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制造|振华重工总裁谈港机全球占比超八成后如何转型

澎湃新闻记者 张赛男
2018-06-20 20:19
来源:澎湃新闻

已经连续20年保持岸桥产品全球市场占有率第一的上海振华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振华重工”,600320),正从传统的重型装备制造商向综合性服务商进行转型。它的目标,是成为该领域的全球第一。

振华重工是国内重型装备制造企业,成立于1992年,以港口机械制造为主,总部设于上海,目前在上海本地及南通等地设有10个生产基地。2017年,振华重工营业收入达到218.6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达到3亿元。

6月8日,在振华重工江苏启东海洋工程公司,振华重工总裁、党委副书记黄庆丰接受了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的专访,他向记者具体阐述了振华重工未来的转型之路。

这一天,振华重工还在酝酿一件大事,其建造的世界上最先进、亚洲最大绞吸挖泥船“天鲲号”正停靠在启东码头,准备开启首次海试之旅。“天鲲号”被广大网友戏称为中国的“造岛神器”,从设计到建造是完全自主创新,标志着振华重工依托港口机械制造与海工重型装备的研发制造能力,全面进入船舶制造领域。

“天鲲号”的建造是振华重工转型升级的一个缩影,意味着其在海工领域的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实际上,自2009年5月“振华港机”更名为“振华重工”以来,这家重型装备制造商就开始了“突围转型”之路。近年来,不仅仅是港机业务,海工、海服、投资等均是其业务重点。

尤其在自动化码头领域,振华重工早有涉足,并相继做成了厦门、青岛和上海港的自动化码头项目,在自动化码头系统软硬件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接下来几年,振华重工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是全自动化码头,会将它作为一个新增的业务亮点来推广。

振华港机的取胜秘诀

澎湃新闻:振华重工的岸桥产品连续20年保持全球市场占有率第一,有哪些取胜的秘诀?

黄庆丰:管总(振华重工创始人管彤贤)曾经总结过,认为是天时地利人和,我觉得非常恰当。1992年我们赶上了一个好的时代,全球贸易大发展,贸易壁垒减少了。同时,中国进一步改革开放,特别是小平南方讲话,中国加入WTO。由于国外贸易发展,巴拿马运河拓宽了,就需要大的起重机;投放的船变大了,贸易量也增加了。整个国内国外的形势,都促成了集装箱机械装备的大需求。

内因方面,一是振华重工敢为天下先,做人家不敢做的项目。特别是我们第一次拿到了加拿大温哥华的项目,这种国外的项目特别难,但我们做好了,一举打响品牌。后面美国人、欧洲人也来了,特别是德国人也来买我们的设备。德国是起重机的故乡,德国人购买振华的产品就成了一个风向标,欧洲所有的码头都买我们的设备。总结起来,振华市场发展的路径是很有意思的,先欧美再亚非,先国外再国内。

第二注重科技创新。振华有一个自己的设计院,很多技术是自主设计的。比如原来起重机只能吊一个箱子,现在可以吊两个箱子;原来是手动的,现在是无人的;原来用柴油机,现在用电力的。我们一直在想新法子。

第三重视质量。在20多年前,像振华一样重视质量的企业并不多,当时大家想得更多的可能是尽量降低成本,但振华对产品质量非常重视。当时管总提出“不欠债离岸”,就是做的东西,一定要让用户或者他聘请的监理认可才能发运。所以我们和国外最高端的第三方监理咨询公司合作,他们每天从图纸就开始检查,制作的时候蹲点。当时上海和崇明岛还没有通隧道,要坐船来回,为此我们还在长兴岛专门建了一个宾馆,让监理住在那里,可以全天候24小时监控。这种“上道工序不能给下道工序留整改”的质量管理方式,让用户对振华的质量非常放心。

第四重视产品服务。振华的产品卖出去以后,如果有问题,可以随叫随到,24小时服务,给我们的产品做担保。

第五是整机发运。当时我们的竞争对手是散件发到现场,但我们是整机发运,就是事先全部验收、调试好,就像房子全装修好以后装了船运到你那里,直接给你卸货使用。

港机发展还有增量:后市场服务和自动化

澎湃新闻:振华港机产品做到了全世界占有率第一,意味着再往上的空间越来越窄了,如何找到新的业务增长点?

