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土壤喝上活性益生菌!济南一家企业绿色循环发展的实践

2023-02-15 09:30
山东

  耕地是宝贵的农业资源、重要的生产要素。中央高度重视耕地质量保护,提出“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要求“强化农田生态保护,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加大退化、污染、损毁农田改良和修复力度,加强耕地质量调查监测与评价”。这为提高耕地内在质量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济南在这方面进行了很多有效实践。让我们走进一家科技型企业,从一个侧面了解济南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的实际行动。

  平时,我们出现腹胀、腹泻等状况,大人一般会喝点酸奶,医生一般会给孩子开一些益生菌,改善肠道的微生态平衡。人吃了益生菌会舒服一些,土壤要是也吃上益生菌,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呢?日前,记者探访了济南这样一家企业,探寻他们在绿色循环发展中的实践。

  土壤中有益菌和有害菌并存

  无菌接种间、化验室、发酵车间、净化室……这家占据四层小楼的企业,位于天桥区济南新材料产业园区融通智能科技产业园内,拥有600平方米的研发实验室和7000平方米的发酵生产车间,每年可生产5000多吨液态厌氧活菌和一万多吨固体活菌制剂。

  济南新未来生物科技集团公司的发酵生产车间

  可别小看这些不起眼的微生物,它们和土壤的关系很密切。

  土壤中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原生动物和显微藻类等。它们数量巨大、种类繁多、肉眼无法看见,参与了农业生产各环节的养分循环和能量代谢。

  “毫不夸张地说,土壤微生物就是庄稼的‘厨师’和‘药剂师’,将土壤中一些不能被作物直接利用的物质转换成可利用的状态,促进植物生长。”济南新未来生物科技集团公司总经理靳寓清介绍,这些微生物既有有益细菌,也有病害细菌和真菌。当土壤中有益微生物受抑制、微生态功能出现异常时,有益细菌和有益真菌数量下降、病原菌数量增加,微生物群落结构失衡,常引起作物病害发生,尤其是土传病害。

  千余菌种实现科学配伍

  庄稼有了病虫害,一般会打农药。

  我国是农业大国,作物种植上有两年三熟、一年两熟,有些地区甚至一年三熟。高强度连作种植,加上超量使用农药化肥,会造成土壤酸化加剧、物理结构变差、土壤功能衰减、土壤微生物区系破坏,最终导致庄稼减产、品质降低,也影响农民增收,制约了农业可持续发展。

  有没有解决途径?在厌氧活菌领域深耕20余年的靳寓清带领她的团队找到了答案——用厌氧活菌制剂改良土壤结构,可修复净化土壤、生根壮苗,达到减少农药化肥用量的目的。

  化验室内,公司技术人员在做菌种配伍实验。

  “我们和江南大学、齐鲁工业大学等院校合作,研发培养出1000多种菌种,并可根据植物的生长期进行科学配伍,生产出20余种厌氧菌剂产品。每种产品含有多种活性有益菌,可把土壤中的有害物质代谢分解,增加土壤有机质合成能力,强化土壤造肥机能和自净功能,这一天然属性和磅礴动力,还可加速有机质降解转化为作物能吸收的营养物质,从而大大提高土壤肥力,减少农药和化肥用量。”靳寓清说,公司和新疆、云南等地客户的合作证明产品效果明显:庄稼增产、农民增收。

  获政府部门支持

  增施有益菌改良土壤,不仅是新未来帮助农户增产增收的途径,也是我国现代农业科学发展的方向。

  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土壤质量的提升,加强耕地质量保护,实现“藏粮于地”,夯实国家粮食安全基础,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自2015年起,农业农村部出台《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方案》《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到2020年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等系列政策,每年投入大量经费,持续推动秸秆还田、有机肥应用。

  微生物肥料分为三种:微生物菌剂、生物有机肥和复合微生物肥料。2017年,农业农村部公开发布了《对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第3219号建议的答复》,提到微生物肥料是重要的新型肥料品种,对优化农业投入品品种结构、改良土壤、提高肥力和改善作物根际微生物群等具有积极作用。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把应用微生物肥料作为促进化肥减量增效的一项重要措施,结合实施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秸秆综合利用试点、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和湖南重金属污染修复治理等项目,大力开展微生物肥料田间效果试验示范,加快推广应用。

  新未来落地产业园的过程中,也得到了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天桥区发展改革局等部门及时给我们送政策、送服务,坚定了我们落地的信心,并通过指导产业园,持续帮助我们达产见效。”靳寓清说,今年开春后,中央、省、市陆续出台很多稳经济促发展的政策,这让包括她在内的很多企业主体信心倍增。

  很多业内专家认为,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是我国种植业发展的必然选择,重视土壤的用养结合,充分依据测土配方施肥成果,实施轮作休耕,大力推广豆科绿肥接种根瘤菌技术,强化有机肥、生物有机肥和微生物菌剂的应用,保障和提高土壤质量,最终将实现经济效益和土壤生态和谐共生。(济南日报 记者:冯瑜)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