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疾病与人类进化有何关联?是否与信息过载有关?听专家说

澎湃新闻记者 陈斯斯 通讯员 张青
2023-02-21 20:39
来源:澎湃新闻

活动现场。本文图片 主办方供图

精神疾病与人类进化有何关联?精神疾病的出现,是否与信息过载有关?减少信息负载,是否可以降低精神疾病的发生风险呢?

2月19日,天桥脑科学研究院、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和上海图书馆共同主办以“科学与哲学视角下的精神现象反思”为主题的柏拉图精神学园第一期对话。上百位听众在上海图书馆东馆现场参与这一活动,超14万人次在线观看了活动直播。

“柏拉图精神学园”是融合精神医学研究、哲学思辨探讨以及科普人文传播为一体的跨学科交流系列活动。第一期对话从人类进化的角度研究和探讨精神疾病。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精神科专家于欣教授在活动中称,如果将地球漫长的46亿年历程浓缩为一天,而作为“智人及其后代的我们”在几乎最后三十秒方才登上历史舞台,但这种登场几乎颠覆性地改变了自然演化的进程。

上述专家说,有研究表明,“语言”的出现为智人在自然竞争中的胜出提供了绝对的优势,“话语”意味着更有效的沟通、组织、协调能力,更易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和安全组织防范水平。但进化中语言的获得似乎具有双面性,“语言”所造成的信息输入爆炸,冲击尚未跟上进化步伐的大脑“运算能力”,如同低配电脑处理高清视频,而出现各种卡顿的情况一般。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精神科专家于欣教授发言,讲述精神疾病与人类进化有何关联。

那么,精神分裂症到底是一个具有古老物种特征的疾病,还是一个由于信息过载,特别是包括语言在内的大量信息输入而拖累大脑,所引起的人类的新疾病?

于欣通过几个案例阐发对上述问题的思考,比如在精神分裂症的治疗中,通过静养或者主动屏蔽部分感觉输入,对疾病治疗具有积极作用。还有研究表明,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处理视觉信息时存在无法有效整合的障碍,说明该疾病与信息处理存在仍未被证实的机制。

“对孤独症谱系障碍的研究,也同样表现出这种信息处理能力的变化,孤独症患者对外部信息处理表现出高度狭窄化,被称为‘高通滤波效应’,即只能将注意力关注在非常局部的特征上,导致患者无法形成完整的具有意义的理解,但一旦患者‘屏蔽’大量过剩信息,聚焦在极为有限的内容时,患者往往能表现出专注与从容的状态。”于欣说。

于欣随后还提出了留待解答的问题:“如果功能脑区尤其是感知觉加工脑区的失连接是造成精神疾病的可能原因,那么减少信息负载,是否可以降低精神疾病的发生风险?”

他认为,精神疾病是精神现象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除了现实视角还需要有历史视角;当然这既是科学问题,也是哲学问题。

上海交通大学与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双聘研究员林关宁教授发言。

上海交通大学与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双聘研究员林关宁教授则在活动中认为,生命本身就是数字化。在现实生活里,在小到纳米级别的细胞里或在毫秒级别的生命过程中,比如说一个蛋白质的折叠,一个激素的生成,所有这些过程都是由数字化精确调控的。而生命的数字化信息是可以传承的,这就是DNA。当把DNA本身当成一种信息载体时,就会把对生命的认识、把人的信息数字化,并浓缩成像计算机代码一样的语言。生命语言的编码就是ATCG等的编码体系,而这种编码体系,就跟计算机程序一样,有它的语言,有它的字符。

林关宁提出,这种信息的代际传承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受到包括环境因素在内的诸多因素的影响。在自然演化过程中,人类遵循适者生存的原则进化。

“像抑郁症这样的疾病会损害机体健康,但是为什么自然选择没有消除导致抑郁症等精神疾病的风险基因,或至少尽量降低此类基因的发生频率?如果‘存在即合理’,是否这些被命名为精神疾病的致病基因,对人类生存仍具有某种尚未被认知的积极意义?”这是林关宁思考和研究的问题之一。

此外,近段时间以来ChatGPT的火爆也引起了与会专家对人工智能是否能够进化出“意识”的大讨论。有专家认为,如果认为意识是一种信息的输入、输出和反馈,那么显然人工智能已经具有某种意义上的“意识”;如果认为意识是非纯物质意义上的,而是整合了人类的情感、具有伦理和道德反思,那么显然人工智能远未达到此意义上的意识存在。

    责任编辑:高文
    图片编辑:李晶昀
    校对:刘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