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贻琦:一个时代的斯文

2023-03-02 15:01
上海

题图:1947年清华大学办公室

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起步很晚,最早是戊戌变法时期创立的一批大学堂(北洋大学堂、京师大学堂等),到现在不过一百多年。清华起初是留美预备班,成立时间更晚。1928年清华正式升格为大学,到1937年抗战前,只有不到十年时间,清华大学已经成为国内第一流的大学。短短的几十年能够赶上世界水平是很不容易的。应该说,梅贻琦先生是最大的功臣。

梅贻琦的教育理念与思想不仅针对当时的中国教育旧弊提出了有效的解决方案,而且在教育已经“跃进”的今天来看,也是熠熠生辉。

《一个时代的斯文:清华校长梅贻琦》是著名清华校史权威黄延复、钟秀斌的代表作,也是国内最详实的梅贻琦传记之一。本书系统介绍了清华校长梅贻琦的教育理念,同时从梅贻琦个人品质诸如德风、学问、志节、文采诸方面,来展现梅贻琦这位知识分子楷模的风华。梅贻琦的个人品格和道德风范,在过去和现在的“并世诸君子”中,堪称典范。梅贻琦的一生也是立德、立功、立言的一生。他是 “三不朽 ”式的现代圣人,属于清华,也属于中华民族。他是中国教育的一盏灯。

永远的清华校长——梅贻琦

说到梅贻琦,就让人想到清华大学。梅贻琦于清华大学乃至西南联大都是一个时代性的标志人物。梅贻琦是清华大学前身游美学务处的首期“直接留美生”中的一员,通常被称为清华史前生。梅贻琦与清华大学的不解之缘即源于此。

梅贻琦对教育的专注无人能及,他的一生只做了一件事:

奠定清华的校格,提升清华的声望。

从游美学务处首批留学生,到清华大学校长,从筹建我国第一座清华原子科学研究所到建立新竹清华大学,梅贻琦的一生是为清华的一生。他开创了清华的黄金时代,主导了西南联大的奇迹。

1931—1937年,梅贻琦实际掌校西南联大8年。所取得的成就为世瞩目:联大师生中,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共计172人,其中联大学生90人,教授82人。汪曾祺称西南联大是“空前绝后”的大学,杨振宁称其为绝对的一流大学。

“大学者,非有大厦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梅贻琦的大师观成就了中国近代史上人才辈出、大师辈出、学术繁荣的时代。

梅贻琦一生未被称为大师,但却聚中国的大师于清华大学。他们是:陈寅恪、冯友兰、陈岱孙、闻一多、钱穆、朱自清、罗常培、沈从文、金岳霖、王力、费孝通、吴晗、朱光潜、钱钟书、李广田;陈省身、王竹溪、饶毓泰、华罗庚、吴大猷、黄子卿、叶企孙、吴有训、赵九章、顾毓琇、周培源、孙云铸、刘仙洲、施嘉炀、李辑祥、梁思成、蔡方荫、庄前鼎、林徽因、袁复礼……

1938年4月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委员合影

西南联大纪念碑碑文拓片

梅贻琦一生为教育,为中国培养出多位大师。当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160人;获“两弹一星”称号的科学家8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5人;以及一大批享誉中外的人文社会科学家。清华国学研究院四个导师,三年多时间培养了几十个学生,撑起中国国学的半壁江山。当代国学家有一大部分都是从清华国学院走出去的。

无论在大陆还是在台湾,梅贻琦的校长地位一直十分稳固,受到全校上下一致的信赖和尊崇。即便在学潮澎湃、学生与校当局矛盾激化的时候,学生也要声明一句:“拥护梅校长,反对×××……”在清华大学学潮不断的时期,清华师生曾经赶走了三任校长,才选出了梅贻琦。而梅贻琦不负众望,带着清华这巨轮创造了清华(包括后来的西南联大)的辉煌,被校友们敬称为清华“终身校长”。

矗立在梅园入口处的石碑,“梅园”二字由于右任手书

他是这样的校长

*兼容并包精神的践行者与开拓者

“昔日之所谓新旧,今日之所谓左右,其在学校应予以自由探讨之机会。”

梅贻琦掌校期间,不同政治见解、不同组织面貌、不同学术思想的专家学者(三民主义者、共产主义者、国家主义者、激进民主主义者,“战国策”派、“野玫瑰”派……),其学术地位始终得到尊重,人身安全始终能受到保护,之所以如此,正如朱自清所说,关键是有一位梅贻琦这样的“同情民主制度”的校长。

*学术自由精神的维护者

“对于校局则以为应追蔡孑民先生兼容并包之态度,以克尽学术自由之使命。”

学术自由(或曰自由探讨之风气)是梅贻琦教育思想的三大支柱之一。他认为,学术自由与独立思考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或者说,前者是建立在后者的基础上的。他劝诫师生“要拿出恳切的精神,切实去研究。思想要独立,态度要谦虚,不要盲从,不要躁进”,提出学术自由对培养高质人才和推动学术发展的根本作用。

*通识教育理念的倡导者

“有人认为学文学者,就不必注意理科;习工科者就不必注意文科,所见似乎窄小一点。学问范围务广,不宜过狭,这样才可以使吾们对于所谓人生观,得到一种平衡不偏的观念。”

梅贻琦重通才教育,认为 “通识为本,专识为末”、“通重于专”,认为大学不应培养只有专门技术的“高等匠人”,而应是“周见洽闻”的“完人”。应该给学生一些普通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方面最广泛的、综合的基本知识,以培养一批具有政治头脑、处世才干和多方面知识与文化教养的高级知识分子。

1933年梅氏五兄弟在北平聚会留影

*民主法治精神的捍卫者

“大概或者也许是,不过我们不敢说,可是学校总以为,恐怕仿佛不见得。”

这是清华校友对梅贻琦的描述。梅贻琦治校,别人称之为“无为而治”,他本人则常以“吾从众”三字自喻。其实,这都是一些表面现象,其实质,乃是梅贻琦一生奉行不渝的民主法治精神。清华大学师生打破大学传统的家长式管理体制,实现教授治校、民主管理,并在梅贻琦任内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次真正将教育权还给了教育者。也因此造就了清华及西南联大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良好学术氛围,为学术自由提供了制度基础。

1961年12月2日,梅贻琦在台大医院示意启动新竹清华核反应堆

1930年梅贻琦在美国清华学校留美监督处门前与友人及清华留美生合影

*学而优则仕传统的背道者

“本乎中华文化之渊源,适乎西洋文化之巅峰”。

梅贻琦集中国文化传统中“士”的君子精神与西方文化中的法治民主精神于一身,将其一生献给了中国的教育事业,从不将“当官”放在心上、眼内。他手握清华基金,却一生清贫如洗,他的个人品格和道德风范,在过去和现在的“并世诸君子”中,堪称典范。

梅贻琦遗物仅存的日记本及账本

蒋梦麟言:“中国崛起于近代文明国家之林,(梅贻琦)厥功至伟,莫之与京。”梅贻琦作为校长的一生可以说是“功成名就”的。他的一生与清华紧密相连,清华成就了梅贻琦的教育理想,同样的,也可以说梅贻琦奠定了清华大学的精神。梅先生的“大师论”、“通才教育”、“学术自由”、“教授治校”等教育思想,“忠诚无私”、“寡言沉稳”、“刚毅仁爱”的人格精神为中国的教育走出迷途照亮了方向。

梅贻琦先生属于清华,属于教育,属于整个民族和时代!他虽然被人们尊称为“寡言君子”,但他一生鞠躬尽瘁于杏坛,为后人创造了巨大的精神财富。

THE END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