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译著联合书单|思悼世子之死与朝鲜王室

译著联合书单
2023-02-27 11:28

《摇滚:一部历史》

[美]埃德·沃德著,邱琳茜、经雷译,索·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天才定义风格,巨星照亮时代,猫王、披头士名字一出,全世界陷入疯狂。但让一个音乐流派发展成全球产业和大众文化,还少不了无数机缘巧合、古怪发明和精明决策的叠加:例如,吉他手接错线产生梦幻的声音,热衷农机改造的小伙子革新了舞台技术,数学公式成为唱片销售的制胜法宝……1948年出生的埃德·沃德和这个全新的音乐流派一起成长,见证着台前幕后的故事。作为《滚石》前主编、NPR《新鲜空气》节目常驻嘉宾的沃德,50年笔耕不辍,尽管毒舌常常引火烧身,却丝毫无损他“摇滚历史学家”的桂冠。他以考古挖掘般的精神,从1920年“摇滚史前史”起笔,生动再现了摇滚乐诞生的土壤和气候。

《正在消失的物种》

[英]比阿特丽斯·福歇尔著,陈阳译,方寸|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雌雄同体的鳞角腹足蜗牛,性别取决于沙子温度的玳瑁,仅存201只不会飞的鸮鹦鹉,生活在洞穴中没有眼睛的洞螈,遇到危险时只会捂住眼睛的暗色地鼠蛙,在地球上兴旺繁衍了3亿年的叙利亚豆娘……这些神秘而美丽的物种正逐渐从地球上消失。本书精选了全球69种濒临消失的神秘动物和植物,对它们的生存状态、物种特征进行了详细介绍,并配以细致的插画。

《杯中的咖啡:一种浸透人类社会的嗜好品》

[德]马丁·克里格著,汤博达译,思想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喝咖啡”早已不是口腹之欲的享受,而已成了一种社会习俗。人们惯于相聚享受这种美味,并在轻松的氛围下心照不宣地尝试深入交流,拉近彼此间的距离。那么,咖啡究竟来自何方?其传播蔓延的历史时空对今天又具有何种意义?在这段逾500年的岁月里,您将穿越数个大洲,在杯中倒映的世界里领略咖啡深厚悠久的传统与文化。

《溪山清远:中国古代早期绘画史(先秦至宋)》

[美]高居翰著,张坚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此书是在艺术史家高居翰教授的系列讲座“A Pure and Remote View: Visualizing Early Chinese Landscape Painting”基础上,翻译、整理而来。录制此系列讲座是高居翰去世前的重要工作,凝聚其毕生所学、所悟,完成了他向世人讲述中国古代艺术通史的夙愿。作者通过细读画作和作品比较,展开对中国古代早期绘画史的系统叙述,分析其如何从“装饰”转向“具象再现”,并在两宋时达到巅峰,成为可比肩欧洲文艺复兴的伟大艺术传统。

《权力与人:思悼世子之死与朝鲜王室》

[韩]郑炳说著,丁晨楠、叶梦怡译,上海书店出版社

1762年7月,朝鲜王朝英祖李昑废黜王世子李愃并将其关入柜中致死,史称“壬午祸变”。这一朝鲜王朝史上最大的悲剧历来众说纷纭,本书就是韩国知名古典文学学者郑炳说针对这一谜团的历史作品。全书沿着李愃的人生轨迹,深入当时的朝鲜宫廷,探讨了国王英祖、思悼世子、世子嫔惠庆宫、世孙正祖、大臣、王妃、大妃、后宫、内官、内人等面临的现实,以及他们的梦想与欲望。借助相关史料,作者对思悼之死进行了全面、细致、立体的考察,不仅突破既有学说理论,阐明了这一事件的真相,也从文献的蛛丝马迹中读出了隐藏在权力背面的最高统治者英祖、思悼世子、正祖等的人性苦恼与内心矛盾。

