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译著联合书单|焦土故事:全球资本主义最后的旅程

译著联合书单
2023-03-29 13:45

《焦土故事:全球资本主义最后的旅程》

[美]乔纳森·克拉里著,马小龙译,华景时代丨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人类正处于数字时代,更准确地说,是数字资本主义时代。当所有人都惊叹于互联网的快捷便利,却很少有人思考过它如何被发明出来,受到何种控制,以及对人类的真正影响。乔纳森·克拉里说出了数字资本主义中从未被正视的社会病症,戳穿了人类因科技而快乐的假象。“焦土”意味着一个富有生机的地方退回到贫瘠的状态,同时丧失复苏的能力。人的异化、社会凝聚力的涣散、自然资源的枯竭……这些问题在数字资本主义时代前所未有地加剧。

《奥斯曼战记——德国将军一战回忆录》

[德]利曼·冯·桑德斯著,陈利宽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本书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德国著名指挥官利曼·冯·桑德斯将军亲撰的回忆录,记载了他在一战前以及战时的经历。他在一战爆发前被派往奥斯曼帝国帮助其进行陆军改革。一战期间,参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东战场的多次著名战役,披露达达尼尔战役、巴勒斯坦战役等战事中的历史性细节。同时详细回忆了一战期间德国参与奥斯曼帝国内政外交、德国军官指挥奥斯曼帝国参战、奥斯曼帝国的落后状况和内部矛盾、奥斯曼帝国与同盟国关系,以及德国与奥斯曼帝国的复杂关系等情况,对于理解奥斯曼帝国解体和现代中东的生成,德国与中东关系,甚至是现代土耳其与德国及欧洲的复杂关系,均有参考价值。

《图写真形:传统中国的道教视觉文化》

黄士珊著,祝逸雯译,浙江大学出版社

该书将探讨在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的视觉文化,集中于10世纪至13世纪,并参考诸多更早期或晚期的资料。对道教经验而言,所有基本而又独特的绘画、图稿、插图、图表、地图、符箓、天书真文,等等,构成了本书的关键资料。本书将这些多元的视觉材料置于不断变动的中国历史、文化和仪式的背景中,以全方位视角呈现道教艺术的视觉、物质、意义和功能。

《15世纪意大利的绘画与经验》

[英]迈克尔·巴克森德尔著,王可萌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本书将意大利绘画纳入15世纪意大利的经济和商业体系中,通过梳理合同、书信、账目材料,考证了文艺复兴早期的绘画贸易,解释了当时的各种日常活动和生活习惯,例如祷告、舞蹈、测量、战争等对绘画风格的塑造。从社会史的角度叙说一幅伟大的作品是如何诞生的。从构图、设色、线绘等方面解说画家是如何作画的,提供了评价和鉴赏画作的专业话语体系,并且列举了诸多名家作品告诉读者如何解读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

《步履不止——一部女性行走史》

[英]克丽·安德鲁斯著,欧阳瑾、罗小荣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行走是身为人类的一项本能,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对于女性而言,在无人陪伴、没有牵累的情况下云游四方,去探究她们生于斯、长于斯的世界,都并非易事。不过,还是有些女性打破了束缚,走出了家门,享受到了行走于世间的乐趣。从博学的伊丽莎白·卡特到坚韧的谢丽尔·斯特雷德,从漫步于群山间的多萝西·华兹华斯到游荡于城市里的阿娜伊斯·宁和弗吉尼亚·伍尔夫……在行走中,她们有的重获了健康,有的积累了创作灵感,还有的走出了可怕的婚姻阴霾、摆脱了逼仄的生活困境……在这段长达三百年的女性行走史中,无论她们走了多远,也不管她们走了多久,那前行的身姿都会一直鼓舞所有能够行走的女性。

《屠海——北美生物灭绝档案(16世纪到20世纪)》

[加]法利·莫厄特著,高见、刘莹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书详尽地记录了自16世纪西方人踏足北美洲之后的500年间,北美大西洋海岸一带,海上和陆地动物惨遭屠戮的过程。原本这里的各种动物铺天盖地、不计其数。然而随着欧洲移民的进入和商业性捕杀的加剧,许多大型海鸟、野牛等灭绝了;北极熊、狐狸等相继绝迹;鲸类遭到毁灭性打击;海象、海豹等也遭受灭顶之灾。这是一场空前绝后的大屠杀,人类不断制造出新式武器来对付与之共同生存的其他生命形式。海水被染得通红,海滩上堆积起累累白骨,空气中弥漫着动物的尸臭,而血腥肮脏的金钱却胀满了冷酷贪婪的商人的腰包。

