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上旧书市|闲话地摊文学

陈意心
2023-03-25 16:34
来源:澎湃新闻

最近看到一条新闻,当年红遍大街小巷地摊上的“雪米莉”系列小说作者之一的四川作家田雁宁近日过世,想起那年去曼哈顿Strand二手书店闲逛,发现有个专门摆放Pulp Fiction的书架。Pulp Fiction即是昆汀那部著名黑色电影的片名,意为“纸浆小说”,指的就是美国1920年代的地摊文学Pulp Magazine(纸浆杂志)《黑面具》(Black Mask),上面刊登的都是硬派侦探、蛇蝎美人类的犯罪故事,因为纸浆廉价所以流行于普罗大众间。而在中国,曾经席卷华夏的地摊文学则是上世纪八零九零年代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标志。

美国的“纸浆小说”

其实我们国家摆地摊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商业发达的宋朝年间,《清明上河图》里画的就是最佳佐证,那时地摊文学是唱戏作曲看的剧本,后来发展衍变出章回小说,直到诞生了四大名著。八十年代初改革开放,商品经济崛起后,人民群众饥不择食、百无禁忌,地摊文化最显眼畅销的是性感女郎挂历,想必当年每家都会以有一本出彩的时尚明星甚至泳装挂历而引以为傲。在这些吸引眼球的地摊挂历之外,那些遍布中国城市、乡镇的流动书摊最像待被挖掘的宝藏了。因为那时大众精神娱乐生活匮乏,出版业尚未完全规范,在开放前还流行过一阵手抄本,地摊文学就成了好奇的人们对陌生世界窥探的窗口,那些非正规印刷的、错字漏章的地摊书也能食之有味。地摊文学野蛮生长的黄金时代,是山寨金庸、气功科幻、武术格斗、法制纪实、性启蒙读物、励志成功学为代表的地摊杂志,从野史、秘闻、猎奇、内幕、商战到八卦,有曲折离奇的、有骇人听闻的,也有冒险奇幻的,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口味,并打开了通俗文学的大门。其中《知音》《读者》《青年文摘》《意林》和《故事会》等最功不可没。

《故事会》

地摊文学为代表的通俗文学挑战了当时严肃文学的正统地位,在市场化浪潮中独辟蹊径,成为了后来网络文学的先驱。当年外国文学的阅读热潮,也是通过鱼龙混杂的地摊传播开的,因为刚刚打开国门,外面一切都是新奇的,而这些地摊上的外国小说封面设计尤其吸睛夺目。比如漓江出版社引进的第一版《洛丽塔》就因为封面很快传阅开,但遭到群众举报,无奈改了装帧设计才能重新出版。嬉皮士教父凯鲁亚克的先锋著作《在路上》,最早的中译版是以“一群美国奇男女的漂泊纪实”的年轻人作为封面吸引读者的,甚至一些国内文学如《废都》《白鹿原》都换了封面当成咸书在卖。但也正因为地摊的功劳,文学进入千家万户,成为启蒙普及的最好通道。

说到地摊上的科幻文学,有以叶永烈《小灵通漫游未来》、童恩正《珊瑚岛上的死光》与郑文光的《飞向人马座》为代表的启蒙科幻小说,也有伪科普杂志《飞碟探索》《奥秘》等等曾经颇为流行。还有被称为“小人书”的连环画,也一直是地摊上的硬通货,但在上世纪九十年代被海南摄影美术出版社率先引进的《七龙珠》《圣斗士》《猫眼三姐妹》《乱马》《城市猎人》等一批日本漫画占领了原先的青少年学生市场。

叶永烈《小灵通漫游未来》

另外,除了泛滥错版的武侠小说,还有几个作者名字当年在地摊上洛阳纸贵,如今却罕有人提,那就是西村寿行、大薮春彦、岑凯伦和雪米莉。西村寿行最被国内读者知道的代表作是《追捕》和《犬笛》,改编的电影风行大陆,高仓健的硬汉形象影响了一代中国人。西村与松本清张、森村诚一等日本推理作家一起被引进,但却归在了地摊猎奇一列,因为他的动物小说、硬汉派推理小说、社会派推理小说、冒险小说、灾难惊悚小说、奇幻传奇小说等多个领域大量展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丑恶、黑暗一面,让1989年的地摊成就了“西村寿行热”,是商业畅销书的前辈,但他书中扭曲的价值观对当时的青少年不利,于是被勒令停止出版。大薮春彦在中国东北长大,回到日本后肄业于东京早稻田大学,他写的《苏醒的金狼》《野兽的城市》等等也被搬上过银幕,由松田优作主演的这几部动作电影红遍东南亚,是日本复仇类冒险小说的杰出代表,在地摊文学中很有市场。要论地摊言情之王,不是琼瑶、亦舒、三毛,而是岑凯伦。岑凯伦大概写过一百多本言情书,文字非常物质化,描述香港的灯红酒绿、跑车、时装、豪宅、别墅,讲富家男女的情爱,冲击那时年轻人的三观。而刚过世的前四川省作家协会理事田雁宁,他与谭力一起创造出的“雪米莉”这个“香港作家”噱头十足,由“悉尼”译成“雪梨”到“雪莉”再加上著名演员“米雪”合成的作家名字,从出版《女带家》一炮而红开始到《女老板》《女秘书》等等,没有去过香港的田雁宁仅仅凭借那里的友人寄来的地图、报刊,就凭空捏造出了香港现代女性的形象。

西村寿行和大薮春彦等人的作品

雪米莉的作品

地摊文学就像电影类型里的B级片,与主流商业片相比,粗制滥造但Cult野味十足,有着无比旺盛的生命力。但因为互联网的出现,各大文学网站纷纷兴起,地摊一夜之间几乎不见踪迹,更别说现在实体书都成了奢侈品,也不知道订阅的公众号里10万+点击量如当年地摊上弹眼落睛的爽文还能再红多久。

上海已经很少有看到卖书的地摊,除了在云州商厦、灵石路花鸟市场的聚奇城偶尔闪现。记得最后一次见到刚过世的上海图书馆研究员张伟老师时,他讲如果有人系统研究地摊也许会是个很有趣的文化工程。“地摊经济是人间烟火”,讲不定在需要释放这股烟火的今天,地摊文学会以新的面貌重现于世吧。

    责任编辑:顾明
    校对: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