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福会80周年|和宋庆龄在一起的孩子们正“被找到”(4)

澎湃新闻记者 罗昕
2018-06-14 08:05
来源:澎湃新闻

为了纪念中国福利会成立80周年,中国福利会展开“寻找和宋庆龄在一起的孩子们”活动,发布了近三十张老照片,面向全社会征集照片信息,讲述老照片中那些孩子的故事。

从6月8日开始,中福会陆续接到电话,老照片中的孩子正在“被找到”。近日,中国福利会托儿所陆续迎来一群白发老人,他们都是从托儿所走出去的孩子。

“中国福利会托儿所由宋庆龄创办于1950年。”托儿所所长方玥告诉澎湃新闻记者,“为了最大效率地发挥托儿所的作用,帮助最急需托儿的家庭解决实际困难,宋庆龄决定把接收的婴儿对象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工人的孩子,特别是劳动模范的孩子;第二类是革命干部的孩子;第三类是双胞胎、三胞胎和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孩子。”

从1950年至1954年,中福会托儿所曾免费收了7对三胞胎。而6月12日这一天,这里回来了5对。中福会托儿所还特别制作了一些幼儿食物,让这些当年的孩子们“重回童年”。

从1950年至1954年,中福会托儿所曾免费收了7对三胞胎(图中为部分)。

李惠敏和两个同胞哥哥出生于1952年5月7日。她看到媒体上说在寻找曾和宋庆龄在一起的孩子们,激动得不得了,立即带着自己珍藏的老照片过来了。

“我们那时候都是全托,周一去,周六回。我们一直在托儿所待到四五岁。”今年67岁的李惠敏说起往事,又有些哽咽,“这里老师们都很好,对我们无微不至。每周六我们坐专门的车子回家时,左右邻居们都在门口等着看着。我们三个幼年特别幸福,因为老师好,吃得也很好。”

李惠敏展示老照片。 澎湃新闻记者 罗昕 摄

生于1950年11月12日的徐家三姐妹(徐曼珍、徐曼瑛、徐曼静)也深有同感。她们出生于工人家庭,因为是三胞胎的缘故被送进中福会托儿所。

“我们那时是一个阿姨带一个孩子,所以有三个阿姨带我们姐妹。”徐曼静向澎湃新闻记者回忆,“我们那时吃得相当好,还有宋奶奶从香港买的奶粉。穿得也好,说是衣服的扣子都在后面,我哥哥都没见过的。所以我们都被养得白白胖胖的,每次回去街坊们看得都喜欢,就跟看西洋镜一样。”

徐家三姐妹和托儿所老师的合影。

徐家三姐妹。

“这边老师对我们很尽心。我们那时生活条件真的很好,营养丰富,有钙片、牛奶、蜂蜜这些稀罕物,还有菜谱呢。”生于1950年1月28日的咸家三姐妹(咸慕真、咸慕和、咸慕群)是新中国后上海第一对三胞胎,老大和老二向澎湃新闻记者回忆:“我们在中福会,从托儿所待到幼儿园,后来还去了少年宫,所以中福会就是我们的娘家。”

咸家三姐妹和周总理合影。

咸家姐妹。

生于1954年1月30日的郑家三兄妹(郑珊忆、郑珊毅、郑珊珊)也在中福会托儿所长大。

老大郑珊忆深情地说:“从1950年至1954年,这里共有7对三胞胎,我们郑家是最小的,也是中福会托儿所最后1对三胞胎。我们是幸运的一代,在祖国温暖的怀抱下成长、壮大,从前的小毛头现都成了年轻的老人了,我们将继续回报祖国,回报社会。”

郑家三兄妹和母亲(深色衣服)及托儿所孙香芸阿姨的合影。

郑家三兄妹。

“0-3岁婴幼儿抵抗力较弱,易发病。宋庆龄提出要使婴幼儿 ‘身体结实、减少疾病’,我们就在全国范围内率先研究开展三浴锻炼、冷水按摩、中草药防病等研究,医务人员和保教人员经常总结保教结合和医教结合的工作经验并加以推广。”

方玥介绍:“把最宝贵的东西给予儿童”、“让小树苗健康成长”,宋庆龄对儿童工作的期许,是中福会托儿所课程文化的起点和归宿。

中福会托儿所在全国范围内率先研究开展三浴锻炼、冷水按摩、中草药防病等研究。
    责任编辑:梁佳
    校对:徐亦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