黄庆丰:是的,港机领域确实是发展到了一个瓶颈,但不是说不能发展。港机里面的桥吊(也称岸桥),我们做到了占据全球百分之七八十的市场份额。但如轮胎吊、轨道吊等场桥市场,还有扩大空间。未来的发展方向,一方面是优化设计;另一方面,生产、采购等流程,可以更合理地配置,减少成本。而且港机的系列很多,还有堆高机、正面吊、移动的抓箱吊,这些可以再想办法扩大市场份额,产品类型方面仍有空间。

另外,我们非常重视港机的后市场服务。港机销售出去可以用二三十年,在这个过程中,还有备件销售、维修保养、咨询等服务的需要,这是个很大的市场,金额可能会占到设备收入的一半或者以上。如果我们把全球的港机维保拿下来,全球有几万个码头,这个市场的潜力是巨大的。

起重机方面的增量,除了上面说到的后市场服务,还有自动化码头。

一是新建全自动化码头。我们在上海洋山港、青岛港、厦门港做了三个振华总承包的自动化码头项目,做得非常成功,这三个项目已经给全球码头行业带来震撼。目前,我们已经签订了阿布扎比、意大利、印度的自动化码头合同项目,后续还有多哈、以色列、科威特的自动化码头项目。慢慢地,全球的新码头可能都会往自动化方向发展。

在洋山四期和青岛港,振华已经把成本大大降低了,效率大大提高了。而且,工期还大大缩短,在两年内就完成了。后续,我们要利用自动化码头这类项目,打响“上海制造”名片,同时也作为一个新增的业务亮点来推广,市场潜力非常大。

二是老码头的自动化改造。现在全世界95%以上的码头是人工操作的,把老码头改成远程操控,或者是堆场的自动化,都有很大空间。

另外我们现在还想做一些大的动作,比如跟美国的微软合作,把起重机的监控中心做大,做到监控全世界每一个码头。这样我们的商业模式可能会发生改变,比如我们原来是卖起重机,后续不一定卖设备,而是卖服务,按照吊装的箱数收取费用,同时帮用户诊断解决问题。所以说起重机的自动化改造,也有很大的空间。

“多条腿走路”

澎湃新闻:上述两个发展方向就是振华重工提出的“八大业务板块”中的两个。能否谈谈其他的业务布局?

黄庆丰:对。振华近些年部署的八大业务板块包括:港口机械、海洋重工、大重特型钢结构、海上运输及安装、电气产品、系统集成及总承包、投融资以及一体化服务。首先,港机是我们的传统优势主业,必须要发展好,同时把港机的后市场服务、自动码头做好。除港机以外,我们要“多条腿走路”,做符合国家战略、有利于公司发展的项目,同时也做跟公司业务相关的领域。

钢结构制造是振华一个强项,我们有3000名持国际证书的焊工,做过美国的旧金山新海湾大桥、苏格兰大桥和挪威哈当厄尔大桥,这个领域可以继续发展。

另外,我们有很强的海洋重工装备制造能力。总书记号召中国要打造海洋强国,海洋强国就必须要有强大的海工装备支撑。比如“天鲲号”是亚洲最大的绞吸式挖泥船,可以做到一小时填满一个足球场,可以深海作业。另外振华打造的浮吊钻井平台等,后续都能够为国家所用。

下一步,为进一步落实李克强总理关于鼓励振华重工进军世界500强的期望与指示,公司不仅要发展好港机、海工、电气、系统总承包等行业优势,还将着重发展智慧城市产业,力推智能立体停车系统、智能公交系统等业务,并大力开拓海洋开发、民生消费、军民融合和数字化产业等领域,这些领域我们已经在积极拓展,比如自动化的车库、自动化的物流交通等。最近振华在雄安新区和海南都设立了分公司,在那里我们会做自动化公交、自动化停车库、自动化车辆调度系统,还会考虑绿色装配式建筑。

澎湃新闻:2016年以来全球制造业和海运市场低迷,对振华重工海工业务的影响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有哪些应对之策?

黄庆丰:由于油价不高,海工业务形势不好,这段时间压力非常大,也想了各种办法。比如跟大股东中交集团作充分的沟通,内部做了很多项目。另外和国内各个打捞局、海事局充分沟通,拿到了一些项目。还有在海外,创新了商业模式,跟最终的用户接洽,通过联合开发或投资形式,把海工平台的一些设备用起来,继续建造。

不过,风电安装船业务还可以,前几年振华重工造的几艘风电安装船都成功卖出去了。随着2017年油价回升,我相信这些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以后海工业务还是振华的一个工作重点。发展海工业务,一是符合国家的发展战略;二是我们优势的体现,振华有自己的海工设计研究院;三是我们相信市场会有复苏的这一天,而且振华通过商业模式的运作,也可以把这些项目设备用起来,为公司产生效益。目前海工板块的业务占比在20%-30%,我们的目标是一半以上。

从2.0升级到4.0

澎湃新闻:上述的业务发展方向已经可以看出转型的思路,请具体谈一谈转型路径。

黄庆丰:振华重工提出过“五个转型”。第一,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把科技创新放在第一位,要有人家没有的东西,你才能打出去。第二,我们从原来的做产品到做精品,把质量放在第一位,也在做精益生产的各类改进。第三,从卖装备到卖系统,就是做整个系统总承包,这样面更广,对我们自己要求更高。第四,从卖硬件到卖软件,软实力方面要加强,另外,要做互联网,从2.0时代的生产模式、管理模式、商业模式转变为4.0时代的新模式”。最终从设计、制造、运维等多维度全面实现振华重工的数字化转型。

澎湃新闻:“五个转型”中,有一个是从2.0时代的生产模式、管理模式、商业模式转变为4.0时代的新模式。振华仍然把自己定义为2.0时代,从2.0升级到4.0,主要的差距在哪?有哪些难点?