《美之猎犬: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安宅收藏余闻》

[日]伊藤郁太郎著,欧阳瑾、金立言译,上海书画出版社

日本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是全世界陶瓷爱好者心目中的圣地,拥有顶级的中国和韩国陶瓷收藏,其核心源自安宅英一先生创立的“安宅收藏”。本书的作者伊藤郁太郎先生,跟随安宅英一先生四十余年,亦为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的首任馆长。作者以“美之猎犬”自喻,用细腻的笔触,讲述了“安宅收藏”从建立到面临危机、成立美术馆等一系列故事,记录了一段追求和探索古代艺术之美的往事。书中展示了46 件美术馆收藏的中国和韩国艺术珍品的高清彩图,大部分由著名摄影师六田知弘先生拍摄。

《瘟疫的威力:黑死病如何改变世界,1347~1353》

[德]福尔克尔·赖因哈德著,朱锦阳译,索·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4世纪暴发的黑死病是影响欧洲最深的事件之一。瘟疫让众生变得平等,瘟疫又让世界变得更加不同:佛罗伦萨财富洗牌,米兰没有死人,威尼斯发生政变,阿维尼翁与教宗共存亡,巴黎团结一心,德国城市献祭替罪羊……灾厄当前,千城千面。

《意大利与中国》

[意]白佐良、[意]马西尼著,萧晓玲、白玉崑译,浙江人民出版社

中国和意大利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分别是中西方文化的摇篮,两国间的交往也岁月绵长。这是一部全面探索意中关系史的名著,横跨两千多年,介绍了从古罗马时期到1911年间中国和意大利交往的历程,追溯了两国关系史上的突出阶段,呈现了两国思想和文化交流中的代表人物,重点分析了两国在彼此心目中形象的变迁,对两国交往过程中最为突出和最有趣味的事件加以叙述,谱写了西学东渐、中学西传的动人篇章。本书由著名汉学家白佐良、马西尼通力合作完成。

《城市开放空间》

[英]海伦·伍利著,孙喆译,译林出版社

很多人都对城市区域的设计和重建感兴趣,但人们的关注重点往往集中于建筑形式,而忽略了开放空间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海伦·伍利将景观设计领域的广泛研究和实践经验结合在一起,为读者展示了不同类型的开放空间为社会和个人带来的机遇和益处。本书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讲述了城市开放空间在社会、健康、环境、教育和经济等方面所能提供的益处;第二部分讨论了可供个人或社区日常使用的各种开放空间形式;第三部分则详细介绍了十六个优秀的实践案例,包括伯明翰的维多利亚广场、克罗伊登的雷德格次学校花园,以及贝尔法斯特的斯托蒙特庄园等。

《无钱幸福》

 [德]海德玛丽·施韦尔默著,吴珺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在物欲横流、消费至上的现代社会中,却有这样一群被称为不消费主义者的人,他们主动选择了一种极简主义生活方式,拒绝资本主义消费体系的裹挟。其中最具有代表性,也被众多人视为榜样的是一位名为海德玛丽·施韦尔默的德国老太太。海德玛丽1942年出生于东普鲁士,两岁时为躲避二战战火举家逃难,在颠沛流离的难民生涯中体会到贫富不均的炎凉世态,并立志改变这一金钱至上的世界。她曾担任过小学教师、心理咨询师,开创了不使用货币、以个体劳动直接换取服务的“供求交换中心”并风靡德国。此后她进一步挑战人类追求安全感的本能,散尽家产,以“交换服务”过上了一种不使用货币的生活,直到生命尽头。这一“以自己为方法”的试验为其招来不少质疑的同时,也因其真诚与勇气赢得了许多年轻人的敬仰和效仿,并推动了全球不消费主义风潮的兴起。本书为海德玛丽晚年自传。

《战争回忆录:1914-1915》

[法]马克·布洛赫著,考舸译,启真馆|浙江大学出版社

这是一本马克·布洛赫亲笔撰写的回忆录,记录了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准确地说是1914年8月至1915年6月这段时间的战争经历。我们从布洛赫的回忆录中可以看到,一战不仅有人与人之间的对立和搏杀,也有人与物之间的联系和冲突,战争不再只是“人类事务”。自然环境作为人类战争依托和破坏的对象,同样不可忽视。

《日本文化核心》

[日]松冈正刚著,萨企译,岳麓书社

全书从剖析日本神话的构造开始,反思其所引申而出并带来的一系列可能,继而深入探寻近代日本的构造,在一条纵贯万年的文明延展线上,总结出了生动的日本形象。日本文化既是单一的,又是多样的,它在吸收、斩断、重塑的时代循环之中,不断丰富自己、革新自己、回归自己。

