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中国第一代建筑师童寯:西行画录·东南园墅

澎湃新闻记者 陆林汉
2023-03-17 18:17
来源:澎湃新闻

童寯(1900-1983)是我国杰出的建筑师、建筑教育家和建筑画家。他曾设计过南京原国民政府外交部大楼、上海大戏院等100多处建筑,所著的《江南园林志》是研究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经典著作。1930年代,自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留学归国后的童寯任教于东北大学、中央大学建筑系,与杨廷宝、梁思成、刘敦桢并称为中国建筑师中的“建筑四杰”。

2023年3月17日,上海久事美术馆群落开年大展“西行画录·东南园墅——建筑师童寯(1900-1983)特展”于久事美术馆和久事艺术沙龙两个展馆同时开幕。联展以童寯一生中两次重要的经历为引导,通过“西行画录”“东南园墅”两大主题,分别向观众展示童寯壮游欧洲时期的写生画作和其作为职业建筑师时期进行中国园林研究的相关资料,带领观众一同解读童寯与建筑、艺术与园林的秘密。

据悉,此次展览也是首次向公众展出童寯的大量珍贵手稿、史料文献、建筑图纸。

建筑师童寯

童雋,晚年时期

童寯(1900-1983),中国当代杰出的建筑师、建筑教育家。依他的故友、著名建筑师陈植的看法,“老童是中国建筑界在理论、创作、著述、绘画方面唯一的杰出全才”。

1900年,童寯出生于奉天省城东郊(今沈阳)。青少年时,童寯曾师从于桐城吴闓生,打下深厚的古文功底,对中国古典诗词也颇有研究,倾心于其中淡泊隽永的意境。后又师从著名山水画家汤定之,娴熟于传统的绘画六法。

1910年前后, 童寯与父亲恩格(右)在沈阳浩然里

1923 年,童寯在清华时期

1920年,中学毕业后去天津新学书院专修英语,次年夏天,先后参加唐山交通大学和北平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高等科入学考试,均以优异成绩通过。1925年升入大学科,获得留美资格。同年秋,公费赴美,就读于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与杨廷宝、陈植、梁思成等先后同窗学习。他是中国首批留学美国的建筑师之一。

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留学期间,童寯成绩优异,才华出众,并展示了卓越的绘画天赋。1928年毕业获硕士学位后,童寯在费城,纽约两地的建筑师事务所工作两年,随后赴欧洲考察建筑。在1930年的旅欧期间,西欧古代文明和瑰丽建筑遗迹,以及生机勃勃的新建筑,使他为之振奋和叹服,这期间他创作了许多弥足珍贵的写生画作品。

童寯宾夕法尼亚大学毕业照

东北大学建筑系师生合影 前排右二:梁思成 前排右三:陈植 前排左二:童寯 1931

1930年,童寯回国,任东北大学建筑系教授,后任建筑系主任。1931年,童寯赴上海,与赵深、陈植共同组建华盖建筑师事务所,在将近20年的职业生涯中,他于上海、南京、重庆、贵阳、昆明等地创作了大量优秀的建筑作品。

1944年,童寯应中央大学建筑系刘敦桢之邀抵重庆,在授课之余继续建筑师业务。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央大学迁回南京,他仍往返沪宁两地从事华盖建筑师事务所业务和在中央大学建筑系任教。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专职任教于南京大学建筑系。1952年,院系调整,他在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建筑系任教授。1983年,童寯先生逝于南京。

童寯代表作之一,上海大戏院,1933年设计

展厅现场,华盖建筑事务所在上海设计的建筑项目

作为一名融贯中西、通释古今的学者与教育家,童寯先生广闻博学、治学严谨、培养了大量的后续人才;作为一名杰出的建筑师,他的建筑创作具有鲜明的独立精神,坚持通过建筑实践去探索中国的现代建筑;作为一名天才的画家,童寯先生的画作绚丽严谨、色彩浑厚、题材多样、潇洒豪放,给人留以深刻的印象。

童寯的西行画录

在外滩的久事美术馆中,“西行画录”板块呈现了童寯先生于1930年远赴欧洲的游学与考察。在为期四个月的旅行中,他通过画笔、日记与摄影,记录下欧洲的璀璨文化,以及光亮瑰丽的传统建筑和勃然兴发的现代建筑。他为此创作了逾200幅弥足珍贵的写生画作品,此次展览呈现了其中的87幅。

“西行画录”板块展厅现场

童寯欧洲游历期间的日记手稿

“西行画录”板块的展板上这样写道:

1930年4月26日中午,美国纽约某一港口,一艘名为“欧罗巴”的中型邮轮正在缓缓驶离。船头甲板伫立着一位来自中国的年轻人,身着正装,不苟言笑。尽管对于这片即将离别的国土留有深刻的眷念,也对于回到东北家乡的妻儿身旁充满着期待,但是此刻,他可能更加憧憬的则是正要前往的大西洋彼岸。

