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讨厌的勇气》② | 爱自己,是奔向幸福的第一步

2023-03-02 18:25
北京

10天共读一部经典好书,满足你的知识渴求。

「经典共读精华领读」栏目开启4年了,未来我们会在持续提炼人物传记精华内容的同时,新增心理、影视原著、社科、现代文学等多领域共读书目,为你带来更加新颖、沉浸式的阅读体验,激发你对人生的深度思考。

这一次,我们读的是经典畅销书《被讨厌的勇气》,本书用“青年与哲人的对话”这一故事形式总结了与弗洛伊德、荣格并称为“心理学三大巨头”的阿德勒心理学的精华。阿德勒心理学对于“人如何能够获得幸福”这个哲学问题给出了极其简单而又具体的答案。让我们一起阅读这本书,拥有被讨厌的勇气和真正幸福的可能。

我们会从连续留言互动10期的朋友中抽取3-5位赠送精美图书,欢迎大家每天坚持阅读。

阅读,既是一种陪伴,也是为了更好的成长。

领读 | 江徐

十点人物志原创

昨天我们了解到的是:一位烦恼不已的青年去拜访哲人,他俩就人生问题与阿德勒心理学展开辩论。阿德勒心理学是与希腊哲学一样的思想,是一门哲学。

在思考问题时,阿德勒心理学考虑的不是原因,而是目的,因此否定心理创伤这一说法,认为人做出任何举动都带有目的。这种目的论,能让人在烦恼的纠缠中看到出路。

通过初步交流,青年认为哲人的论调充满对人性的不信任,甚至觉得他是虚无主义者。在此情况下,他俩将展开怎样的辩论呢?

让我们开始今天的共读吧。

不会爱自己的人,无法体会到幸福

哲人:为何觉得我是虚无主义者?

青年:因为您否定人类的感情,否定感情意味着否定人性。您认为感情只是一种工具和手段,可人正因为有了喜怒哀乐才成为人。

哲人:我否定的不是感情,而是你所说的“人是无法抵抗感情的存在”这一观点。我们并不是在感情支配下采取各种行动。

从这个层面讲,主张“人不受感情和过去支配”的阿德勒心理学恰恰是一种与虚无主义截然相反的哲学。

青年:不受感情和过去支配?

哲人:假设一个人遭遇父母离婚的变故,这是不容否定的事实,像18度的井水。而对这件事的冷暖感知是现在的主观感觉。

无论发生了什么样的事情,现在的状态取决于你赋予既有事件的意义。

青年:问题不在于发生了什么,而在于自己如何诠释?

哲人:正是!如果一个人成了原因论的信徒,认为过去决定一切,而过去又无法改变,他就会被过去所束缚,陷入对世界绝望、对人生厌弃的虚无主义之中。

以精神创伤说为代表的弗洛伊德式的原因论,就是变相的决定论,否定人类的自由意志,是虚无主义的入口。

我们应该考虑人的的潜能。如果人可以改变,基于原因论的价值观就不可能产生。

青年:总之,您主张“人是可以改变的”为前提,对吧?

哲人:当然。

聊到这里,哲人所倡导的目的论,在青年看来是一种彻底颠覆正统心理学中的因果论的思想,一时无法接受。

他为了攻破哲人的论调,便举了自己另一位朋友的例子。

这位朋友Y性格开朗,非常健谈,风趣幽默,是一位社牛,为此深受众人喜爱。对比之下,青年自己不善与人交往,在与他人攀谈时总觉得不自在。按照阿德勒心理学的目的论,自己是可以改变的。青年渴望自己能变成Y那样的人。

对此,哲人首先是肯定青年可以改变,同时也表示,目前看来这一改变比较困难,因为青年还没能理解阿德勒心理学。

他还告诉青年,问题的答案不应该从别人那里获得,应该自己亲自找出。别人给予的答案只是对症疗法,没有价值。所以,对谈过程中不要急于获得现成的答案。

随后,他俩重新回到之前的辩论。

哲人:你很想成为Y那样开朗的人,又为何觉得这是不可能的的呢?

青年:因为秉性吧。

一个人可以读很多书,知识量随之变大,掌握新的价值观就会感觉自己有所改变。事实上,无论积累多少知识,作为根基的秉性或者说性格绝不会改变。如果根基发生倾斜,那么任何知识都不起作用。

阿德勒心理学也一样,无论积累多少这方面的知识,我的思想也不会改变。

哲人:那我问你,你为何想要成为Y那样的人?目的是什么呢?

青年:因为我欣赏Y,因为我认为变成他那样就会很幸福。

哲人:也就是说,现在的你体会不到幸福,对吗?

