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绿色一线城市,为什么是它们?
刚刚过去的国际地球母亲日(4月22日),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再再再再再次呼吁人们反思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结束“对自然既无情又无谓的战争”。
自197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第16届会议上首次提出“生态城市”、明确要从生态学的角度用综合生态方法来规划建设城市以来,全球城市“变绿”的号角就吹响了。
一晃50多年过去,田园城市、可持续城市、绿色城市……名称换了一次又一次,但各地行动的速度、力度、深度各不相同。
正如去年的《全球环境展望:城市版》(GEO for Cities)中所说,“到目前为止,各种城市的倡议富有创意,令人鼓舞,但没有明确行之有效的可持续转型路线图,更没有可供每个城市遵循且有效的准则。”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与联合国人居署2022年联合发布的《全球环境展望:城市版》强调,进行可持续和公平的绿色城市转型。/UNEP
大家都还在探索全方位可持续发展的路上,但城市空间需要更多绿色,更多自然,已经是基础共识。
下一步,如何处理这些自然景观与城市历史人文景观的关系?城市如何靠“绿”出圈?我们试图盘点十个全球公认的绿色城市,同时也是世界园艺博览会的举办城市,它们是如何走出了不一样的“绿”色路线的。
明年,世园会——这一世界花卉园艺领域的“奥林匹克”盛会——将首次花落“雪山下的公园城市”成都,给成都及国内众多城市带来新的城市绿色实践和经验,成都也将向世界展示“公园城市、美好人居”的新面貌。
维也纳:会写出古典音乐的绿色城市
在2020年全球著名咨询公司Resonance Consultancy发起的评选活动中,维也纳荣获“全球最绿色城市”。而在2022年《经济学人》发布的“全球最宜居城市排行榜”中,维也纳第三次位居榜首。
这座城市古老而辉煌的音乐成绩,让许多人忽略了它的城市面貌——它的整个西部被一大片天然林包围,绵延40公里的森林,一直延伸到市区,绿地面积占到城市总面积的51%,是世界上森林覆盖率最高的城市之一。
△维也纳森林景观。/视觉中国
事实上,正是这片森林里的绿意,给音乐家们无限的灵感——城市西郊的维也纳森林里,藏着贝多芬、舒伯特等音乐家故居;甚至没有这片森林,没有多瑙-奥恩国家公园的宽阔湿地,可能就没有“圆舞曲之王”约翰·施特劳斯的名曲《维也纳森林的故事》和《蓝色多瑙河》。
它的绿不仅包括森林,还包括900多个公园和花园,约800个城市农场,以及无数的绿色屋顶和墙壁……
△维也纳人民公园。/图虫创意
当地对森林、植被的保护几乎是写进DNA的,奥地利在1856年就颁布了《森林法》并沿用至今。维也纳人“对房前屋后的草地就像对居室内的地毯一样爱惜”。市政府也一直在提倡市内的建筑外墙,可以种植绿色植物覆盖,并为这一做法提供资金支持,旨在让建筑物自然降温,从而减少空调使用,节能减排。
巴黎:微小而伟大的绿色实践
作为一个经久不衰的世界大都市,巴黎的绿色实践范围都很小,且不是景观意义上的,而是社区生活方式上的。
因为巴黎自19世纪拿破仑三世任命奥斯曼进行“美化巴黎”大改造以后,有了大量“葱郁空间”,包括林荫大道、城市周边的大型公园和城市内部的“微型花园”,城市整体格局基本固定。
新的绿色实践,主要以改造、活化废弃空间为主——比如把一条荒废20余年的火车轨道变成焕然一新的绿荫步道(Promenade Plantée);比如为整座城市的每一棵树木建立档案,形成“树木报告”。
△Promenade Plantée。/Unsplash
再比如推行巴黎种植( Parisculteurs)计划,市民只要登记说明自己的计划,就可以得到某片地方种菜、种花的许可证——由此诞生了很多自发种植的街角菜园。
比如把一条每天有4万多辆汽车穿梭而过且老是拥堵的城市公路,改造成一个“禁止车辆通行”的沿岸公园。
△巴黎的公园一角。/图虫创意
但别小看了这些动作,它们当中有的引发了全球浪潮——2020年,巴黎提出“15分钟城市”概念,即与那种以汽车为中心的城市相比,居民可以在15分钟内通过无污染的交通方式(如步行、骑车或公共交通)获取基本服务。
为此,巴黎大幅扩建临时自行车专用道,在下班及周末时间开放校园和托儿所成为当地居民休闲娱乐的公共空间,推出“学校步道”方便步行上学……
△自行车道。/视觉中国
如今,全球多个城市如墨尔本、渥太华和上海等纷纷引入这一概念,概念提出者莫雷诺教授说:“近距离生活圈城市可以改善居民的生活福祉已成为共识……这将彻底改变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
阿姆斯特丹:灵巧的水系绿城