《人文主义与史学——英国现代史学编纂之源》

[美]约瑟夫·莱文著,王伊林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书旨在解决一个问题,即英国史学如何找到它的现代方法,以及它为何会找到这种方法?作者认为,答案就在于英国史学受到了人文主义的影响。作者开篇即梳理并阐释了15世纪的历史写作方法,以及那个时期人们区分历史和故事(fiction)的各式作法,并在随后的章节,先后通过回顾现代史学最著名的事件之一(《君士坦丁赠礼》真伪之争),以及1500—1800年古文物研究的发展,力图将这一持续了3个世纪之久的探索追溯至恢复关于英国过去的重要文本证据,这也是现代考古学的起点。作者竭力向我们展示了人文主义如何在史学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促进作用的同时,也扮演了一定程度的阻碍角色。

《上野千鹤子的私房谈话:像女性主义者那样解决问题》

[日]上野千鹤子,安素译,上海贝贝特|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日本女性主义标杆式人物50个私房场景对话,女性主义对人生的解决之道——婚姻、情欲、职场、育儿、原生家庭,上野千鹤子从女性主义者的角度给出各种切身的建议,给当代女性的生存工具包。

《最后的白玫瑰:都铎王朝的秘密之战》

[英]德斯蒙德·苏华德著,李家莉译,商务印书馆

15世纪的英格兰夹在“卑微的中世纪”的泥浆与“恐怖的都铎王朝”的血与火之间,霜风凄紧。进入16世纪,都铎君主伊丽莎白一世如穿云雾,开创了一个伟大时代。本书重新诠释了英国历史上颇为戏剧性的时期之一。历史学家德斯蒙德·苏华德特别回顾了亨利七世、亨利八世的宫闱秘事,并指出多年来都铎王位远未稳固。他全面描述了都铎王朝的继承权,揭示了“白玫瑰”约克家族的阴谋秘计、海外敌对势力的纵横捭阖,解释了为何新王朝难以建立。本书以鲜活的情节、通俗的语言展现了这个传奇王朝建立之初的“秘密之战”。

《女性主义全球史》

[英]露西·德拉普著,朱云译,守望者|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打破传统的欧美中心主义模式,从全球性视角切入,以梦想、思想、空间、物品、外表、情感、运动、歌声等关键词为研究聚焦点,以点带面,绘制了纵横两百多年、跨越世界各大洲的女性主义全球史。全书探源了不同的女性主义梦想;讨论父权制及其他术语如何充分体现了人类社会组织中存在的种种性别模式,由此找出女性主义的理论来源;将女性主义置于工作场所与礼拜空间,探讨女性主义的空间问题;聚焦女性主义物件,透过徽章、海报、服饰等日常用品,突出女性主义物质文化与视觉文化,并将其延伸至女性服装与时尚包装下的“外表”;同时还探究了女性主义引起的种种情感。

《铁道与天皇:日本近代城市的帝国化》

[日]原武史著,王笑宇译,光启书局|上海人民出版社

以铁道为横轴,以天皇为纵轴,以城市为舞台,分析日本近代思想史进程。大阪,直到20世纪30年代,都在人口、经济、面积等方面,全面压制着首都东京,但以1928年昭和天皇乘坐火车从东京到京都举办即位典礼为分水岭,这座城市渐渐被改变了。大阪的繁荣以民间资本主宰的私营铁道为中心发展而来,沿着铁道线路,这座城市率先拥有了大型游乐园、综合性购物中心、高档郊区住宅、顶级歌舞剧场(宝冢剧团)、专业棒球体育场(甲子园),形成了足以蔑视东京的近代城市娱乐文化。但在昭和天皇即位之后,曾以庶民商业为傲的大阪,逐渐被纳入无处不在的帝国阴影之下,成为庞大国家机器的一环。从权力中心东京出发,火车像精密仪器般,以秒为单位行进,成为规定沿途国民共时性体验的装置。人们产生了一种意识——所有的日本国民都是一个整体。在这里,铁道曾是民众生活的幸福依托,但在战争缓缓逼近之时,也必须化身运送士兵的冰冷工具……

《致命地图:席卷全球的重大传染病及流行病》

[英]桑德拉·亨佩尔著,吴勐译,好·奇文化|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每次重大传染病的全球性爆发都带来无数血与泪的故事。从潜伏、发病、传染,直至流行结束,病毒化身“致命杀手”,带来远超战争的死亡。本书以全新视角切入,首次将地图与传染病历史相结合,图文并茂地介绍了流感、SARS等20种传染病在世界各地的爆发模式,以 “地图追踪”方式直击传染病发展史。