此前,作为中国第一代现代建筑师,童寯以惊人的速度从费城的宾夕法尼亚大学毕业,随后又分别在费城和纽约实习工作一年。作为一条不成文的惯例,在回到故乡之前,几乎所有前往美国学习建统的中国留学生都会从事一次专业目的的欧洲之旅,如庄俊、范文照、 杨廷宝、赵深、梁思成等。对于他们而言,亲身去体验那些平日只能在图像中接触到的经典建筑无异于一道期待已久的圣餐。其实,这不仅对于他们是如此,对于世界上众多刚完成学业的年轻建筑师也是必须从事的一次历练。

这一历练的举措可以追溯到17世纪至19世纪的壮游 (Grand Tour),也称为大旅行,是当时人们在欧洲从事文化旅行的一种传统。作为一种教育形式,壮游多以意大利、希腊、 法国等文化之都为目的地,是年轻人走向成熟的重要环节。

童寯欧洲游历期间的文献资料

展厅现场,童寯旅欧期间拍摄的照片及素写

随着蒸汽船的发明以及铁路的发展,出门旅行日趋便捷容易,那些较少接触欧洲古典文明的英、美年轻人在完成学业后,都有必要从事一次历时几个月的旅欧壮游,从而有机会充分接触从古典时期到文艺复兴的各类经典文化。而这一传统对于那些即将成为建筑师的年轻人而言更为直接且重要。由此,童寯也开始了自己的为期4个月的西行之旅:从英国、法国、比利时、荷兰、德国、捷克、奥地利再回到德国,去瑞士、意大利、德国、波兰最后到俄国。

在缺乏便利的摄影和通讯设备的年代,关于游学的文字与图像记录十分重要,绘画也成为了童寯的语言。相较于繁复的油画,水彩画与铅笔画是建筑专业的常用画种。在展厅中,观众可以看到童寯笔下的欧洲建筑,绚丽严谨、色彩浑厚,题材多样、潇洒豪放,其类型包括水彩、炭笔、素描、建筑草图等,是建筑绘画中的精品。

童寯,牛津 拉德克利夫圆厅(英),水彩,画于1930年5月7日,©东南大学

童寯,伦敦 老古玩店(英),水彩,画于1930年5月12日,©东南大学

童寯,巴黎圣母院(法),水彩,画于1930年5月23日,©东南大学

在童寯看来,绘画是一种正规的记述方式,而照相机则是懒汉的旅行工具。据悉,在4个月的游历中,童寯共画了200余张作品。他说,绘画并不完全只是为了留影,它还伴随着一种严格的思想操作,“如果要求对建筑物的线、面、体三者加以观察,并在最后明了, 必须亲自动手画出,经过一番记录才巩固不忘。”进言之,建筑绘画的价值之处在于,它可以令研习者必须全力以赴,去真正获得经典建筑可以给人带来的启迪和激发。通过由手操作的绘画,眼晴才能够从事搜索、定焦、捕捉、判断,并把那种蕴含于建造中的智巧与优美进行梳理整合,准确地写绘于画纸之上。

童寯,法兰克福 黄金比例屋(德),水彩,画于1930年6月12日,©东南大学

童寯,莱比锡 圣阿列克苏斯纪念教堂(德),水彩,画于1930年6月27日,©东南大学

童寯,西庸堡(瑞士),水彩,画于1930年7月31日,©东南大学

童寯,萨尔茨堡 国王湖(奥),炭笔,画于1930年7月21日,©东南大学

童寯之孙,策展人童明告诉记者,“相比于艺术家的壮游,建筑师的游历要更加繁重,除了走访外,他还要拍照、绘画,做记录。此外,在4个月的时间里,他每天都写日记,将游历时所感受到的震撼都记录下来。当然,也有一些对于建筑的评论。”

童明说,童寯先生在游历时在日记中纪录的感受很多,“如古典建筑中,面对巴黎圣母院时的震撼,也有看到很多新建筑时的兴奋不已。在德国科隆,他因为看到一个关于城市和乡村的展览,就当即改变了自己的行程,根据展览上看到的建筑去挨个寻找,跑了一大圈。新建筑给了他非常大的激励,这也与他后来到上海做的项目有一定的关联性。”

童寯,威尼斯 叹息桥(意),水彩,画于1930年8月8日,©东南大学

童寯,威尼斯 圣马可广场(意),水彩,画于1930年8月8日,©东南大学

童寯,威尼斯 圣马可广场钟塔(意),水彩,画于1930年8月10日,©东南大学

对于西行的意义,童明表示,这主要体现在两点上。一是他接触了大量在欧洲新兴的发展、新的建筑、新的技术和新的内容,并将其体现在他的绘画中,以及他后来的专业中。另一点则是童寯对于古典文化和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他虽然受教育的地方在美国,那是一个全新的环境和领域,但美国的文化根基是在欧洲,他的游历让他感受到了这种来自于根源上的文化性,这也导致了他回国后去探索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的江南园林文化。”