《墙:血与砖的文明史》

[美]大卫·弗莱著,林盛译,新经典|广州出版社

墙一旦建成,就一定会倒塌;一旦倒塌,就会再次崛起。墙如是,文明亦如是。自人类兴建第一座城市起,历史上的灿烂文明无不位于墙后。各式各样的长墙与城垣遍布世界各地,形成了最引人注目的景观。从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与欧亚草原上绵延数千里的古墙遗迹,到古希腊与罗马针对墙的迥异态度,再到火器时代墙的全线溃败,最后抵达柏林墙倒塌现场,墙始终塑造着我们的历史与文明。而在21世纪的今日,墙的概念本身,已经比任何砖石结构都更彻底地将人们隔开。

《大脑简识》

[意]马克·马格里尼著,孙阳雨译,低音|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大脑是生物进化中最杰出、最神秘的产物,作者借鉴电器说明书的结构与形式,将我们人的大脑的组成结构、工作机制、能量需求、故障问题、未来扩展等析解明白。我们的大脑虽然并不完全是一台机器,但每个人都应该更好地了解它的生物成分和工作机制。大脑也不是静态的:它是可塑的,不断变化的,它可以学习任何东西,纠正不想要的习惯。尽管人类还远远没有完全理解它,但近年来神经科学取得的巨大进步,已经揭示了许多不可思议的奇迹,也为我们个人提升精进提供了许多新的思路与参考。

《阿多尔诺基础文选续编》

[德]特奥多·阿多尔诺著,夏凡译,启真馆|浙江大学出版社

本书从卷帙浩繁的《阿多尔诺全集》中精选了22篇文章。收录了阿多尔诺讨论大众文化、研究音乐等方面的重要著作。有许多篇章是第一次翻译成中文,其中既有《晚期资本主义,还是工业社会?》等名篇,也有《没落之后的斯宾格勒》等较为少见的文章,更包含了《地上的星星:次级迷信研究》这样独树一帜的作品。

《战争:人性、社会与被塑造的历史》

[加]玛格丽特·麦克米伦著,巴扬译,岳麓书社

牛津大学国际历史系的名誉教授玛格丽特·麦克米伦通过对九个章节的详细解读,从古希腊和罗马到百年战争,到美国内战,再到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通过对历史上的经典战役到当下战争中所获教训的反思,从历史、政治理论、文学、人类学、生物学和其他多个学科的角度,探讨了一个深刻的问题:人类为什么如此痴迷于大规模的自相残杀,而我们又将付出什么代价。同时,通过分析战争的起因、方法与手段等,作者审视了战争以何种方式影响了人类社会,而我们在政治构架、科技以及意识形态上的变迁又是如何影响战争进行的。

《美国小城镇的死与生》

[美]尼克·雷丁著,徐晓丽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本书以美国中部艾奥瓦州小镇奥尔温为主要对象,考察了美国数以千计小城镇在近30年里的发展状况以及当地人为改变现状所做的努力。在全球化浪潮席卷下,这些小城镇被土地整治和农业产业化发展所遗忘,当地经济一蹶不振,人口外迁,在农业转型中受困于低收入、失业。此时,毒品趁虚而入,不仅抚慰了贫困无助者的心灵,更在当地形成了毒品经济,一些人开始以此维生。毒品的大行其道,反过来又让疲弱的小镇更加千疮百孔。染上毒瘾的奥尔温,只是美国各地成千上万个小镇的缩影,它反映了全球化力量之下美国当代小城镇恶性循环的社会现状。而几乎与此同时,欧洲也出现了毒镇现象。对此做道德评判,呼吁个体守法自律,几乎是徒劳的,因为这种现象的实质是经济,更关乎政治。

《卡夫卡传:关键岁月》

[德]莱纳·施塔赫著,黄雪媛、程卫平译,上海贝贝特|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德国的卡夫卡研究学者莱纳·施塔赫往返美国、欧洲两地,花费十多年时间,处理四千多页报刊、信件和文学章节(很多之前都未曾出版过),再现了卡夫卡从一九一〇年至一九一五年生活、写作和工作的全景,这也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个阶段。他在那些关键岁月里写下一系列重要作品——《判决》《变形记》《失踪者》《诉讼》等。