《生而为女:开膛手杰克案女性被忽视的生活》

[英]海莉·鲁本霍德著,小水译,浦睿文化|湖南文艺出版社

“不过是妓女”,一直以来,媒体热衷于告诉人们,被“开膛手杰克”杀害的人都是妓女,而受害的女性不仅被媒体和大众忽略,更是被歪曲。通过搜罗大量的历史档案、庭审材料、证人证词,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海莉·鲁本霍德为读者还原了5位受害女性丰满而悲苦的一生。被“开膛手杰克”杀害的绝非都是妓女,她们之所以被杀害,并非因为不检点、道德有污,而是因为她们在错误的时间出现在错误的地方。

《大转型之前:从亚当·斯密到阿尔弗雷德·马歇尔》

[英]卡勒姆·威廉斯著,黄延峰译,文汇出版社

这是一部古典经济学家的逸闻故事集:讲述从路易十四的财政部长科尔贝到“新古典学派的创始人”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等经济学家的故事——采集传统书写之外的历史遗珍,丰满人物性格与形象。这是古典经济学300年的思想发展史:展示古典经济学理论是如何萌发——更迭、交锋——对立、延续——发展,以至其作为学科的正式确立。

《亨丽埃塔与那场将人类学送上审判席的谋杀案》

[美]吉尔·施梅勒著,黄若婷译,薄荷实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30年,年仅22岁的亨丽埃塔·施梅勒被录取为哥伦比亚大学的人类学学生,师从声名显赫的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和博厄斯。一年后,在他们的提议下,亨丽埃塔满怀期待地独自前往两千多英里外的阿帕奇印第安保留地进行暑期田野调查,不幸遇害。亨丽埃塔的死亡动摇了当时印第安人与白人殖民者之间所建立起的脆弱平衡,也将人类学田野工作方法乃至整个学科置于众人审视的目光之下。本书是主人公的侄子和侄女耗费三十年的追寻,从大量碎片信息中尽力拼凑出的一个较为完整的事件脉络,也为亨丽埃塔的死亡去污名化。

《犬儒主义》

[英]安斯加尔·艾伦著,倪剑青译,商务印书馆·涵芬楼文化|风之回响RESONANCE

犬儒主义是什么?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为犬儒主义者?我们都是犬儒主义者吗?从木桶中特立独行的哲学家到网络时代涨落不停的不良情绪,作者安斯加尔·艾伦描绘了从公元前4世纪希腊犬儒主义者的“无畏直言”到当代多面、复杂的犬儒主义表现的历史。借助莎士比亚、拉伯雷、卢梭等人的著作,本书记录了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对犬儒主义的挪用;通过尼采、福柯、斯劳特戴克等哲学家的思想,作者追踪了犬儒主义从古代到现代的转变,并重新思考了现代犬儒主义在当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全球城市:纽约、伦敦、东京》(第二版)

[阿根廷]丝奇雅·沙森著,周振华译,东方出版中心有限公司

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丝奇雅·沙森(Saskia Sassen)是创建全球城市理论的重要代表人物。以她为代表的世界体系理论(World System Theory)从世界经济体系的视角切入,探讨城市中服务业的国际化程度、集中度与强度,通过分析来诠释城市。第二版重写了初版几章的大部分内容,特别是关于金融秩序、新兴的跨国城市体系和收入不平等扩大等内容。

《自我决定的孤独:难以建立亲密感的社会》

[德]伊丽莎白·冯·塔登著,顾牧译,广东人民出版社

人为何选择成为自己的孤岛?不再用纸币交换商品,不再亲自去市场购物,不再与人近距离交谈,在隔离中逐渐适应居家办公、在线教育……我们似乎可以和所有人保持距离,保持一种无接触的生活。这是“社恐”的福音,还是孤独的当代症状?本书试图告诉我们,孤独是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发生的,从生理学、历史和文化、法律和政治的“外部视角”,为现代人普遍的孤独感做出诊断。

《创世玛雅:神庙里的艺术密码》

[美]玛丽·艾伦·米勒、[美]梅根·E.奥尼尔著,涂慧琴译,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

玛雅文明是一个比较神奇的文明,在它发展鼎盛的时期突然消失了。玛雅艺术表达着玛雅人的生命观和审美取向,古老作品的力量集中体现了玛雅的异域风情,其不同点和独特性展现着玛雅人的物质与精神世界,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本书作者、耶鲁大学艺术史教授玛丽·艾伦·米勒,将全书分为十章介绍了玛雅文明中的建筑、雕塑、宫殿、法院、彩绘容器、壁画、书籍等。作者在书中对玛雅人的起源、发展、艺术作了全面的研究和论述。同时,作者利用最新破译的玛雅文字,为玛雅艺术提供了新的解释。