曾经,阿姆斯特丹是个“问题城市”:人口高密度、街道狭窄引起的拥堵;工业和航运排放二氧化氮和颗粒物导致空气质量不佳;整座城市低于海平面1-5米,雨洪灾害频发。
水是危机,也是这座城市最重要、最独特的自然景观。密如蛛网的水道,典雅的桥梁,运河两旁古老的街道、传统的民居建筑,无不让人印象深刻。
△阿姆斯特丹的Singel运河及花卉市场。/视觉中国
充分治理水、利用水、“与水共生”是这座城市绿色发展的关键。为此,阿姆斯特丹发起了覆盖社区公园到整个市域的绿色空间建设倡议,包括在荒地上建设“邮票大小的公园”,发挥削减径流、调蓄洪峰和以蒸发冷却促使城市降温的作用,也为人们提供了休闲场所;建设绿色屋顶和绿墙,发挥截留雨水、提供荫蔽和净化空气等功能;以绿色廊道为纽带,连通城市各处公共空间,打造慢行自行车道,减少公共交通领域的排放;推行三角洲计划,通过人工育滩、沙丘补给和植树等“软性手段”保护海滩和沙丘,防御洪水,并以“将土地还给水域”的做法确保水资源供应。
许多人都知道阿姆斯特丹是一座自行车之城,八个车道只有两个给私家车,但也许不知道它还是一座电动船之城,当地的Energy Dock项目通过在阿姆斯特丹港口的73个靠岸电站配备电源接入口,便于游船与货船充电,鼓励清洁能源的使用,一举N得,实现内河绿色航运。
△阿姆斯特丹布鲁格博物馆的电动船。/图虫创意
2020年,《孤独星球》评选“全球十大外籍人士宜居城市”榜单中,阿姆斯特丹排第一,凭的就是“灵巧”。
慕尼黑:绿色能源之城
2018年,英国都市生活杂志《Monocle》评选“全球最宜居城市排行榜”中,德国第三大城市慕尼黑位居榜首。尽管生活成本高昂,但 《Monocle》杂志依然认为,慕尼黑的生活物超所值。
慕尼黑看上去已经不像一座工业城市,整座城市绿化率极高,阿尔卑斯山脉的冰雪融水,在这里形成了河流和湖泊,浇灌着这里的公园花园。占全市面积十分之一的英国公园(Englischer Garten),是欧洲乃至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公园之一。
△在英国公园散步。/图虫创意
慕尼黑的绿,既是字面意义上的,也是能源意义上的 。《巴黎协定》呼吁全球到2050年将与能源相关的碳排放量减少70%,慕尼黑2014年就承诺到2025年实现100%清洁电力,并在城市周围的各种清洁能源项目中投资了至少90亿欧元,建设多个阳光发电厂、水力发电厂等,包括位于洛伊萨赫河的全球第一个竖井水力发电厂等。
哪怕一个动物园,也进行了用动物粪便产生的沼气转化为热能的实践,尽管它目前只是满足动物园5%的电力能源需求。
△慕尼黑一家动物园里的猫鼬。/视觉中国
这与德国整体的能源策略有关。今年4月,德国关停了国内最后三座核电站,标志着整个德国全面淘汰核电。3月,德国称“从2024年起不再允许安装基于化石燃料的供暖系统”,慕尼黑是德国第一个在没有燃烧石油和天然气的情况下为建筑物供暖的城市。
蒙特利尔:设计驱动绿色回归
2022年的世界绿色城市评选中,国际园艺生产者协会(AIPH)将绿色植物与水冶理奖颁给了加拿大蒙特利尔市。
△蒙特利尔皇家山上的海狸湖。/图虫创意
可以说,蒙特利尔是加拿大最环保的城市。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开展的一项研究,估算了加拿大全国各地民宅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报告得出,蒙特利尔市的房屋温室气体排放量最低(5.4吨/年),最大原因是蒙特利尔市大量使用洁净风力发电。
作为“设计之都”,蒙特利尔通过建筑设计、景观设计让自然与城市再次连结。比如受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经济发展的影响,圣劳伦斯区变成了工业和商业区域,卡文迪什大道、波伊耶大道和提门斯大道的公路系统将从前的农田变成了沥青海洋。市政府对电线下方的区域、立交桥下进行绿化,同时与自行车道、城市公园进行连结,让动物、鸟类和昆虫重新回归,获得它们失去的栖息地。
△蒙特利尔鸟瞰图。/视觉中国
同时,在贯穿该市东部绿化地带的林荫大道下方,设计了长 26 米的涵洞型双层野生动物通道,并种植了约 600 种原生灌木,红外线摄影技术显示,长尾鼬鼠和东部奶蛇等动物都使用了这些通道。
去年,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15次缔约方大会(以下简称“COP15”)在这座城市举行,通过了“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蒙特利尔一直在用自己的方式,承担着先锋成员的责任。
清迈:无工业纯原始绿色城市
以农业、手工业以及旅游业为经济主体的清迈,是为数不多未受到工业(尤其是化工业)污染的城市。同时,不同于曼谷的热带风情,清迈在泰国属于高原城市,有很多山区景点和植物花园,森林覆盖率达到百分之七十以上。
△清迈皇家公园。/视觉中国
