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智库动态 | 全球化的“背水一战”

2023-04-03 18:36
上海

全球化的“背水一战”

英国华威大学政治经济学名誉教授

罗伯特·斯基德尔斯基

(Robert Skidelsky)

图1 原文刊载于2023年3月15日《全球智库动态》研究报告(2023年卷第49期)
本文推送时略有修改

世界经济是全球化还是去全球化?如果是在1990年,答案似乎显而易见。政治学家弗朗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针对自由民主和自由市场的胜利给出了著名的论断“历史的终结”(End of history)

多年前,坚信自由市场的英国经济学家莱昂内尔·罗宾斯(Lionel Robbins)警告说:“战后国际秩序的政治基础已经摇摇欲坠,无法支持全球化的经济”。但当时人们沉浸在胜利主义之中,对警告置若罔闻。毕竟,这是一个“单极时刻”(unipolar moment),美国霸权是最接近世界政府的唯一模式。随着苏联解体,被认为是国际经济一体化的最后一道政治屏障也被移除。

被抽象概念弄得眼花缭乱的经济学家和政治学家本应更加关注历史。他们会从历史中了解到,全球化浪潮往往是一波一波的涌来,然后消退(Globalization, tends to come in waves, which then recede)。第一波全球化浪潮发生在1880年至1914年,当时的运输和通信成本大幅降低。到1913年,商品市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一体化,金本位制度确保固定汇率,资本在帝国的保护下自由流动,风险很小。

但是,这个自由主义和经济一体化的黄金时代,让位于两次世界大战。大萧条时期贸易萎缩至1800年的水平,资本流动枯竭,政府通过征收关税和资本管制以保护工业和就业,全球经济分裂成区域集团。德国、日本和意大利为了建立自己的集团而开战。

第二波全球化浪潮始于20世纪80年代,随着冷战结束和数字通信的兴起而加速,但现在正在迅速消退。全球贸易占GDP的比例从2008年金融危机前峰值的61%下降到2020年的52%,资本流动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限制。随着美国和中国形成独立的地缘政治集团,世界经济逐渐从相互关联转向碎片化,去全球化似乎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 

在我们这个时代,地缘政治再次威胁要打破国际秩序。正如孟德斯鸠所观察到的,商业具有安抚人心的作用。但自由贸易有赖于强大的政治基础,来缓和地缘政治的紧张局势。否则,全球化就如罗宾斯警告的那样成为了零和博弈。回顾过去,未能使联合国安理会真正代表世界民众,可能是导致当前反对经济开放的原罪。

 但地缘政治并不是第二波全球化崩溃的唯一原因。20世纪80年代主导政策制定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在以下三个方面助长了全球的不稳定

——没有考虑到不确定性。有效市场假说为放松管制提供理论基础的同时未能使政策制定者认识到放开金融的危险。在2008年危机爆发前夕,包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内的专家和机构仍在声称:银行体系是安全的,市场是可以自我调节的。虽然现在回想这听起来很荒谬,但类似的观点至今仍导致银行低估经济风险。

图2  2023年3月7日,硅谷银行宣布很荣幸连续5年被福布斯杂志评为美国最佳银行。3月10日,硅谷银行宣布破产,并成为2008年金融危机后倒闭的最大一家美国银行。(网络配图)

——对全球失衡视而不见。追求以市场为主导的经济一体化,加速了制造业生产从发达经济体向发展中经济体的转移。同时,也导致了资本从穷国流向富国。这种不平衡加剧了保护主义,因为政府通过限制与低成本生产商之间的贸易来应对公众压力,导致世界经济分裂为相互竞争的经济集团。

——对日益加剧的不平等现象漠不关心。经过40年的高度全球化、减税和财政紧缩,世界上最富有的10%人口拥有总财富的76%,而最贫穷的一半人口仅拥有总财富的2%。

全球化的第二波浪潮是否会像第一波浪潮那样演变成一场世界大战?这当然是可能的。为了防止再次陷入全球混乱,我们需要基于布雷顿森林体系和1945年的《联合国宪章》提出大胆的想法。

注:本文由前滩综研根据原文摘译,文中观点不代表本院及本公众号观点

来源:世界报业辛迪加(Project Syndicate)官网https://www.project-syndicate.org

供稿:钟伟

采编:黄翔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