《启蒙运动的生意:〈百科全书〉出版史(1775—1800) 》

[美]罗伯特·达恩顿著,叶彤、顾杭译,商务印书馆

本书为欧洲文化史家罗伯特·达恩顿的代表作之一。它以纳沙泰尔印刷公司的数万份档案材料为基础,详细研究论述了18世纪后半期历版《百科全书》的出版发行过程与当时社会状况的密切关联,细致勾勒出《百科全书》的“生平”,囊括了造书、传播、盗版等方方面面,展示出启蒙运动的撰稿人、出版商、印刷商、印刷工人以及读者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揭示出作为一场伟大思想解放运动的启蒙运动,何以成为了一门生意。

《消失的人》

[加拿大]唐·吉尔莫著,白瑞霞译,湖南人民出版社

2016年春,作家唐·吉尔莫前往加拿大白马城试图复盘弟弟大卫在这座城市的最后时光。大卫是一位富有才华的音乐人。然而,2015年12月,有人在育空河边发现了他的卡车和牛仔帽。对于大卫的“失踪”,他的家人、同事和朋友有着各自的理解与推测。有些人觉得他是远走他乡,有些人认定他被人谋害,而更多的人相信48岁的他在放弃以往喧嚣的夜生活开始白天固定上班的时候,选择了投河而亡。当作者准备划桨而下沿育空河寻找线索时,大卫的尸体被找到了。于是,驾独木舟顺河而下成为了吉尔莫追寻与悼念弟弟的一趟旅程......

《瘟疫之王:黑死病及其后世界》

[英]罗伯特·S.戈特弗里德著,鹿妍译,后浪|光明日报出版社

这部侦探式的历史著作追溯了黑死病这场臭名昭著的瘟疫是如何爆发的,及其产生的深远后果。历史学家利用修道院手稿等多种来源,佐证老鼠、跳蚤传播的杆菌带来了怎样的生态恐怖,它又如何动摇了中世纪社会和文明的基础。

《弥尔顿传》

[英]戈登·坎贝尔、[英]托马斯·N.科恩斯著,翟康、陈睿文译,浙江大学出版社

本书是为纪念英国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学者、思想家约翰·弥尔顿诞辰400周年所作的传记,由两位著名的弥尔顿学者——戈登·坎贝尔、托马斯·阔恩斯撰写,以详实的史料深入考察了弥尔顿的著作、思想和生活,尤其是弥尔顿在面临失明、丧亲和政治衰落等人生逆境时所取得的惊人成就,展现了这位文艺复兴时期巨人波澜壮阔的一生。

《纽约人:我们时代的城市与人》

[加]克莱格·泰勒著,张艳、许敏译,浦睿文化|湖南文艺出版社

继《伦敦人》出版后,作家克莱格·泰勒移居到纽约,历时六年,走遍纽约的大街小巷,对各色人物进行了数百次访谈。这些人包括医生、心理咨询师、警察、保姆、服刑人员、小偷、房地产中介……他们有人是与新冠搏斗的幸存者,有人经历了“9·11”事件,却永远无法摆脱它的影响;有人深爱着这座城市,有人抱怨它的混乱和不平等。富人和穷人,年轻人和老人,移民和当地人,城市边缘人……所有普通人的声音汇集出这座瞬息万变的城市当下最丰富的细节。

《猫咪秘史:从史前时期到太空时代》

[美]小猫芭芭著,李磊译,文汇出版社

铲屎官,你以为我们只会卖萌?古埃及曾不过是我们爪中的玩具,恺撒大帝也得仰仗我们几分。我们曾在军舰上捕鼠;上过太空,去过南极、争过奥斯卡......我们不是英雄,不过想打打盹、转转头、翻翻肚皮、再和你们斗斗气。

《人类学家如何写作:民族志阅读指南》

[英]帕洛玛·盖伊·布拉斯科、胡安·瓦德著,刘月译,薄荷实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为什么两位研究兴趣不同的人类学家要写这样一本阅读指南?因为通常没人教读者如何阅读民族志,而是指望他们自己弄明白。传统的民族志导读要么介绍主题概念,要么归纳理论观点,但本书从巨量的民族志文本中选取精彩节选,并进行评论和论证,希望传递一种开放式对话的感觉,在提供分析文本技巧的同时,还能引导人们一探人类学知识的特质和人类学想象力。

