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堂里上演时装秀,苏州河畔看见时尚未来

澎湃新闻记者 谷晓丹
2023-05-10 18:20
来源:澎湃新闻

“落雨了,打烊了,小巴辣子开会了……”在充满童年回忆的上海儿歌声中,一场“里弄时装秀”在苏州河畔的百年历史建筑衍庆里上演。

随着丝丝细雨的飘落,模特在化身为T台的弄堂中来回穿梭。T台的主题背景板以“床单”为概念设计,台下两边围坐的观众,一边紧邻衍庆里时尚产业园区,一边背靠居民小区楼。这一切都令时装秀既有魔都风情,又带着些许生活烟火气。

5月7日,“里弄时装秀”开启了由百联股份和Ontimeshow共同推出的THE BANK MARKET,这一活动还包括设计师品牌sample sale和屋顶露台市集,吸引了诸多时尚爱好者冒雨参加。在前身为中国垦业银行仓库的百年建筑衍庆里,时尚风潮和历史文化相互交织,作为时尚孵化场——百联时尚中心,也是第一次打开门,面向普通公众开放。

衍庆里的弄堂时装秀

THE BANK MARKET“里弄时装秀”,上半场由百联股份战略合作伙伴Ontimeshow 的新锐设计师培育计划“Young Talents”带来集合秀,下半场由百联股份旗下时尚买手店the bálancing携手国内外设计师品牌,发布“弄Lòng”SHOW主题秀。

在活动期间,与衍庆里深度合作的设计师品牌HAIZHEN WANG,Zhong Zixin,RUOHAN,ANNENÖNO,JARELZHANG,CRUSH Collection,也都开放了自己的工作室,让消费者不仅能购买心仪的设计师品牌sample,也能与设计师们近距离互动交流。

“整场秀让人感受到的是时尚的生活化和接地气,这不仅与弄堂这一上海人熟悉的氛围有关,也因为走秀的并不只有专业模特,还有我们自己的同事和朋友,这样更能接近大众。”百联时尚中心总经理董黄之在接受澎湃新闻记者采访时说,“时尚不一定都是高高在上的,大家也可以在熟悉的生活环境中体验时装秀所带来的时尚氛围。”

这一点也体现在“弄堂时装秀”的举办时间和受邀观众上。由于这场秀并不以订货为目的,所以它没有选择在时装周扎堆的3月或9月举行,而是在“五五购物节”期间。受邀来到秀场的,主要都是品牌的粉丝,是一些时尚爱好者或喜欢独立设计师品牌的人,时装秀是为了让他们体验时尚氛围,是整个THE BANK MARKET活动“开门营业”的引子,观众看完秀还可以再逛逛屋顶露台市集和设计师品牌sample sale。

首次开放的衍庆里露台市集,集音乐、零售、吃喝玩乐为一体,既有烧烤又有红酒,你可以在DJ音乐中买到一束美丽的鲜花,也可以低下头来摸摸路过的可爱狗狗,趁周末与朋友们聊聊天,一起度过愉快的休闲时光。当然,在玩乐中也可以消费,当天设计师折扣集合店OUTOFSTOCK0909 上海、精品买手店the bálancing共同带来多个品牌,如生活方式品牌Tagi.、袜子品牌SIOICIKI、香氛品牌groundle、包包品牌PabePabe和Chemic以及首饰品牌COPULA等。

百联时尚中心衍庆里作为时尚产业园区主要是商用,日常并不对大众开放。入驻园区的不仅有时尚品牌、设计师⼯作室,还有showroom、⼴告、时尚教育、媒体公关、时尚摄影等时尚产业上下游机构,它们共同构成时尚产业⽣态圈。正是因为园区在日常运营中比较熟悉设计师品牌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并能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让品牌得以稳定发展,才为这次活动奠定了基础,做到充分联动整个园区的空间。

时尚孵化场的拓展实践

“里弄时装秀”中最先亮相的,是今年入选Ontimeshow “Young Talents”设计师发现计划的新锐设计师品牌,HANQING DING、JUNYANG、JULY LI、MOLE’NERATION共同带来一场集合秀。这也是该计划2018年启动以来,第一次举办时装秀,并在衍庆里开辟了可供入选品牌展示和销售的空间。

今年“Young Talents”共有近200位年轻设计师报名参加,入选的设计师大多都有国际化的学习和成长背景,这为其品牌未来发展成为国际品牌提供了可能性。他们的设计中呈现出时装生活化、语境国际化、中式美学元素应用等特点。所谓时装生活化,主要指的是将设计元素提炼和转化,涵盖到现在的生活方式中,对设计师品牌来说,从概念到商品的转化非常重要。

作为百联股份战略合作伙伴,Ontimeshow不仅是目前中国体量规模较大的时尚设计师品牌贸易线下展会,也是设计师品牌的管理孵化平台,“Young Talents”为入选的新锐设计师提供从产品开发、供应链支持、市场宣发、渠道销售等多个层面所对应的专业机构支持。

在培育未来型品牌时,更要看重品牌的长远发展生命力和文化传播能力。“服装是很好的文化载体,好的服装品牌在商品之外应该可以带动文化传播。市场是流通的血液,但你的骨骼和灵魂也要在。”顾叶丽表示,现在中国本土的很多设计师在文化上更加自信了,能将中国文化的意境和语境涵盖到服装设计中。