黄庆丰:我们现在把自己定义为2.0时代,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在生产、技术、管理方面,都要从2.0到4.0进行转变。比如,我们的生产基地搞精益化生产,从工人开始培训,在生产车间搞流程再造,总的思路是通过精益化生产,让工人快乐安全、负责任地工作,同时让工人从事最专业最简单的工作,让他们把产品做好。

比如,我们在公司里面推ERP管理系统(一种现代企业管理的运行模式,覆盖了客户、库存、生产等管理工作,通过优化企业资源达到资源效益最大化),做信息化的工作,正在全面推行。图纸设计要做三维设计。管理方面也要搞大的方面的提升。我们对自己要求挺高的,但我们认为现在3.0时代还没达到。

中国企业“走出去”急需复合型人才

澎湃新闻:振华重工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排头兵,你在国外也有长达10年的工作经历,在这个过程中碰到过哪些问题?

黄庆丰:港机走出去是没有问题的,只要把设计、研发等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有话语权就很好办。加上对项目标书、国际标准也了解,就没问题。但国际化中人民币结算是个问题,以后随着国家强大会推行起来。另外还要注意文化的差异。我讲个小故事,1998年我进公司才两年,去阿曼做项目。去了之后,他们的码头开港,我们送给他们一对汉白玉的大狮子,开港当天放在码口。结果第二天就引起当地工人的大罢工,狮子也被包住了。原来,他们认为狮子是不祥之物。最后只能把狮子搬到码头里隐蔽的酒吧门口。类似的小事还有很多。

此外,国际化人才很重要,一定要有国际化的视野。这个我跟香港和记黄埔的领导也沟通过,他们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也遇到了这个问题。所以一定要找有国际化视野的复合型人才,懂得中外文化差异、尊重对方。另外,工作中一定要讲诚信,特别欧美国家对履约、讲诚信是非常看重的,一定要严格按照合同和规范来做事。

澎湃新闻:这样的国际化人才如何挑选?

黄庆丰:和记黄埔在全球有50到60个码头,当时我与和记黄埔领导沟通的时候,他就考虑到底用本地人、欧美人,还是用中国人呢?通常国外公司,第一选择是欧美人来管本地人、英国人管印度人,或者用本地人来管本地人。但可能最佳的方案还是用中国人来管外国人。

丹麦的马士基公司是世界第一的船公司,最后用的还是丹麦人管当地公司,这对公司发展是最有利的。但必须找一个国际化视野的人才做这个事情,如果你不尊重当地的文化,不了解当地的民情,不能以国际化思维来管事,是会出大问题的。振华重工走到国外,肯定要培养一批了解国际规则、懂得当地文化、事业心强、对国家忠诚的人才。现在振华海外公司70%-80%都是本地人,我们主要派过去两拨人:主要负责人和财务。

振华的很多同志在国外抛家离舍,做出了一番成绩,除了提高他们的待遇外,振华计划今年年底出台相关制度,可以让他们带家属过去,孩子能上当地的国际学校,更好地融入当地社会。我前两天碰到一个中国公司在美国分公司的总经理,他就感慨一个人在美国很孤单,妻子孩子都过不去。后来我提及了将要实施的随行随住制度,让他的妻子孩子都可以过去,他感到非常高兴。这是一个好办法,以后中国企业走出去要不断地推广,规范国际化人才的福利待遇问题。

融入长三角一体化

澎湃新闻:目前振华重工除了上海总部,在江苏南通、江阴等地均建有基地,当时为何做这样的布局?

黄庆丰:第一考虑到江苏有技术人才,资源丰富。第二配套方便,南通就是一个造船修船的大基地,需要配套什么物资都非常方便。第三,当地政府非常支持造船修船等大项目。第四,地理位置便利,比如我今天早上六点半从上海家里出发,八点不到已经到启东,上午已经把工作都安排好了,下午回到上海办公室还可以开个会,根本不影响一天的工作。

上海的成本比较高,但有研发优势、高校优势、交通便利优势。现在,我们把研发放在上海,生产基地放在启东,上海跟江苏南通的人员比例基本上一比一,上海以港机和研发为主,江苏南通以海工装备为主。国内国外到上海交通方便,从上海到基地也很方便,而且江苏的成本优势又大于上海,更有利于海工装备制造,说不定振华以后要更加做强南通的海工装备制造基地。

应该说,这也是振华在长三角联动中非常生动的体现,我们早就参与进去了,甚至可以说在更早之前就开始布局。现在随着长三角一体化的深化,相信各地的工作联动会更方便。

    责任编辑:李跃群
    校对:施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