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会址”日记|红色故事·中国共产党首个工人学校教什么

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官网
2018-07-23 18:46

【编者按】

2017年10月31日,党的十九大闭幕仅一周,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集体瞻仰上海中共一大会址和浙江嘉兴南湖红船,在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中引起热烈反响。

连日来,全国各地前往一大会址纪念馆参观的党员群众络绎不绝,在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他们回顾建党历史,重温入党誓词,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澎湃新闻推出“一大会址”日记,派出记者常驻中共一大会址,近距离观察、感受、记录会址每天的新闻,讲述一大的红色故事,传承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

上海工人半日学校旧址纪念标识 东方网 资料图

20世纪初,民族资本家和外商在沪西吴淞江两岸小沙渡、曹家渡、潭子湾地区纷纷开办工厂,区境内逐渐形成轻、纺工业集中地。小沙渡位于现在的上海普陀区苏州河南岸,道路曲折多弯道,方便材料的运送和产品的输出。空气湿度高,有利于纺织业的生产,地处公共租界和华界的交界处,劳工价格低廉。这些得天独厚的地理和环境优势,使得小沙渡迅速集聚了大量的产业工人,沪西工人深受帝国主义列强、封建军阀和官僚买办的压迫,富有革命精神。小沙渡是20世纪初期,早期共产党人开展职工运动的发源地之一。

1920年夏,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后,确立了两项工作重点,其中之一就是组织工人。为此党组织先后派人到小沙渡地区开办工人学校,在工人中传播马克思主义,发展共产党员,开展工人运动。

聚集在沪西的纺织工人在当时上海产业工人中占了很大的比例,但这些工人生活困苦,缺乏文化知识,又被各种封建帮会所控制,互不团结。被派到小沙渡地区的早期党员李启汉向党组织建议:沿用学生举办平民教育的成例,创办劳动补习学校,帮助工人提高文化水平和阶级觉悟,在培养工人骨干的基础上,建立工人自己的工会团体。党组织同意后,便决定在小沙渡试办工人半日学校。校址设于槟榔路景秀里(今安远路62弄),这也是党创办的第一所工人学校。由李启汉主持办学并任教,教员还有几个来沪准备赴法勤工俭学的进步学生。教科书用的是基督教青年会编的普通识字课本。

学校成立后,尽管是免费的,但来参加学习的工人还是非常少。一了解,原因是由于工人每天的劳动时间长、強度大,一天下来,非常的疲劳,再无神气去读书学习了,只想参加一些文娱活动放松放松。李启汉了解此情况后,立即向党组织提出建议,把工人半日学校改为上海工人游艺会。这一招果然见效,参加的工人一天比一天多。到了1921年春以后,半日学校又重新开学。

1921年中共“一大” 后,按中共“一大” 通过的“第一个决议” 的规定:“工人学校是组织产业工会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所以在一切产业部门均应成立这种学校”;“ 工人学校应逐渐变成工人政党的中心机构” ,并对工人学校的办学方针作出规定为:“ 学校的基本方针是提高工人的觉悟,使他们认识到成立工会的必要” 。

很快,劳动组合书记部就在半日学校的基础上,正式创办了第一工人补习学校,校长为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干事李震瀛,由李启汉、李震瀛和包惠僧等轮流教课。成立之初,报名入学的工人有200人。由于工人自办的学校在当时很少,引来《申报》、《民国日报》对此进行了报道。为了适应工人的日、夜班,学校也分为日夜两班授课,每日上午7时至9时针对夜工工人教学,下午7时至9时针对日工工人教学。

为了解除工人的疲劳、增加团结,下课时,老师和学生一起听留声机、踢足球;授课时,教学又极具启发性,举例说,他们在教工人认识“天”这个字时,就把 “天”拆开,拆成“工人”两个字,他们告诉工人,因为工人是顶天立地的人,所以“天”字就是这么写的。通过这些贴近生活的方式将深奥的理论传播给工人,在工人群体中产生了较大的反响。

1922年7月,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被租界当局封闭,上海第一工人补习学校被迫停办。但小沙渡的工人补习学校却没有因此消失。当年秋天,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上海地委在小沙渡开办了两处工人补习班。日资纱厂工人孙良惠在那里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不久转为中共党员,成为上海纺织工人中第一个中国共产党党员。

1924年9月1日,邓中夏、李立三等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参照长辛店和安源工人俱乐部的经验,在沪西工人补习学校的基础上建立沪西工友俱乐部,不仅培养了顾正红等一批工人运动的中坚分子,小沙渡第一个党组织和第一个地区党支部——中共沪西党支部也从中诞生。小沙渡由此也成为了我党开展工人运动的重要阵地之一。

(原题为《走进小沙渡工人半日学校——我党第一个工人学校》)

    责任编辑:徐晓阳
    校对: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