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专家献智非遗保护,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成果显著

澎湃新闻综合报道
2018-06-08 18:59

在北京恭王府博物馆举行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习培训计划优秀成果(上海高校专题)展现场。 中新网 图

2018年6月7日—8日,由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上海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长宁区人民政府指导,第六届国际(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论坛组委会主办,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和上海艺术品博物馆共同承办的第六届国际(上海)非遗保护论坛在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举行。本活动是“第八届国际传统艺术邀请展”的系列活动,它既是上海市与友城的文化交流活动,也是中国第十三个文化遗产日的大型纪念活动。

国际(上海)非遗保护论坛今年刚刚被写入市委、市府“打响上海文化品牌 加快建成国际文化大都市三年行动计划”。此次论坛以“传统再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趋势”为主题,邀请了韩国国立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赵显重,埃及亚历山大大学校长埃尔科姆.埃尔科尔迪,伊朗伊斯法罕现代艺术博物馆馆长梅迪.塔米齐,乌克兰前国会议员、乌克兰女性艺术家研究会会长伊琳娜.阿基莫娃,日本重要文化遗产那古寺第十六代住持木崎馨山,波兰国际琥珀和珠宝展组委会主席爱娃.拉肯,俄罗斯艺术家代表、国际著名玻璃艺术家玛利亚.科申科娃,英国艺术家代表、国际知名钟表艺术家保罗.贝克特等专家学者,分别探讨各国面临当今非物质遗产保护困境时探索的新方法与新途径,分享彼此的经验和做法,为携手推进非遗保护事业发展、促进各国文化交流带来新的启迪与契机。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的青年艺术家们也将在论坛上发言,相关专业的师生们将利用此次机会,充分学习和研讨当今国际非遗保护的现状及前沿问题。

据了解,已成功举办了五届的“国际(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论坛”,已成为具有广泛国际影响的文化交流品牌。往届论坛得到了各国政府、艺术家、非遗传承人、行业组织和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吸引了来自中国、日本、韩国、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奥地利、埃及、西班牙、法国等亚、欧、非多国政府相关领导、专业机构、高等院校、行业组织的代表和专家学者、著名艺术家、非遗传承人等各方人士逾700位参与,数十位政要积极参加了往届活动。此前举办的“传承与创新”、“年轻的力量—工艺传承的当下责任”、“融·和--传统非遗的当下创新形态”、“恒·心--工艺传承的源泉”、“共性与差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实施现状及愿景”等论坛,以其高规格、高质量受到了业界的广泛好评。

近年来,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一直致力于发扬传统工艺美术以及非遗创新保护的研究与实践,今年连续第三年成为承接文化部和旅游部、教育部组织的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的院校。学院集聚了海派玉雕、嘉定草编、黄杨木雕、雕版、绒绣、砚刻等19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种,对每个品种均建立了由国家级、省市级工艺美术大师或传承人领衔的大师工作室,以工作室为基地开展抢救、挖掘、保护、开发和传承人培养。

在此基础上,学院一直致力于传统文化传承与活态展现,探索中国传统元素在现代生活中的表达,实现非遗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断探索将艺术与商业、艺术与城市生活相结合的专业发展模式,通过培养大量工艺美术人才,为上海市提供了支持文化发展的源动力。越来越多的传统工艺美术品以和含有传统文化元素的现代设计产品将进入各类消费市场,在提升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与审美素养的同时,为打造上海文化品牌贡献了力量。

6月4日—9日,在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的支持下,2018“锦绣中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服饰秀”系列活动在北京恭王府博物馆举行,期间共推出11场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的服饰秀。

6月5日晚,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携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永仁县相关方面共同在恭王府上演主题为“云想彝裳”的传统民族服饰元素与现代艺术设计相得益彰的彝族服饰展演活动。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项兆伦出席活动。

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院长仓平率服装与服饰专业教师团队现场指导,现代的时装展演形式辅以彝族原生态舞蹈和民族器乐,整场演出精彩纷呈,令人目不暇接。

文化部从2016年起正式启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培计划,同时结合培训开展特色扶贫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连续三年来都入选该项目,也因此有机会接触云南少数民族特色文化,去年下半年开始,学院服装与服饰2018届毕业班的师生们几次远赴云南,经过多次采风走访,对彝族纹样进行了收集和提取,近50名学生历经四个多月的设计与创作将这些成果运用到了毕业设计中。

此次展示的系列作品是对彝族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和创新,其服饰呈现出种类多样,色彩纷呈的景象,体现了彝族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和独到的审美观念。展演分为“原生态”、“改良态”和“时装态”三个阶段,“原生态”作品以彝族传统服饰和纹样图案为主要元素,通过彝族传统歌舞“三跺脚”展现;“改良态”运用现代审美和设计语言对传统彝族服饰进行适当现代化改良,以符合当地年轻人和游客消费需求;“时装态”主要展示学院师生在充分汲取了彝族服饰的各类元素之后,将其运用到服装、首饰和皮艺的设计中,从而创作出的一批符合都市生活的时装作品。

这些作品已在4月份的上海服装周展演上获得积极反响,同时得到服装企业的高度认可。

传统服饰是各民族情感表达与文化意蕴表达、传递的结合是中国非物质文化的财富, 它所潜藏的文化内涵值得挖掘、研究、保护和发展。学院一直致力于传统文化传承与活态展现,近几年更是积极探索商业、艺术、技术与生活的四结合,探索中国传统元素在现代生活中的表达。

本次展演是把原生态的彝族服饰歌舞和经过上海工艺美院现代演绎的设计作品共同呈献给观众,实现非遗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6月5日晚,由文化和旅游部指导,恭王府博物馆联合同济大学、上海大学、东华大学、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等院校举办的“强基础、拓眼界、增学养——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培计划优秀成果(上海高校专题)展在北京恭王府博物馆开幕。

在公共展区的展品分为“院校历史、学科特色”、“独道理念、开展项目”、“教学过程、师资管理”、“项目成果、教学相长”四个主题模块。

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通过展板文字与实物,展示了该学院自2015年第一批参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培计划试点三年以来,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指导、研讨交流等各种形式,在提升学员非遗传承素质与能力方面所取得的成果与成绩,同时也展示了学校相关学科专业在与学员的交流互动中不断提升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能力的过程。

在该院的独立展区,集中展示了其发挥学科和专业优势,通过研培项目,着重培养学员现代审美能力和对文创产业市场需求的理解方面所作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果。此外,学院还通过实物、展板和多媒体影音素材,重点突出了历史沿革、学校精神和学科专业特色等,让观众更加直观地了解学校。

    责任编辑:徐笛
    校对:施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