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音乐节|大提琴家阿莉莎来沪演绎成名作《洛可可变奏曲》

澎湃新闻记者 廖阳
2018-07-03 13:02
来源:澎湃新闻

大提琴家阿莉莎

阿莉莎·韦勒斯坦(Alisa Weilerstein)年少时曾因柴可夫斯基《洛可可变奏曲》在大提琴界初露峥嵘,第一次到访中国,她特意选了这首成名作作为中国乐迷的见面礼。

7月2日,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阿莉莎在梵志登和纽约爱乐乐团的助力下,献演了柴可夫斯基《洛可可变奏曲》。长发披肩,抹胸灰裙,舞台上的她典雅又沉静。

《洛可可变奏曲》问世于1877年,是一套为大提琴与管弦乐队所作的变奏曲,由一个主题与八个变奏组成。写作时,柴可夫斯基被十八世纪中叶那种风度翩翩的魅力吸引,写下了自己对那个时代的向往,曲调流丽安逸,具有和莫扎特作品相似的诗意,同时又表现出柴可夫斯基的艺术个性,以及俄罗斯民族音乐的风格。

对阿莉莎来说,柴可夫斯基的《洛可可变奏曲》更有古典风格,且接近歌剧,“柴可夫斯基试图脱离俄国风格的悲伤、沉重,但又不能完全脱离,这还是一部具有悲情曲调的作品。”

36岁,出生于纽约,和很多音乐人一样,阿莉莎成长于音乐世家。

她的父亲唐纳德·韦勒斯坦是小提琴家,母亲薇薇安·韦勒斯坦是钢琴家,两人都是美国新英格兰音乐学院的教授。从小,阿莉莎就是在父母的琴声里泡大的。

她的音乐之路最早可以追溯到2岁半。那一年,父母外出巡演,阿莉莎突然得了水痘,为了哄她,祖母给了她一些随手可得的家什过家家,并假装它们是乐器,比如用筷子代替弓弦,由此组了一个类似弦乐四重奏的组合。

父母回家后又开始新一轮的排练和演出,阿莉莎虽小,渐渐也能旁观其中的乐趣。然而她很快发现,家里的东西产生不了音乐,不满足的她于是向母亲索要了一件真正的乐器——大提琴,“选大提琴可能是我直觉的、本能的一种选择。”阿莉莎回忆说。

4岁,阿莉莎正式开始学大提琴。有父母保驾护航,她的音乐之路走得很顺。13岁,阿莉莎即获得与克利夫兰管弦乐团合作的机会,以柴科夫斯基《洛可可主题变奏曲》初露峥嵘。很快,美国名团纷纷向这位新秀抛出合作的绣球。

出人意料的是,阿莉莎后来并没有去专业音乐学院深造,而是考入哥伦比亚大学,捧回俄罗斯历史学学士学位。

阿莉莎笑说,自己从小在音乐环境里成长,13-19岁又在专业音乐学院度过,到了大学,她渴望换一个环境,与非音乐领域的人多接触。更重要的是,她本人非常迷恋俄罗斯文学和音乐,尤其是文学,“对我理解柴可夫斯基等俄罗斯作曲家的音乐有很大帮助。”

在英国牛津的欧洲音乐会上,与丹尼尔·巴伦博伊姆执棒的柏林爱乐乐团合作埃尔加《E小调大提琴协奏曲》,是阿莉莎音乐生涯里浓墨重彩的一笔。

半个多世纪来,巴伦博伊姆的前妻、大提琴家杰奎琳·杜普蕾几乎成了埃尔加《E小调大提琴协奏曲》的“代言人”,杜普蕾去世后,巴伦博伊姆没与任何女性大提琴家合作过此曲,直到阿莉莎出现——不管是杜普蕾的传奇色彩,还是巴伦博伊姆、柏林爱乐的盛名,这场音乐会对当时的乐坛新人阿莉莎来说,都太重了。

饱满的激情,克制的态度,哀而不伤的美感,阿莉莎以充分的自信对此曲做了颇具个性的解读。

“那是一场梦,我当时只想永远记住梦中的感觉,并努力将自己带回现实。”阿莉莎回忆说,“杜普蕾的版本太让人信服了,我听过很多遍,有时我也会模仿她,有时我又会强迫自己放下她的音乐,不去听她的演奏。但不可否认,她是我最爱的大提琴家之一。”

阿莉莎与纽约爱乐乐团的合作始于2007年祖宾·梅塔指挥的一场音乐会,一年后,她又在乐团时任音乐总监洛林·马泽尔率领的亚洲巡演中,演奏了埃尔加《E小调大提琴协奏曲》。此后,她与纽约爱乐一直保持着密切合作。

自2011年成为英国Decca唱片30年来首位签订专属合约的大提琴家,阿莉莎几乎每年都有一张新专辑问世。无论是柯达伊《无伴奏大提琴奏鸣曲》、卡萨尔多《无伴奏大提琴组曲》,还是德沃夏克《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肖斯塔科维奇《第一大提琴协奏曲》,阿莉莎都有独属于自己气质的演绎。

两年前,阿莉莎从纽约搬去了柏林生活。她热爱这座文化丰富多元、音乐底蕴深厚的城市,她的丈夫是指挥,身在柏林,两人也更能调整和适应工作上的需求。

“我有过一年开140场音乐会的记录,我很乐在其中,但现在我调整到一年100场左右,每一场都非常享受。”阿莉莎希望,自己的音乐生涯能长寿,五六十岁依然能登台表演,也因此,“我需要在工作安排上变得更聪明一些。”

    责任编辑:梁佳
    校对:施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