清迈的世界绿色城市社区项目,也是目前为止泰国唯一的可再生能源、绿色科技与日常生活相结合的社区项目,并且在能源供给方面实现了可持续。
这个由清迈皇家师范大学在2011年开展的项目,成为东南亚绿色项目标杆之一,如今仍然在不断降低成本。在这个占地超过80公顷的社区里,房子全部用泡沫和木板制造,道路用废旧塑料袋铺成,电力全部由太阳能供应。为了分配电力,研究员专门为这个社区研制了一套“智能化”的能源供给系统。
这个示例同时辐射到了清迈的当地居民,他们开始更多地使用清洁能源,建起了自家的太阳能发电装置,在自己的农田里使用可再生能源作为电力来源。
△清迈的农田。/视觉中国
据说,它之所以叫“世界绿色城市”,就是希望世界各地的人可以到这里来“插上插头,用上可再生能源,而且不单是消耗,你还可以生产可再生能源”,最后把这些经验带回自己的社区。
昆明:生物多样性之城
地处全球生物多样性“基因库”的云南,昆明具有许多天然的优势,同时昆明也抓住了这些先天优势——先后获得过“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联合国宜居生态城市”等荣誉的它,如今仍在绿色发展上下新功夫。
△昆明翠湖公园。/视觉中国
据《昆明日报》,仅2022年,昆明的新增城市绿地面积就达到196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52.6%,争取达到“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目标。
去年底的COP15,昆明入选“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目前,昆明市有各级自然保护区6个,20多种森林类型,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1种,国家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30余种。环滇池湿地植被覆盖率从2007年的13.1%提升到现在的约81%,植物物种从232种增加至303种。
△云南昆明滇池湿地风光。/视觉中国
可以说,昆明是人类的春城,也是动植物的春城。
青岛:海岛工业低碳实践
青岛的低碳试点从2012年开始。
这里有每年能实现500万吨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的“零碳工厂”,在全国率先形成零垃圾、零废水、零废气、零废热、零能耗的“五个零循环体系”,实现建筑垃圾100%利用。
△青岛风光。/视觉中国
这里有亚洲体量最大的单体被动房公共建筑,冬天不用暖气,夏天不开空调,供热来自地热,用电来自太阳能光伏发电,生活热水利用太阳能,各种可再生能源的充分应用和高效热回收新风系统,将节能做到极致。
这里已连续第7年将既有居住建筑进行节能改造,贴上6厘米厚的保温层,不仅冬暖夏凉,还能大幅减少燃煤消耗和粉尘排放。
过去十多年,通过开展“海上风电+”行动,青岛大幅提升了能源利用效率;2017年以来,青岛对企业开展用地集约化、原料无害化、生产清洁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改造,累计培育国家级绿色工厂30家。
△全国首个绿色城市建设发展试点。/图虫创意
2021年,青岛获批全国首个绿色城市建设发展试点。
2022年,21世纪经济研究院碳中和课题组发布的《中国净零碳城市发展报告(2022)》显示,青岛碳排放指数排在北上广深等30个样本城市首位,新能源发电占比也在30城中处于较高水平。
“外表上”山、海、岛、湾浑然一体的青岛,其建设发展的内核也正在变绿。
北京:超大型都市的绿色转身
今年春天,“北京哪里拍花最好看”在社交媒体走红。这座超大型都市正肉眼可见地变靓。
△北京玉渊潭樱花。/视觉中国
作为全国第一个提出减量发展的超大型城市,北京坚持“瘦身健体”,推动产业绿色化转型升级。存量上,持续疏解非首都功能产业进行绿色低碳改造,完善清洁生产促进工作机制和标准体系,同时引导新增产业和功能发展更加绿色低碳、生态环保。
2022年的北京冬奥会,从低碳场馆、低碳能源、低碳交通、低碳办公等多方位呈现了一座城市的低碳实力。国家速滑馆“冰丝带”,使用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替代氟利昂等传统制冰技术,大大减少能耗;遍布场馆的3000余块“暖宝宝”(屋顶黑色电采暖设备),实现97%以上的热转化率。为了减少永久占用林地面积,场馆观众席、大家庭休息室、媒体工作间等均为临时设施,成本更低,赛后也方便拆除……
△国家速滑馆建筑室内。/图虫创意
从2019年世园会的“绿进城退”“长城脚下的花园”,到2022年“绿色办奥”,北京的绿色行动越来越多,成绩也越来越显著。
成都:雪山下的公园城市
连续14年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成都凭什么?
