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岁的陆士清:依然以青春之心,奔向星辰大海
“陆士清老师的学术年表几乎就是一部中国世界华文研究史。”
3月18日,复旦大学教授陈思和望着他的老师陆士清,动情地说:“从当代文学到台港文学再到世界华文文学,陆老师的每一步都走在学科发展最前沿。今年他90岁了,他的很多策划,很多思想,很多著作依然还在学科的最前沿,非常了不起。”
这一天,由复旦大学华人文化文学研究中心、上海作协华语文学网主办的“青春是一种生命精神——陆士清教授学术思想研讨会”在上海作协举办。多位海外华文文学作家、来自全国各地的世界华文文学研究学者、作家齐聚一堂,共贺复旦大学教授陆士清的90岁华诞。
3月18日,“青春是一种生命精神——陆士清教授学术思想研讨会”在上海作协举办。澎湃新闻记者 罗昕 图
他是不为时代局限的先行者
回顾陆士清的学术生涯,人们总能想到许许多多的“第一”“首先”。
1978年,复旦大学联合22所兄弟院校开始编写全国第一部正式出版的《中国当代文学史》,陆士清正是那套书的责任编委,主持编写工作,负责全书统稿;
1979年,陆士清将於梨华的长篇小说《又见棕榈,又见棕榈》推荐给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是中国大陆第一次出版台湾作家的长篇小说,第一版就印了十万册;
1981年,陆士清在大陆首先将《台湾文学》作为一门课程,搬上了复旦讲台。开课不久,旅美台湾作家第一个访问大陆代表团的七位作家,包括刘绍铭、李欧梵、郑愁予、庄因、杨牧等,访问了复旦;
1987年,陆士清极力促成小说家白先勇来到复旦,实现了白先勇离开大陆39年后的“破冰之旅”。……
陆士清的另一位学生、上海作家协会原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汪澜感慨道:“说起陆老师,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是 ‘先行者’ ‘开拓者’。”
陈思和回顾道,在1980年代初,中国当代文学史是非常新的学科。“‘文革’刚刚结束,一切都是未知的。当时很多人还认为当代文学不宜成史。陆老师就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的可贵在于他在学术上永远不为时代局限,他会想方设法去尝试,去摸索。我们可以说,《中国当代文学史》到今天都没有完全过时,这与陆老师的开放精神是分不开的。”
在复旦大学中文系主任朱刚看来,陆士清先生为复旦当代文学开创了港台文学研究、世界华文文学研究,它们至今仍是复旦中文学科宝贵的财富。
陆士清 澎湃新闻记者 罗昕 图
他为海外华文文学尽心尽力
暨南大学教授、世华会名誉会长王列耀认为,陆士清先生是将生命奉献给学术的典范:“他将创建奉献给学科,将智慧奉献给学术,将真诚奉献给学会。”
他对海外华文文学的发展也一直非常关注。上海作家协会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王伟坦言自己每次见到陆士清先生都有一种特别的感情。“他为上海作协海外华文文学的相关工作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我们连续举办了三届海外华文文学论坛。陆老师总是充满热情,为海外华文文学事业尽心尽力。 中国文学走向世界,海外华文作家是非常重要的一支力量,今后我们仍然会做好海外华文文学论坛,助力中国文学更好地走向高峰、走向世界。”
以《曼哈顿的中国女人》著名的美国华文作家周励一直记得在2018年海外华文文学论坛后不久,陆士清先生请她去和平饭店吃饭,买单时特别告诉她“作家是以作品说话的”“你要把作品拿出来”。在他“像父亲一般”的鼓励下,周励于2020年交出了新作《亲吻世界——曼哈顿手记》,以史为鉴,以史为镜,追寻历史和人性的光亮。
“今天这么多人自费远道而来,有的坐飞机,有的坐高铁,有的是白天来晚上就回去,我真的感动到热泪盈眶。”周励激动地说,“只有陆老师有这样的魅力。我想,如果我们到90岁的时候,能够以自身的品格和魅力吸引这么多人从很远的地方过来参加一场研讨会,吃一场生日宴,我们的人生就圆满了。”
合影 主办方供图
他青春的朝气一直激励我们
曾经,当被问用一个词形容学术人生,陆士清的回答是“专注”。
“我常说,方向重于努力,道路决定命运,选择是关键。既然是你选择的,就要全心投入。古人说‘学有所长,术有专攻’。一门学问,持之以恒做下去,不管大小,都会有成果的。葱葱岁月,悠然走过。虽然成果有限,但倾注了心血,我无怨无悔,乐在其中。”陆士清说,“夕阳时光,我仍要献身于此项事业。希望年轻一代的学者鼓足干劲,继往开来,砥砺前行,奔向星辰大海。”
事实上,陆士清对学术的专注、热情,总充满朝气的精气神也一直鼓舞着他的晚辈们。
“我们都说陆老师是老寿星。感觉我们进复旦的时候老师就是这样,他的精神状态好像没有什么变化,这是中文系一笔很丰厚的财产。”复旦大学教授郜元宝坦言,“陆老师创新的精神、青春的朝气一直激励我们。他的文章也有一股青春朝气,读他的文章,总是很清新、灵动、真诚。”
“90岁对陆老师来说,还是人生的一个发展期。青春永远是做人、做学问的基本精神,有了青春才能有进步和成果,祝陆老师继续永葆青春。”陈思和说。
陆士清与陈思和。澎湃新闻记者 罗昕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