由此,童寯的西行游历为之后的园林研究做了铺垫。这也引出了展览的另一部分——“东南园墅”。

童寯与江南园林

中国园林在世界园林中独树一帜,体现了极高的艺术造诣,江南园林则荟萃了中国园林的菁华。而开创中国园林的现代研究是童寯先生的另一项杰出成就。上世纪三十年代,童寯撰写了《江南园林志》,并于1963 年出版。这部于短短四年时间里几乎从零开始完成的学术著作,被誉为中国近现代园林研究的开山之作,是我国现代最早一部运用科学方法论述中国造园理论的专著,也是学术界公认的继明朝计成 《园治》 之后,在园林研究领域最有影响的著作之一。

童寯《江南园林志》

1937年《江南园林志》图片排版设计稿,©童寯纪念馆

童寯在《江南园林志》以及其他相关的研究中,对于江浙沪地区的园林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在当时的条件下,所涉及到的现存园林约104座,已消失园林约122座,大致呈现了江南园林的分布状况。

“东南园墅”板块现场

“东南园墅”板块现场

“东南园墅”板块现场

在“东南园墅”板块,记者看到,主办方以园林的空间形式去呈现一个关于“园林”的展览。展厅内通过木架与轻透的布料造出折廊、庭院、门洞,在这座与展览内容精确结合的室内“园林”里,观看童寯的园林研究。据悉,“东南园墅”板块通过4个板块以及建筑模型、建筑摄影、园林测绘及手稿等近千件展品,全面而系统地展示童寯先生对于江南园林的研究过程和研究成果。

巧合的是,展览“东南园墅”的举办地是久事艺术沙龙(北京东路230号),该场地的前身是浙江兴业银行,而设计这一建筑的正是当时童寯所在的华盖建筑事务所。

自1930年代初,童寯利用在华盖建筑师事务所工作的闲暇时间,在艰难条件下遍访江南园林。他不仅实地走访了将近百余座园林,而且对于其中的许多进行了实地记录,拍摄照片。

童寯先生在杭州,摄于1942年,©童寯纪念馆

童寯(右)与杨廷宝(左)在苏州,1932-1937年,©童寯纪念馆

童寯夫妇携子童诗白在豫园

童寯为这门传统建筑技艺带入了现代科学的方法,花费大量精力进行园林调研测绘。在出版的《江南园林志》 中,许多园林今日已经湮没无存,其中的测绘图纸和写真照片都显得格外珍贵。

他通过造园、假山、沿革、现况、杂识五个章节,从我国传统的造园技术和艺术的一般原则入手,重点介绍了江南地方苏、扬、沪、宁 杭 嘉一带著名园林的结构特点、历史沿革、兴衰演变过程及当时的概况。

1937年《江南园林志》手稿,©童寯纪念馆

童寯绘制的太仓亦园铺地研究,1932-1937年,©童寯纪念馆

沧浪亭测绘图手稿,童寯绘于1932-1937年,©童寯纪念馆

豫园测绘图手稿,童寯绘于1932-1937年,©童寯纪念馆

展厅中,观众可以看到童寯拍摄的园林照片及对于园林的概述,包括上海的豫园、半淞园、苏州的狮子林、沧浪亭、网师园、嘉兴的烟雨楼、扬州的何园、无锡的寄畅园……

苏州拙政园,童寯摄于1932-1937年间,©童寯纪念馆

童寯摄于昆山半茧园,1932-1937年,©童寯纪念馆

上海徐园、已沦为商贾争利之场

上海半淞园,已沦为商贾争利之场

展厅现场,童寯拍摄的愚园

展厅现场,童寯拍摄的煦园

展厅现场,童寯拍摄的个园

展厅现场,童寯拍摄的澄碧山庄

在展厅入口,观众还可以看到童寯与友人的信件来往,这也是这一板块的最大亮点。童明告诉记者,这里有朱启钤写给童寯的两封信,也是展厅中最重要的展品。“一封是朱启钤在1939年左右写的。因为当时《江南园林志》的手稿存放在天津麦加利银行,然后与营造学社的资料一起进水毁坏了。然后朱老到天津去收拾残局,把很多的残片都整理好,带着愧疚的心情给童寯写了这样一封信。非常感人。第二封朱老的信是在《江南园林志》出版后所写,感慨万千。这两封信是很有关联性的。”

展厅现场,朱启钤致童寯信函(原件)

梁思成致童寯信函(原件),1937©童寯纪念馆

此外,在手稿展柜中,观众还可以看到梁思成写给童寯的信,是在《江南园林志》出版之际所写,表达敬佩、仰慕。此外,还有陈从周、叶恭绰等人的信件,也值得观看。

展厅现场,陈从周致童寯信函(原件)

“东南园墅”板块现场

此次展览由上海久事美术馆、东南大学、童寯纪念馆联合主办,由上海久事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上海织城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承办,上海大力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协办,展览得到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上海建筑学会的大力支持。

展览将展至5月21日。

    责任编辑:陈若茜
    校对:刘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