《尤里卡时刻:科学灵感的诞生》

[英]拉·佩奇著,闾佳译,万川|中国工人出版社

从阿基米德的浴缸到牛顿的苹果,科学以“故事”的形式深深地烙印在人类的集体想象中,为宇宙如何运行、我们如何来到这个世界的宏大叙述增添了迷人色彩。本书从广袤的科学星空之中提炼出科学对故事的热爱——17个科学灵感的诞生,深入17位科学家站在重大发现边缘时的人性,直抵改变世界的“尤里卡时刻”。

《被遗忘的城市》

[英]菲尔·阿尔门丁格尔著,张玉亮、单娜娜译,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世界有一半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我们希望城市是清洁、公平、绿色、可持续、安全、健康和宜居的。“智慧城市”会帮助我们实现这些愿望,还是破坏这些愿望?本书对“智能化”在城市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对城市发展产生的影响进行了讨论,展现了社交媒体、平台经济和人工智能是如何分散我们的注意力、对城市造成破坏的,呼吁人们珍视自己共同的家园,承担起对未来应负的责任。

《铁路与中国转型》

[德]柯丽莎著,金毅译,思库|江苏人民出版社

作为现代性的一种象征,铁路自清末以来一直在中国国家统一和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书透过铁路系统的视角,考察一百多年来中国的发展和转型,探讨铁路如何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整个20世纪中国的发展,中国的发展又是如何反过来塑造作为科层系统和经济系统的铁路。

《破天机》

[美]珍妮佛·杜德娜、塞缪尔·斯滕伯格著,傅贺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生物世界的基本规律之一是演化,演化的核心机制是自然选择,自然选择的基本单位是基因。CRISPR的发现与发展,是生物学进入21世纪以来最激动人心的故事。CRISPR技术的先驱杜德娜与亲历者斯滕伯格,回顾了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史,展望了未来的发展趋势,并梳理了相关社会与伦理议题。

《资本主义与精神分裂(卷2):千高原(修订译本)》

[法]吉尔·德勒兹、[法]费利克斯·加塔利著,姜宇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本书由一座座“高原”组成,每一座高原都将不同的主题构成错综复杂的网络,这些主题则与众多学科关联在一起。德勒兹和加塔利将艺术、数学、地质学、生物学、语言学、人类学、历史学、动物行为学、文学、音乐、政治理论、经济学等学科的资源转变、折叠,在此基础上,概念的地壳不断隆起,形成了稳定的地标——高原。散布于书中的“根茎”式的思维方式或许是人类历史上最具创造力的,因为它已经触动了建筑、文学、舞蹈、电影、新媒体等众多非哲学领域的琴弦。

《地理批评拼图》

[法]贝尔唐·韦斯特法尔著,乔溪等译,商务印书馆

地理批评始于比较文学,创始人贝尔唐·韦斯特法尔(Bertrand Westphal)一改传统以作家为中心的文学批评思路,将研究的核心聚焦于文本的地理空间表征。韦斯特法尔最初主要比较地中海周边文学作品所再现的地中海空间,后来逐渐扩展到欧美的诸多城市与地方,近年来更是对东方甚为关注,主张以多聚焦的视角看待空间,以多元化的态度认识世界。本书书名取拼散图以见全貌之意,从不同角度对可能世界、多重空间、复数身份等问题进行了多番思考与探讨。

《乌鸦:来自乌鸦的生活和歌》

[英]特德·休斯著,赵四译,大雅|广西人民出版社

本书是英国桂冠诗人特德·休斯的第四部诗集,也是他创作生涯的代表作。诗集共有三个版本,本书采用的是最全面的一版,收录了67首诗歌。在创作的关键时期,通过与历史、神话和自然世界的深入接触,休斯找到了乌鸦作为自己诗歌的结构和形象,这使其视野获得了新的力量和连贯性。在休斯看来,乌鸦是许多神话的核心鸟类,是不列颠神话传说中的王者,有着令人着迷的品质。在诗集中,休斯以乌鸦为主人公,以其在遭解构的宗教生活和现代世界中的经历,重铸其具世界性意义的作为古老文化英雄的自我,再造神话的创造性内在生命能量,并以此生命能量拯救诗人自我的危机,实现对现代社会生活中人之心灵创伤的疗救。

    责任编辑:方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