《大清宪法案》

[日]北鬼三郎著,彭剑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书系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宪法的学术作品。作者在清末起草了一部《大清宪法》,共10章,76条。按照宪法草案的结构顺序,北鬼三郎给每一条都注明所参考的对象,并加上或长或短的法理说明,连缀成篇。《大清宪法案》出版后,在中国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不仅成为清季制宪官员的囊中书,而且还成为民初修宪者设计国家体制时的理论依据,对中国的君主立宪和共和立宪都产生过影响。今首次翻译成中文出版,可作为清末民初政治史、法律史等方面研究的参考。

《关于权力的对话》

[德]卡尔·施米特著,姜林静译,东方出版中心有限公司

在德国法学家卡尔·施米特漫长的学术生涯中,权力问题一直是他的核心关切。经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施米特,整合了自魏玛时期以来的反思,在《政治的概念》出版二十多年后,推出了这一部言简意赅却引发热议的权力对话录。在这部作品中,施米特虚构了一位青年与长者的对话,直面客观的权力运作,发展出一种崭新的权力辩证法。

《无国之谍:以色列建国之际的秘密特工》

[以]马蒂·弗里德曼著,曾记译,广东人民出版社

以色列的摩萨德,是与美国中情局、俄罗斯联邦安全局和英国军情六处齐名的世界四大情报机构之一。书中的四位间谍,正是摩萨德的前身“黎明”组织的成员。间谍故事的主角,似乎往往都是能改变历史进程的传奇人物。但这四位间谍却从未经历过那样的巅峰时刻。他们生于阿拉伯人与犹太人混居的贫穷社区,没有受过任何专业训练,却因为外貌无异而成功潜伏于阿拉伯人之间,成为了以色列的第一批间谍。但在回到以色列后,他们却也同样因为“像阿拉伯人”而被排斥到历史叙事的边缘。通过大量口述、笔录、回忆录和档案,作者提笔揭开了那个兵荒马乱的时代中被掩盖的一角,露出历史洪流之中最真实的人。

《焦虑的意义》

[美]罗洛·梅著,程璇、郑世彦译,浙江教育出版社

这是一部引领时代的焦虑研究经典。美国存在主义心理学之父罗洛·梅检视了不同的焦虑理论,从哲学、生物学、心理学、文化学等角度分析了焦虑发生的机制及其建设性作用。作者挑战了“精神健康就是没有焦虑”的传统观念,认同焦虑是我们“最好的老师”,指出焦虑与创造力、原创性以及智力之间的关系——面对焦虑能够使我们摆脱无聊,使我们更加敏锐,使我们保持人类生存所必需的张力。

《1918年11月:德国革命》

[德]罗伯特·格瓦特著,朱任东译,万川|中国工人出版社

本书是一部对1918年11月德国革命进行论述的历史类图书,由牛津大学出版社于2020年出版。1918年发生在德国的十一月革命基本已经被人们忘却了,即使有人记起,大家也都普遍认为它是一场失败的革命(德国社会民主党在革命面前的后退、慕尼黑苏维埃的失败、德国极左翼领袖的被杀害)。但罗伯特·格瓦特认为以这种方式看待德国十一月革命其实是一种误读,是片面的。他聚焦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最后几个月与1923年希特勒发动慕尼黑政变之间的一系列戏剧性事件,试图阐释十一月革命如何从根本上改变了德国,进而更加客观公允地看待十一月革命取得的民主成果。

《万国争先:第一次工业全球化》

[新西兰]马特耶·阿本霍斯、[加]戈登·莫雷尔著,孙翱鹏译,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本书对工业全球化的第一个时代的全球历史进行了介绍与剖析,该时代始于拿破仑战争之后,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漩涡中崩溃。通过将工业化、技术创新和帝国兴衰相结合,世界工业化大国塑造了相互联系的全球空间,很少有地区未被触及。在十个简洁的章节中,本书记述了这一段时间内全球经济和社会的重大转变,概述了全球工业、帝国和经济变革,与地方经验、身份认同的相互联系。最后,本书揭露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对这个全球体系的灾难性影响。