“里弄时装秀”的另一场秀,由百联股份时尚买手店the bálancing带来包括GOODBOY、FENG CHEN WANG、PRIVATE POLICY、STINEGOYA、SANKUANZ、TOGA等在内的国内外设计师品牌。可以看出,the bálancing 此次弄堂秀将不同风格的品牌和单品巧妙搭配,使时尚和实穿之间达到某种平衡,让潮流风尚更具生活气息。

the bálancing总经理邵颖琳告诉澎湃新闻记者,之所以在衍庆里举办这样一场弄堂时装秀,是希望能将时尚潮流与在地文化做结合,包括为到场观众准备的伴手礼,也是充满弄堂儿时回忆的玩具,如竹蜻蜓、游戏棒,从而为他们带来时尚和文化融合的感受和体验。“实际上我们在经营中也一直在挖掘文化价值,在商品之外附加一些精神意义。” 

如今的年轻消费者不仅看重商品的功能性,更注重购物体验及购物过程中的情感交流,因此the bálancing通过店内装置展览、社群活动等与他们建立连接、产生共鸣。比如在“世界地球日”4月22日,the bálancing与法国品牌K-WAY携手PLAYER社群,发起一场城市骑行活动,以the bálancing港汇店和太古汇店为始终,途径武康大楼、大福里等有历史底蕴的海派文化建筑,让参与者在都市空间的漫游中,感受生活之美,同时也体验到文化底蕴。她透露,the bálancing还将在5、6月陆续推出宠物友好、敦煌艺术等主题活动,意在呈现更丰富的购物空间体验,与消费者建立更多的情感联结。

“鉴于这样的消费趋势,我们不断地通过一系列的跨界活动与消费者进行文化、艺术、社交方面的互动,在精神层面与他们共鸣,形成消费者粘性。”邵颖琳说,the bálancing并不只是一个售卖商品的空间,同时也是传达平衡美学理念的地方,对消费者的时尚审美、生活方式产生影响。“一直以来我们都坚持选择具有独特风格且符合the bálancing价值观的商品,希望可以在有限的空间之内,通过艺术的呈现方式,展现出生活之美的无限可能,携手我们的消费者一起发现美和探索美。”

苏州河畔的时尚未来

THE BANK MARKET的“弄堂时装秀”在台上的展示不过短短几十分钟,但两场秀足以让我们看到,在那看不见的秀场之外,中国新锐设计师到国际成熟设计师之间的蜕变成长之路,正从脚下延伸出去。

据百联股份、ONTIMESHOW和逸芮联合发布的《2022年中国设计师品牌发展观察》报告,中国原创设计师品牌的发展从2005年开始起步,直到2015年才开始爆发式成长,近年来热度很高的设计师品牌,创立时限大多在5-10年之间。因此,相较于国际时尚圈,中国设计师品牌仍处于培育发展阶段。

好的设计需要时间去沉淀,也要靠整个产业的推动。中国时装产业结构需要不断地搭建和完善,它涉及到生产、供应链、人才等各个方面,成长的土壤和环境正在慢慢形成。 

苏州河畔衍庆里吸引人之处,除了它是一栋经由现代化改造的百年历史建筑,与设计师喜欢的气质契合,也因为它依傍着上海“母亲河”苏州河,这让人不由想起巴黎塞纳河畔的玛黑区。

玛黑区的蓬皮杜艺术中心,因其丰富的文化与历史底蕴,吸引着一代代艺术家、设计师,他们的集聚让这里成了巴黎最主要的文化艺术与时尚之地。如今这里有很多设计师品牌工作室和Showroom,巴黎时装周期间,不少有趣的活动都会选在这里进行,就连美术馆也会出租给设计师品牌作为Showroom。

上海苏州河与巴黎塞纳河之间也存在着差异,但衍庆里依然会引发人们对时尚产业未来的想象。衍庆里是一个支点,也是一个原点,可以慢慢扩散出去。当时尚产业的纵深布局融入到苏州河畔的历史人文语境中,文化赋予了商业更精准的定位,更多元的内容,更丰富的场景,也让商业与文化进行无边界的探索。

现代城市发展中,滨水区域的更新受到广泛关注,现代技术也已经助力滨水城市克服地理限制,较为自由地在水岸拓展空间。高质量的滨水空间除了具有视觉景观、休闲游憩等功能以外,还能促进城市产业振兴、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民生福祉,这也是澎湃新闻旗下智库澎湃研究所近年来积极跟踪“一江一河”发展动态与趋势的主要原因。从2020、2021年的“沿苏州河而行”,到2023年的“水岸中国之活力黄浦江”,我们持续关注水岸建设在城市转型升级中的作用,并推动国际经验的交流。

上海作为时尚之都,在“一江一河”的发展背景下,如何利用好国际中心市场优势,给予原创设计更好的土壤和环境,不仅和构建一个较为完善的产业集群和生态供应链体系有关,也和沿岸的商业、文化、生活在更高质量上的协同发展有关。

现在,衍庆里的时尚大门已经打开,从消费者走近设计师的那一刻起,他们也走进了时尚里。这只是第一步,当越来越多的人走进时尚世界,苏州河两岸的时尚土壤就会孕育更多的想象空间。

(本文图片来源:澎湃新闻记者周平浪、衍庆里)

    责任编辑:董怿翎
    校对:刘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