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建华专栏:家庭美德是中国人的精神圣殿

何建华
2018-07-17 10:40
来源:澎湃新闻

“姐妹情 一家亲——汇聚社会力量,推动家庭繁荣”,这一主题具有非常意义。对我们两岸一家亲的中国人来说, “家国天下”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非常注重家庭,伦理观念以家庭为基础建立,家是“国”与“天下”的基本构成元素。这一观念根植于5000年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智慧,传承至今已经深深融入我们的血脉基因。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具有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理念和规范,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体现着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大力弘扬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

中华传统美德即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品质、优良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节、高尚的民族情感以及良好的民族习惯的总和,甚至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的灵魂。而家庭美德则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人们在家庭生活中调整家庭成员间关系、处理家庭问题时所遵循的高尚的道德规范。家庭美德内容丰富,其核心要素有: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等。可以说,家庭美德是中华民族世代传承的价值基因,无疑是我们当代中国人的精神圣殿。

如何传承、活化、弘扬中华传统家庭美德?个人认为,可以从三个角度来加以认知——

一是人与动物的区别。

什么是“人”?可以从生物、精神与文化等各个层面来定义,或是这些层面定义的结合:生物学上,人是由染色体组成的一种高级动物;精神层面哲学上,人被描述为能够使用各种灵魂概念,在宗教中这些灵魂被认为与神圣力量或存在有关;文化人类学上,人被定义为能够使用语言、具有复杂社会组织与科技发展的生物,尤其是能够建立团体与机构来达到互相支持与协助的目的。

综合分析,人与动物最本质区别在于人有意识,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地球上除了人以外其它动物都不具有意识,只有本能。人有了意识就有了思想,所以高于其它动物。人有意识,就会思考、分是非、知荣辱、懂善恶、讲理想、有追求等,能为了创造美好的人类社会而共同努力奋斗。如果忘记并失却了人的本质属性,那就无异于倒退到低级动物行列,那无疑是人类的可悲。在我老家南通一带,民间有一句话:人不像人,猪狗不如。那就是对一个人很差的评价,达到有点鄙视的程度。

二是人与社会的关系。

人与社会的关系,是思想界、学术界一直思考研究的复杂命题。概言之,人是社会的主体,社会是人的社会,人与社会的关系密不可分。从人类社会发展史来看,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形成一种永恒矛盾运动,社会发展要求人的发展,人的发展又推进社会发展,社会发展程度受人类整体素质制约。以婚姻和血缘为纽带包括父母、子女及生活在一起的其他亲属组成的家庭,是基本的社会单元。一个人破胎而出、呱呱落地来到这个世界,融入社会第一站就是家庭。从特定意义上说,注重家风建设、家训传承、家教严格,使家庭这个社会细胞健康活跃,是建设阳光明媚、风清气正、幸福美好社会的内核性关键工程。

在社会理想方面,中华民族古代先哲圣贤对如何做人做事有很多智慧,追求的最高境界是“内圣外王之道”。通俗讲,内圣指的是修身养德,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仁人君子,这关键在自己;外王就是齐家、治国、平天下,这要以“修己”为起点、以“治人”为归宿。内圣与外王是辩证统一的,内圣是基础,外王是目的;只有内心不断修养才能达到内圣,只有在内圣基础上才能达到外王目的;外王实现了,内圣也就具有意义。

“内圣外王”内涵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学理上解析是一个闭环逻辑体系:欲天下大同平和,先要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先要管理好家庭家族;管理好家庭家族,先要修养自身品性;修养自身品性,先要端正思想;端正思想,先要使意念真诚;意念真诚,先要获得知识,而获得知识在于学习研究认知万事万物。然后循环过来:认知万事万物—获得知识—意念真诚—心思端正—修养品性—管理好家庭家族—治理好国家—天下大同平和、世间公平公正。话说白了就是:人好,社会好;社会好,人更好;人没做好,社会也不会好!

三是东方人与西方人的差异。

围绕中华传统家庭美德传承话题,我曾在台北拜访钱复先生时有过深入交谈。钱老先生认为,文化由人创造并规范人的价值认知与品性行为。台湾一直非常注重中华文化传承,注重家风家训家教,注重维系华人社会传统家庭美德伦理规则,可近些年来发生了一些令人忧虑的变化。中国人的文化主张先要学会做一个好人,成为合格好公民再融入社会;西方文化强调人的社会性,凸显个性,主张个人自由、个人权利,放大到社会就是所谓民主,不能满足自我欲求就要抗争。台湾社会引入并实践这类西方价值观,一些年轻人的行为比如孤单易怒、不孝敬长辈、同性婚姻等,离中国人传统家庭观念、道德伦理、行为方式越来越远,造成大众价值认同撕裂与社会生活乱象。钱老先生情真意切地说,这值得大陆引以为鉴:千万不要抄西方社会那一套,不然真的会倒霉到家!

