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市志|11号线—11号线,上海苏州地铁直通意味着什么

澎湃特约评论员 李蜀
2023-03-04 11:46
来源:澎湃新闻

2023年3月1日,苏州轨道交通11号线通过验收进行载重不载人试运行,届时将与延伸到昆山的上海地铁11号线在花桥站联通,实现换乘。IC 图

3月1日,苏州轨交11号线(原名S1号线)开启不载客试运行,预计年中正式投入运营,并与上海地铁11号线在花桥站无缝换乘。这意味,两座城市市中心之间将实现地铁直通。

之所以要特别加一个“市中心”的限定,是因为从行政边界的角度,上海与苏州之间“通地铁”实际已有十年历史了。2013年10月16日,上海11号线昆山(由苏州代管)花桥段开通运营,上海地铁正式挺进江苏,成为中国首条跨省地铁线路。

十年后,苏州轨交11号线与上海地铁11号线将实现无缝换乘,则在上述基础上更进一步,将两座城市的市中心以地铁方式连接了起来,沪苏就此可以说真正跨入了地铁“同城化”时代。

“跨省(市)”地铁,为何沪苏走在前列

城市群、都市圈时代,轨道交通的跨区域运行,越来越变得不再稀奇。除了沪苏,珠三角的广州与佛山,中部地区的武汉与鄂州,西部地区的西安与咸阳,以及与沪苏同处长三角的杭州与绍兴,都实现了跨市地铁连接。

但真正是城市市中心到市中心的直通,并不多见,苏州轨交11号线与上海地铁11号线的对接,算得上是一个突破。同时,考虑到目前多数跨市地铁都是在同一省内运行,而沪苏跨越了省级行政区划,这种突破性就更大了。

沪苏之所以能够走在前列,经济发展水平上的硬实力,应该是最基础性的原因。要知道,沪苏是中国目前最发达的城市群长三角中,经济体量前两位的城市。也就是说,单纯从经济总量看,沪苏在轨道交通上的亲密性走向“零距离”,实际是长三角经济体量最大的两座城市的“联手”。

2022年,上海GDP稳居全国第一,苏州GDP排名全国第六,合计接近7万亿。这一体量放在全国任一区域都堪称是难以被超越的强强联合。这样的经济实力背后,对应的是毗邻的两地对于人流、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等资源互通的强大需求。

沪苏之间的联系有多紧密呢?以对轨道交通依赖最明显的人流为例,前不久发布的,由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与智慧足迹数据科技联合编制的《2022长三角城市跨城通勤年度报告》显示,在上海周边地级市中,苏州与上海跨城通勤联系最为紧密;苏州是流入上海跨城通勤者的主要居住地,占通勤者总规模的九成左右。

有数据显示,2013年到2019年,上海地铁11号线在昆山的三个地铁站,日均进出站人次由2.65万增长至6.2万,涨幅达134%,单日最高人次达到8.27万人次。也就是说,到2019年,光是上海地铁11号线在昆山的三个地铁站的客流量就超过2000万人次。可以想象,沪苏之间实现市中心的地铁直通后,两地间的通勤规模,将进一步扩大。

因为地铁直通将令两地间的长途通勤变得更方便、高效,可以满足更多人“跨省(市)”上班的需求。据此,也能为两地打拼的年轻人在就业、生活等方面提供更多的选择,这实际也是在共同提升两座城市对于人口的吸引力和包容度。

并且,还可进一步刺激两地市民的文旅消费。“苏州市民乘坐地铁直达上海迪士尼,上海市民乘坐地铁去阳澄湖吃大闸蟹”,有望成为日常性的现实图景。

沪苏加速破壁,CP感不断增强

当然,上海与苏州之间地理相近,人文相亲,在地铁同城化之前,两座城市在诸多方面就有非常密切的联系,且有深厚的经济、文化、历史基础,可以说是长三角CP感最强的城市组合。这次开进市中心的地铁无缝连接,则为沪苏添加了新桥梁、新纽带。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交通方面互联互通的推进,近年来,在沪苏同城化被提出的大背景下,两地间的其他壁垒也在加速破除。

