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相册》第一场作家分享会:城市漫步者的“望野眼”

澎湃新闻记者 吴栋
2023-05-16 20:40
来源:澎湃新闻

2023年5月14日,上海市群众艺术馆邀请了《上海相册》项目联合发起人、展览策展人之一、《萌芽》杂志社副社长吕正以及两位参展作家费里尼、指间沙,举办了一场有关《上海相册》创作和城市漫步话题的分享会。当天共有大约80人参加了活动。

2023年5月14日,吕正(左)、指间沙(中)、费里尼在《上海相册》展览分享会现场。澎湃新闻记者 吴栋 图

2023年5月14日,《上海相册》展览分享会现场。澎湃新闻记者 吴栋 图

2023年5月14日,《上海相册》展览分享会现场。图片由上海市群众艺术馆提供

很多年前,吕正为当时供职的报社准备过一个选题,名为“荡马路,全城漫游(指南)”。在这篇报道的编者按里,他表达了自己对“荡”(沪语,意为“逛、漫步”)的理解:“荡”的精髓在于消磨“辰光”(沪语,意为“时间”),即没有任何目的性的kill time(消磨时间)。当然,这里指的“荡马路”并不是人们狭隘理解中的“练脚筋”,而是“在城市里漫游”。费里尼认为,发现城市“隐秘的角落”需要自己的情绪配合,而他人的二手经验不能替代自己的发掘。指间沙则觉得,“城市漫游”即是自我的视角,波德莱尔曾经提过,那是一种超然的姿态,慢悠悠地观察城市里的店铺和生活。

2023年5月14日,《上海相册》展览分享会现场,《上海相册》项目联合发起人、展览策展人之一、《萌芽》杂志社副社长吕正正在发言。澎湃新闻记者 吴栋 图

2023年5月14日,作家费里尼在《上海相册》展览分享会现场。澎湃新闻记者 吴栋 图

2023年5月14日,作家指间沙在《上海相册》展览分享会现场。澎湃新闻记者 吴栋 图

指间沙有着自己的美食专栏,她分享了在逛街美食打卡时的观察,那些小店让她感受到了城市漫游的乐趣,而随着弄堂的消失,很多地方都消失了,这让她有些不舍。但作家费里尼则认为,尽管会有不舍,但一家店,一个地标的消亡是自然的,如果它还有活力,它一定会自发地展现魅力。

费里尼从三十年前杨浦区的“都市传说”展开了他的分享。这让吕正想起了和以前同事去江湾机场学车的故事,彼时,江湾机场已经失去了其作为机场的主要功能。而指间沙则讲述了她对虹口的一家名为“胜利电影院”的地块的观察。三人在聊天过程中,就不同年代同一建筑的外观形象变化,以及其所承载的功能和被认知的标签变化做了深入的扩展。

《我用“巨龙”运冰箱》。1994年04月29日。种楠 图

《于心何忍?》。1995年9月22日。一辆公共汽车在外滩抛锚,老年乘客下车助司机一臂之力,有些年青人却坐在车上无动于衷,白发人推黑发人。种楠 图

《敢将路障当“高栏”》。1995年2月10日。人民广场中央设立了隔离栏以后,总还有这样冒险的行人,快车道上不时传来一阵阵刺耳的刹车声。种楠 图

展览现场,费里尼写作的《我曾飞身跃过那道护栏,奔向蘑菇头》节选与种楠作品。图片由上海市群众艺术馆 提供

回到《上海相册》的主题,费里尼与指间沙分别分享了自己在创作过程中“盲写”的故事。所谓“盲写”,即《上海相册》项目中作家对于照片的选择形式,写作者在不知道照片作者的情况下,仅凭自己的兴趣挑选写作对象——摄影师的作品。费里尼在挑选时一眼便相中了一组有关“赶公交”的照片,写下一篇《我曾飞身跃过那道护栏,奔向蘑菇头》,图片里背后的“大宇集团”的建筑外观即标题中的“蘑菇头”,这让他想到了人民广场附近的公交车集合点,想到了当年自己从这里出发,去各处采访的往事。写完刊登后,费里尼才知道拍下这些照片的摄影师(种楠)和他一样,也经常在那附近坐公交车,去郊区采访拍摄。

另一位作家指间沙则笑称,自己写作的照片是被吕正“分配”的,因为吕正认为,这一定是她所喜爱的类型。而在她看到照片后,果然十分喜爱。指间沙拿到的是艺术家马良的作品《彼岸花》,她将作品里的女性与她拥有的一本护士学院的毕业册联系到了一起,并以相册里非虚构的细节去虚构照片中的情节,写作了《嘉年华》,此文的写作手法与马良作品中基于真实的观念表达不谋而合,重现了一段朝气蓬勃的青春。

《彼岸花》系列之一,2020。马良作品

《彼岸花》系列之一,2020。马良作品

展览现场,指间沙写作的《嘉年华》节选与马良作品《彼岸花》。图片由上海市群众艺术馆 提供

2023年5月14日,三位嘉宾在为图书《上海相册》签售。澎湃新闻记者 吴栋 图

分享会后,三位作家也在现场为图书《上海相册:消逝与眷恋》签售。同日,展览《上海相册》也在上海市群众艺术馆正式落幕。

关于展览《上海相册》

展览《上海相册》由上海市群众艺术馆与澎湃新闻共同主办。它缘起于2020年澎湃新闻与《萌芽》杂志社合作推出的“摄影+文学”的《上海相册》。项目邀请摄影师提供他们拍摄的与上海相关的作品,同时邀请作家根据这些摄影作品进行“盲写”,再次创作,最终以图文组合的形式呈现,为公众开启观看和阅读城市的新视角。影像与文字跨界互涉、互为参照,通过两个专业群体的合作完成的创作模式,不仅极大丰富与完善了《上海相册》这一视觉性的命题,也延伸出了纵深立体的视觉想象与城市记忆。

    责任编辑:许海峰
    校对:栾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