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日报3·15特别报道之四 | 得物APP:鉴定服务成消费投诉重灾区
“得物”作为近年来异军突起的潮流商品交易平台,以“专业”“时尚”“潮鞋”等标签,受到了大量潮流消费者的青睐。但其在影响力不断增长的同时,负面信息不断。近日,消费日报接到消费者投诉,称其在得物APP平台遇到了产品鉴定“双标”等问题。
消费者投诉鉴定服务“打脸”
“我从得物上买的鞋,却被得物鉴定为假货,客服不仅不提供检测报告和鉴定为假货的依据,还说我买的鞋和鉴定的鞋不是同一双。”近日,来自河北邯郸的李女士向记者反映,其于2023年1月在得物APP购买了价格为569元的Nike Air Force系列女鞋,收到货品后李女士在得物和识货APP上进行鉴定,鉴定结果均为“假货”。
“我第一时间联系客服反映情况,但专员却给我打电话称,平台发货卖给我的鞋和我鉴定的鞋不是同一双,意思是我自己把鞋偷梁换柱了。”李女士气愤地表示,当其向得物客服专员索要鉴定依据,却被对方以“涉及隐私不便透露”拒绝,“鞋是我买的,涉及了谁的隐私?是真是假不应该得物单方面说了算,就算是假货也得有凭有据。”
记者了解到,在相关投诉平台上,反映得物APP鉴定服务存在问题的投诉者不在少数。一位投诉者称,其在得物APP购买的香港直邮运动鞋,在得物及识货平台的鉴定结果为“真”,但在其他专业鉴定平台上却被鉴定为“假货”。该投诉者表示,得物与识货两个平台事实上为利益相关的同一家公司。
记者经查询了解,得物APP与识货APP尽管为两个独立公司,但二者均为虎扑体育旗下的潮流类导购服务软件。
线上投诉量超18万条
据了解,2015年得物从虎扑社区起家,以“鉴定”为核心业务,在当时以海淘、代购为主要渠道的球鞋收藏市场获得大量消费者关注和青睐。2017年官方商城“毒”上线后,以“先鉴别、再发货”为优势,通过“卖家供货给平台-平台鉴定商品真假-货品卖给消费者”的模式成功出圈儿,并获得多轮融资。2020年1月1日,毒APP正式改名为得物APP。改名后的得物平台,除售卖球鞋外,还增加了服装、配饰、手表、美妆、手办等潮流消费品类,成为针对年轻消费群体的潮流电商平台。
但值得注意的是,正是当时令得物“大火”的鉴定业务,如今却成为屡屡被曝出问题的投诉重灾区。由于得物APP普遍存在“对自身平台”和“对消费者”的鉴定标准不一致,更被一些网友戏称为鉴定界的“双标王者”。记者登录得物官方网站看到,其宣传称“每件商品都经过独立查验和多重鉴别,确保你购买到无瑕疵正品”;此外,得物更在官网显眼位置打出“线上鉴别量已超过6千万”的内容。
3月10日,记者登录相关投诉平台看到,截至目前,得物APP的投诉量超过18万条。除了产品鉴定存在问题外,关于得物平台所售的产品质量低劣、涉嫌售假及平台不合理扣除卖家保证金等问题也较为集中。有不少消费者表示,原本购买于得物平台、又在该平台进行销售的产品,由于被鉴定为“假货”,导致作为卖家预付的保证金被得物平台扣除作为惩罚。
曾因违规被多次“点名”
据记者了解,近年来,得物平台曾多次被权威媒体曝光存在问题。2022年初,央视报道了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对 9 家电商直播平台销售的婴幼儿服装、成人服装、服装配饰、鞋、箱包和床上用品等 6 类商品进行抽检,其中“得物”电商平台抽查不合格率最高。而此前,得物前身“毒”APP也曾因涉及假冒伪劣等问题被中消协以及电子商务协会“点名”。早在2019年,央行上海分行曾发文《警惕“炒鞋”热潮防范金融风险》,指出炒鞋平台实为击鼓传花式资本游戏,被“点名”的首位就是“毒”APP。此外,其还因存在违规使用个人信息问题被工信部多次“点名”。
值得注意的是,在数字藏品大热的2022年,得物上线的数字藏品头像,在二级市场价格高达万元,相比89元的原价已溢价百倍。相关媒体报道称,尽管得物平台方并不支持二级交易,但用户会通过买卖账号进行数字藏品的交易。
就消费者反映的相关问题,记者近日与得物方面进行了联系,希望其能予以回应。但截至记者发稿前,得物方面并未对相关问题进行回应。(本报记者 陆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