如产业方面,苏州正围绕推进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北向拓展带、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和环太湖科创圈建设,加快布局新的创新集群。此外,苏州对接上海金融、贸易、航运等领域,在先进制造、现代物流等产业配套上,积极争取与上海协同发展、错位发展。

很多人应该都知道,苏州作为最靠近上海的大城市,能够一跃成为全国“最牛地级市”,与旁边“老大哥”上海的辐射和影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与此同时,随着苏州的不断发展壮大,两座城市在产业等方面也出现了趋同性。这样的现实之下,谋求协同、互补,以实现更好的共赢发展,对两座城市而言都越来越重要。这也是沪苏同城化的一个重要内涵。

政务服务方面,苏州与上海松江区、闵行区等26地达成“跨省通办”合作,创新设立“长三角·G60科创走廊·跨省通办”综合窗口,可为企业和民众提供证照代发等120项通办服务。

公共服务方面,上海苏州深化医疗保障合作,率先实现跨省就医不见面备案,老百姓异地门诊费用刷医保卡直接结算;跨省定点零售药店联网结算也开始试运行。

进入真正的地铁同城化时代,沪苏两地市民的心理距离也将被进一步拉近。而这种彼此认同感的强化,对于推进更高水平的同城化发展至关重要。

沪苏同城化,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做好示范

当然,沪苏之间的同城化发展,远远不只是关涉两座城市的事。

根据2019年底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实施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长三角地区被赋予的定位之一,就是要打造成为全国区域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其中就包括率先实现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此次沪苏两条地铁线路实现无缝换乘,可以说也是这方面具有标志性意义的突破。

鉴于沪苏的经济地位和影响力,这一突破也对长三角乃至整个国内其他跨区域交通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有较强的示范意义。

置于时下火热的都市圈概念下,沪苏的轨道线路直通,对于建设“轨道上的都市圈”,同样是一种积极的探索。

根据去年由上海、江苏、浙江联合发布的《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上海大都市圈横跨三个省份,包括上海、苏州、无锡、常州、南通、宁波、湖州、嘉兴、舟山在内的“1+8”市域行政区域。也就是说,苏州和上海本身就都归属于上海大都市圈。

从这个角度来看,这次沪苏轨道交通的对接,虽然是跨省(市),但在另一维度,也可理解为是上海大都市圈内部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事实上,上述协同规划明确指出,上海大都市圈面临的挑战之一,就是城际交通网络不够成熟。现在,两条轨道线路即将实现无缝对接,算得上是对上海大都市圈短板的针对性补强,也是对都市圈内打破行政区划限制的更好满足。

近几年来,轨道交通修建的门槛明显提高,一些城市甚至失去了修建轨道交通的资格,但是一些成熟的城市群、都市圈,将受到明显倾斜。国家发改委此前就明确提出,建设轨道上的城市群和都市圈。并着重点名,要加快规划建设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重点城市群城际铁路。

上述背景下,上海、苏州作为长三角经济体量和同城化发展水平均属头部的城市,在打造轨道上的城市群、都市圈方面,自然也就要走在前列。它们的同城化发展,也必将为整个长三角的一体化,提供强大的动能和示范。并且,这类基础设施的破壁行动应该只是开始。有说法称,在未来沪苏将越来越像“一座城”,整个长三角则将越来越像“一个省”。对标这个目标,沪苏之间关系的亲密程度,显然还有巨大的想象空间。

从2013年上海地铁首次开进苏州(昆山),到今年沪苏即将实现市中心之间的地铁直通,一共用了十年。这十年,也是长三角一体化快速推进的十年。下一个十年,长三角的一体化发展又将到达怎样的水平,沪苏同城化的进度,或是最直观的参考指标之一。

海报设计 周寰

    责任编辑:王磊
    图片编辑:沈轲
    校对:张亮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