《清代中国的法与审判》

[日]滋贺秀三著,熊远报译,江苏人民出版社

在与欧洲、日本比较的基础上,本书以清代的诉讼和审判为中心,对法制度与审判的实践形态、作为与国家权力对应的民间组织秩序、含儒家经义与民间习惯要素的法源与处理纠纷的原则等问题,进行了广泛的发掘与深度的理论探讨。在“司法是行政一环”的分析框架下,作者从中国固有的表达与解决纠纷的实践逻辑中提炼出情、理、法三个关键性概念,视基于情、理、法平衡感觉的民事诉讼处理为一种教谕式调停。全书致力于揭示纷繁复杂现象背后的中国社会秩序原理,系统且立体地勾勒出清代诉讼审判的制度体系与民事诉讼处理结构。

《如果尸体会说话》

[美]玛丽·罗琦著,王祖哲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本书将向你讲述人类死后继续在历史上留下的点点滴滴,他们生前的所作所为都已湮没淡忘,但他们死后的贡献通过书籍诉说着他们的不朽。从医学解剖的无序到有序、从粗放到严谨、从暴露隐私到尊重隐私,本书系统介绍了人类医学所走过的这段历程。作者用并不悬疑却出奇冷静、科学、严谨、细密的话语,为我们讲述了一个个尸体背后的,不为人知的秘密。

《吃的哲学》

[荷兰]安玛丽·摩尔著,冯小旦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在本书中,作者使用了一套独特的行文方式:一段与读者进行的理论交流,一段寻访各地饮食的亲身经历,一段穿插在边栏中的其他学者的民族志故事。在理论、经历、故事的碰撞当中,我们跟随她,行走在餐馆、减肥班、实验室和厨房餐桌等地,与阿伦特、梅洛-庞蒂、约纳斯、列维纳斯等思想家进行深入而活泼的对话,随时随地以“吃”来重塑我们业已形成的关于存在、认识、行动、关联的观念。吃,让人类得以存续,也让人类与世间万物紧密相连。

《第二次世界大战简史——希特勒的欧洲战场》

[德]拉尔夫·格奥尔格·罗伊特著,王尔东译,商务印书馆丨文津公司

同大多数二战书籍比较,罗伊特教授在掌握大量史实的基础上为读者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论据。对本书主角、二战的核心人物——希特勒,作者尽可能从客观、不带预先好恶的立场去描述。书中讲述了希特勒如何从一名下士发迹成为纳粹德国的最高领导人,其飞黄腾达的背后揭露了什么深刻的社会问题。西方当代主流的历史学术观点认为,希特勒是一条德国“特殊道路”的结局和终点,这条道路源于普鲁士军国主义和威廉二世的帝国主义,以及将德国排斥于西方阵营之外的凡尔赛安排。作者似乎并不完全认同。他认为,希特勒的种族主义政治化正式形成于1918年革命的巨大不确定时期。导致二战灾难的根本原因是希特勒那一种荒诞的种族主义使命感,而不是要把德国建设成为世界强权。作者旨在刻画和对比站在理性政治、理性战争对立面的希特勒,鲜明指出,希特勒战争的整体特征源于其荒诞的反理性。

《生日信》

[英]特德·休斯著,张子清译,大雅|广西人民出版社·

本书是英国桂冠诗人特德·休斯最后的诗集,也是他寄给亡妻西尔维娅·普拉斯的“悼亡信”,其出版被称为英语诗歌近代史上最轰动的事件之一。1956年2月,休斯与普拉斯在一个酒会上一见钟情,几个月后,深陷爱河的二人闪电式结婚。然而,磕磕碰碰的婚姻六年后彻底破裂,并酿成普拉斯自杀的悲剧。对此,处在舆论风暴中心的休斯一直缄口不言,而只是在普拉斯每年诞辰之际默默创作悼亡诗,直到离世,共完成了88首诗,维持了25年之久。这部诗集,日记式地记录了两位诗人从初识、热恋、结婚、生子到最后的婚变与纠缠,第一次向外界呈现了普拉斯死后休斯真实的内心世界,它是休斯最强烈、最感性的作品,直接的、悲伤的、悔恨的以及令人着迷的基调弥漫其中,让它如同一部独特而隐秘的情感史、心灵史。

    责任编辑:方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