大陆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打开窗户,西风东渐,在引进外资、科技、人才等促进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东西方文化价值观冲突与令人困惑的社会现象。试举一例:在家庭孩子教育上的差异,西方人认为是上帝的孩子,只为上帝代养到18岁,然后自立于社会;中国人认为是血脉传承,富有养育责任,现在有些孩子受到西方文化影响,对父母话不听不从,家庭教育矛盾上升,令不少为人父母者困惑纠结。

据一些学者观察分析,说现在有一种趋势,就是“西方越来越东方,东方越来越西方”。究竟如何看待这种趋势?是好还是不好呢?个人观点:西方越来越东方,好!东方越来越西方,不好!原因很简单:一些清醒理智的美国人开始“接地气”深刻观察反思白人社会发生的问题。美国本届总统选举之年即2016年6月,一位毕业于耶鲁大学法学院的31岁年轻人凡斯出版了一本书《乡巴佬挽歌:危机中的一个家庭与文化的回忆》,以他自己的家庭故事与成长经历,观察并反思美国铁锈区社会底层白人贫穷、暴力、绝望的生活状况,认为这样下去白人世界肯定没有希望。连西方人都在道德上反思自我,我们东方人有注重家庭的传统美德,为什么不加以传承呢?我们应当走出“月亮是西方圆”的认知误区,大力弘扬家庭美德,汇聚社会力量,推动家庭繁荣。

回望40年中国大陆之进步发展变迁,中国人经受的身心历练,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生物意义上的“人”——40年前,大陆社会贫穷落后,国民经济频临崩溃,大众生活一穷二白,为吃饱穿暖基本生存而焦虑。

第二阶段:精神意义上的“人” ——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突飞猛进,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生活水平显著提升。然而,不容回避的一些事实令人痛心,越来越多的反思达成一个基本认知:有些人的心病了,社会精神文明与道德水准亟待提升。

第三阶段:文化意义上的“人”——伴随着物质文明建设进程,大力推进精神文明建设,以文化自信建设自信文化,实现中华传统美德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呼唤真善美灵魂回归与再造精神家园。

乐见的是,大陆社会各界形成共识,以上率下、上下同欲,注重中华传统美德传承弘扬,尤其是大力加强家庭美德建设,提高生活情趣,培育道德情操,净化美化心灵,提升人生境界,增进人生价值,建设美满温馨幸福家庭,创造和睦互助邻里生活,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在这方面,大陆尤其强调领导干部更应带头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廉洁修身、清正齐家,弘扬家庭美德,做好社会表率。

上海作为全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具有重视家庭建设、倡导家庭美德的良好文明传统,尤其是近些年来,在汇聚各方力量、促进家庭健康繁荣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目前,上海正在大力推进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五个中心”和卓越全球城市建设,着力打响上海制造、上海服务、上海购物、上海文化“四大品牌”。尤其值得期待的是,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今年11月将在上海举办,将万商云集,产生极大的溢出带动效应,推动贸易升级、消费升级、开放升级。所有这些举措,将会增添上海的城市魅力,更好促进家庭繁荣与美好生活。

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有一句名言:对于亚当而言,天堂是他的家;然而对于亚当的后裔而言,家是他们的天堂。弘扬家庭美德,汇聚社会力量,推动家庭繁荣,关键在于“做好自己”。

上海著名田野考古学者钱汉东先生与我谈起一件往事:1993年在华亭宾馆采访美国杰出华裔陈香梅女士,她语重心长地说:钱先生,你要记住,世界上没有人希望中国好,只有我们华人希望祖国强大,我们心中跳动的是中国心。她停顿了一下说道:年轻人要努力奋斗,国家才有光明前途。钱汉东先生说,至今回想让人久久难以忘怀。

确实,在错综复杂、变化莫测的当今世界,只有中国人真心希望中国人好!女性是家庭建设的灵魂与纽带,沪台两地妇女在促进家庭繁荣方面应当加强交流、分享经验,研究问题、提出对策,广泛传播、弘扬美德,家国天下、贡献智慧。两岸文化同根同源,家庭美德一脉相承,同胞携手并进,汇聚各方力量,促进家庭繁荣,一定会增进两岸人民福祉,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作者何建华 系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此文系2018年7月16日在第八届沪台妇女文化周开幕式暨专题论坛上主旨发言整理而成)

    责任编辑:黄晓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