如果幸福是结果,那么宜居宜业是原因,环境友好则是它最基本的底色,也是它“幸福”的底气。阳台上就能看见雪山,能不幸福吗?没错,成都是中国唯一可以遥望6000米级雪山的大都市,也是全球唯一既有圈养大熊猫、又有野生大熊猫的超大都市,去年底的COP15,成都与昆明一样,入选了“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
△在成都遥望雪山。/视觉中国
成都自2018年开启公园城市的建设,目前已建成天府锦城、锦江公园等10个国家级生态价值转化示范区和23个公园城市示范片区,各类公园达1514个。其公园城市建设案例入选了联合国《中国人类发展报告特别版》。
公园、绿色空间的增多,带来的不仅是城市生态层面的改变,更与城市规划发展息息相关——依托大熊猫国家公园、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等生态资源禀赋,城园相融的全域公园体系,这座城市正由沿袭千年的“两山夹一城”向“一山连两翼”转变。而跨越龙泉山,生态环境宜居宜业的东部新区,能够给主城减压、同时扩展城市发展空间——这是公园城市背后,空间规划带动城市结构优化,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的深层逻辑。
△成都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丹景山观景台。/视觉中国
城市“公园”化,更多人愿意走向户外——去年全线闭合的环城天府绿道,仿佛一条超级绿环,串联起了133平方公里的生态公园、20平方公里的生态水系、24平方公里的城市森林以及100平方公里的生态景观农业区,成为了年轻人的新晋网红地,骑行、露营、马拉松……
垃圾厂“公园”化,产业“低碳”化,更多企业看到资源回收、循环经济的示范效应——成都东部的万兴环保发电厂,是一座“公园式”发电厂,整座厂区如同公园,绿荫环绕、芳草优美,监控智能,臭气不外泄,作为四川省生活垃圾末端处置体量最大的垃圾焚烧发电厂,每天发电量能够供约40万户家庭正常用电——目前成都也是国家“无废城市”试点城市,全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基本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
2024成都世园会主会场就选在成都“绿心”——东部新区,这里有四川省第二大人工湖泊三岔湖,“集点成面”“点绿成金”,东部新区依托良好的生态本底,优化空间、产业、交通和能源结构,走在一条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上。
△三岔湖风光。
目前,东部新区着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及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低碳色已经融入了它的发展DNA。以此次世园会主会场为例,主会场位于东部新区空港新城中央绿轴绛溪河生态走廊中部,设计规划的核心策略围绕“留”“构”“借”“融”四个关键字展开——尽可能保留林盘、田地等场地现有生态人文资源;利用场地现有的农业灌溉系统,保留灌溉设备并循环连通;世园会后,绛溪河、世园湖中心景观区将继续保留,将田园景观融入城市创新建设——处处考虑环境,大自然也将回馈市民,正如本届世园会主题,“公园城市、美好人居”。
△公园城市,美好人居。
2021年天府国际机场开航,每一位从这里起飞的人,都能透过舷窗,看到这座成都“东翼”的未来之城,也正在起飞。
参考资料:
[1]秘书长在地球母亲日呼吁人类结束“对自然既无情又无谓的战争”| 联合国新闻网
[2]联合国全球环境展望:寻找绿色公平的城市解决方案 | 社会科学报
西西
你最想去哪个绿色城市走一走?
原标题:《全球绿色一线城市,为什么是它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