或更具侵略性的竞争而击败、超过或取代。”科林斯词典给出的例句包括:“他们在竞争、表现和繁殖方面都超过了当地人口,迫使其进入不断缩小的贫民区”;“在最坏的情况下,我们会‘因替代而灭绝’——它们的竞争超过了我们,把它们的创造者人类抛在了后面。”
上述比较权威的英美权威辞典对outcompete的解释均有通过竞争战胜并淘汰、驱逐对手,使其出局、消亡的意思。在领会outcompete深层含义的基础上,让我们进入丘吉尔笔下的“英语民族”或曰盎格鲁—撒克逊民族的历史脉络中,其文化含义与政策意蕴跃然纸上。
模仿上述经典例句,人们似乎可以同样造句如下:公元5世纪起,起源于欧洲大陆的盎格鲁—撒克逊人outcompete了西罗马帝国不列颠行省的凯尔特原住民和罗马驻军、移民,并将他们驱赶到苦寒的苏格兰高地和贫瘠的威尔士山地、爱尔兰海岛,占据了整个不列颠地区最温暖、富饶、发达的东南地区,并将此地命名为“盎格鲁人的土地”,即“英格兰”。一千年后,欧洲进入大航海时代,盎撒人又以“英格兰”“大英帝国”的名义征服四海,outcompete了北美的土著印第安人,使其大部分灭绝,而他们自己则摇身一变,以“美国人”的身份成为新大陆乃至当今世界的主宰,并自诩为所谓“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的维护者。20世纪末美国人的父祖辈又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残酷冷战中outcompete苏联,打出一个“美利坚治下”(Pax Americana)的单极时代。
回想起上述“战绩”,盎撒民族几乎战无不胜,他们也的确有理由倍感自豪。因此,如果将拜登政府《国安报告》看作一份对内动员令,它无疑是成功且富有文采的,因为它能够通过看似不经意地在常见词汇compete与带有浓厚历史积淀与特定生物学含义的outcompete之间进行切换,唤醒美国精英与大众对本民族“光辉战史”的历史记忆与集体情感,从而开启政治动员,将一个近四亿人口的超级大国凝聚起来,投入到这场“将定义人类历史下一阶段”的所谓史诗级的大博弈中。
然而,在国际层面,从对华“战略忽悠”的角度看,outcompete的使用则可能是失败的——只要中方能够准确识别,而这也正是本文写作的初衷。Outcompete话语提前暴露了美国对华政策的真实意图和实际底线——没有底线。事实上,这一点已被中国识破。在前不久结束的两会新闻发布会上,中国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秦刚明确指出:“美国所谓的‘竞争’与‘加装护栏’,就是对于中国的遏制打压、零和博弈,要中国打不还手,骂不还口。”
综上,Outcompete模式下的“战略竞争”本质上乃是生物学所定义的“种间竞争”(interspecific competition),即不同种群之间为争夺生活空间、资源、食物等而产生的一种直接或间接抑制对方的现象,其结果往往是一方取得优势而另一方受抑制甚至被消灭。在这一残酷的“生存斗争”中,胜利者总是“赢家通吃”(winner-take-all),完全占据整个生存空间的所有资源,将本族群的基因片段扩散到整个系统,繁衍生息;而失败者则将失去所有生活、生存资料,其基因库也“因替代而灭绝”(extinction by replacement)。如果说中国人理解的“竞争”是包容和共同发展,那么美国人理解的outcompete模式下的“竞争”,恐怕更接近于古罗马式你死我活的决斗。
美国对华政策是种族主义的延伸
种族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是美国政治与社会生活的底层逻辑,其外交政策、对华政策不过是这一逻辑在国际层面的延伸与展现。
人们应该还记得,2019年4月29日,美国国务院政策规划主任斯金纳在一个安全论坛上公开表示,美国与中国的关系“是与一种完全不同的文明和不同意识形态之间的斗争,美国以前从未经历过……(美国)与苏联的竞争在某种程度上是西方家庭内部的争斗,这是我们第一次面临一个非高加索人种的强大竞争对手。”
人们同样应该记得,在新冠疫情暴发初期,美国从特朗普总统到议员、官僚、媒体和公众,普遍充斥着一股莫名的“乐观主义精神”。究其原因,用特朗普自己的话说就是:病毒只会感染亚洲人,美国白人可以免疫。事实证明此言毫无科学依据。但如此荒谬的观点竟能从一国总统嘴里说出,并得到朝野相当程度的正面回应,则可从侧面反映出美国社会内部根深蒂固的种族主义情结。
在好莱坞2017年上映的商业大片《变形金刚5:最后的骑士》中,身为古代“圆桌骑士”直系后裔的埃德蒙德·伯顿爵士曾以“两个世界碰撞,只有一个存活”的话语警示男女主角:面对外星人入侵时,人类与外星人只能有一个种族存活下来。此后数年,随着中美关系的不断恶化,“新冷战”说甚嚣尘上,不少西方媒体、评论人也广泛引用这段台词来描述中美关系。这背后所反映的不仅仅是美国朝野弥漫的恐华氛围与冷战情结,也同样透着一股浓厚的种族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色彩。
凡此种种,不必一一列举。在洞察美国对华“战略竞争”的本质后,中国人有智慧、有实力、有气魄拿出应对方案,有理有利有节地进行回击,既有效维护国家安全、主权和人民利益,又能够以中国式的和解力、包容力、凝聚力化解矛盾纷争,从而挫败一小撮政客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执意以一己之私分裂全球的霸权主义行径,为人类走向命运与共的未来贡献中国力量。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
中国对外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助理
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研究员
本文刊登在《世界知识》2023年第9期
原标题:《王鹏:“汰逐”中国:美国对华战略竞争的实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