青年:是的。

哲人:体会不到幸福,是因为你不会爱自己。而且为了变成别人,希望舍弃现在的自我。

青年:的确!我很讨厌自己,讨厌现在这样的自己!

哲人:能够坦然说喜欢自己的人几乎没有。

青年:那您喜欢自己吗?

哲人:至少我不想变成别人,也能悦纳目前的自己。

你即使再想变成Y,也不能成为Y,你做你自己就可以了。如果体会不到幸福,必须做出改变,向前迈进。

聊到这里,哲人再次引用阿德勒的一句话来启发青年:“重要的不是被给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利用被给予的东西。”

不幸,只不过是缺乏获得幸福的勇气

哲人看出来,青年之所以想要变成别人,是因为他一味关注自己被给予了什么。如果能将注意力放到如何利用被给予的东西上,人生会是另一番境况。

而青年表示,这种改变是不可能的事。

青年:这个世界本来就不公平,人种、国籍或者民族差异是无法解决的问题,有人生在富裕善良的家庭,有人遇到贫穷恶毒的父母。关注自己被给予了什么,是理所当然的事。

哲人:一味执着于被给予了什么,现实就会改变吗?我们需要的不是更换,而是更新。

青年:更换也好,更新也罢,这个世界存在天生的不幸。难道不是吗?

哲人:我不赞同。比如你现在感觉不到幸福,为此想变成别人。事实上,现在的你之所以不幸,正是你自己亲手选择了不幸,而不是生来就不幸。

青年:我亲手选择了不幸?

哲人:古希腊时代有一种说法,“无人想作恶”,无论什么样的犯罪者,都没有纯粹想要作恶而去干坏事,他们都有其内在的相应理由。

这一内在原因,使得行动对犯罪者来说就是善的行动,当然,这个善是指利己意义上的善。

我们再来说你。你在人生某个阶段选择了不幸,这既不是因为你生在不幸的环境中,也并非陷入不幸的境地,而是你认为不幸对自身而言是一种善。只是我不了解你的相应理由是什么。

这番言论激怒了青年,觉得这实在是一派谬论,并下决心驳倒哲人。

为了让青年在之后的辩论中容易理解,哲人简单说明阿德勒心理学如何解决人的问题——

阿德勒心理学用“生活方式”一词说明性格或秉性。一个人如何看待世界和自己,把赋予意义的方式汇集起来的概念,称为生活方式。从广义上来说,这个词还包含一个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阿德勒心理学认为,生活方式是自己主动选择的结果。

青年:也就是说,我不仅选择了不幸,还选择了奇怪的性格?

哲人:是这样的。

青年:这不是无稽之谈吗?当我意识到的时候已经是这种性格了!

哲人:最初的选择也许是无意识的行为。阿德勒心理学认为,一个人在10岁左右会无意识地做出选择。既然是自主选择的结果,那就可以重新选择。

问题不在于过去而在于现在,你之所以无法改变,是因为自己下了不改变的决心。之所以下定决心不改变,大概是因为觉得一直这样不做改变比较轻松吧,可以根据经验应对事情,做出改变,就会无所适从。

总之,想要改变生活方式需要很大的勇气。阿德勒心理学就是勇气心理学。

青年第一次拜访哲人,说出了自己的烦恼,两人就人生问题进行了一次辩论。辩论的最后,哲人明确告诉青年:

你之所以不幸,并不是因为过去或者环境,更不是因为能力不足,你只不过是缺乏勇气,缺乏获得幸福的勇气。

结 语

今天,我们了解到的是:青年表示自己很想变成开朗的人,但性格注定,因此无法改变。哲人告诉他,每个人都可以做出改变,因为阿德勒心理学的目的论认为人不受过去和感情支配,并且具有无限潜能。之所以无法改变,是因为自己下定不改变的决心。改变自己需要勇气。一个人感到不幸,不是因为外界原因,只是因为缺乏获取幸福的勇气。

一个人的性格到底能不能改变?

这样的疑惑大概很多人都有过,也曾在某一阶段像故事里的青年一样,希望自己变成别人,或者与别人交还人生,以为这样就能幸福。如果这样想,就永远不会获得幸福,因为这种幻想没有出路。

阿德勒心理学告诉我们,无论发生了什么样的事情,现在的状态取决于你赋予既有事件的意义。也就是说,重要的不是事情本身,也不是外界环境,而是我们自己的心灵。就像丰子恺先生的一席话:“你若爱,生活哪里都可爱。你若恨,生活哪里都可恨。不是这个世界选择了你,而是你选择了这个世界。”

烦恼有何而来?自卑的本质是什么?让我们期待明天的共读吧。

原标题:《《被讨厌的勇气》② | 爱自己,是奔向幸福的第一步》

阅读原文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