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新的茉莉花剧场看话剧《大桥》,重温那个年代的上海

澎湃新闻记者 潘妤
2023-02-04 09:49
来源:澎湃新闻

2023年2月3日,人民广场上已经伫立百年的茉莉花剧场又迎来了一次新的出发。这个始建于1922年的剧场,历经影院、戏院、剧场的多次重启。如今,在上海市总工会的牵头下,这一位于上海心脏位置的中型剧场再次改建修缮,在保留历史风貌基础上焕然新生。而剧场重启后的首场正式演出,正是在上海话剧历史上留下过重要一笔的《大桥》。

《大桥》是1991年上海市工人文化宫话剧团创作排演的作品,以上海浦东为背景,以开发浦东的第一战役——建造南浦大桥为切入点,塑造了建设者群像,重现了这一艰苦卓绝的重大事件。和焕新的茉莉花剧场一样,此次重排的话剧《大桥》在保留了32年前作品创作原貌同时,也加入了一些更当下的表达。

走进全新的茉莉花剧场看《大桥》,重温那个年代火热的上海,感受那个时代的戏剧经典,无论从哪个方面,这场演出,都是时代变迁的见证,也会唤醒几代上海人的回忆和感动。

剧场重启保留历史风貌

话剧《大桥》首演当晚,茉莉花剧场举行了重启仪式。主持人王一楠为大家讲述了茉莉花的前世今生,而嘉宾们手捧象征着茉莉花剧场重启的第一抔沙,共同洒入启幕装置中。时钟中心的“247”标志渐显,这个数字既是茉莉花所在地“北海路247号”的地址,也蕴含着茉莉花剧场亮起“24小时×7天,精彩不间断”之意。

历史悠久的茉莉花剧场自1970年归上海市总工会运营管理,并由此赋予了其深厚的工人文化底蕴。2020年,茉莉花剧场开始进行改建,在修缮过程中,始终遵循着两个原则:一是承古,尽可能保留原有的历史风貌。二楼长廊留下的砖瓦、剧场转角的窗花设计都记录着这座宝藏剧场的前世今生;二是传今,完善剧场的现代化设施,优化剧场使用体验。茉莉花剧场分为两层,共设618个座位,是兼具专业性和实用性的现代剧场空间。

全新重启的茉莉花剧场将由上海话剧艺术中心负责运营,从安福路288到北海路247,上话表示希望 “让看话剧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的又一次品牌延伸,同时打造演艺大世界活力艺街区新地标。

《大桥》重排见证时代变迁

话剧《大桥》是上海市工人文化宫话剧团的经典保留作品,在上海的戏剧史上留下过重要一笔。该剧曾获第二届“文华大奖”、“五个一工程”优秀话剧奖。距离该剧创作演出过去了30余年,话剧《大桥》由上海市总工会指导,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制作演出。

话剧《大桥》将南浦大桥的修建往事搬上舞台,其创作和内容都充满了时代气息。当时的主创团队和演职人员都是那个时期的工人们,编剧贺国甫就是其中之一。贺国甫原来是一位上海工人,因参加市工人文化宫戏剧创作组开始投身戏剧创作,他在和工人的朝夕相处中,写下了这部献给工人的话剧《大桥》。他从建设者们豪迈、沸腾、乐观又艰辛的生活中取材,通过一个个鲜活的工人形象,展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奋斗图景,展现了工人们质朴真挚的情感、热血坚定的精神。

此次复排总导演周小倩早在1990年代话剧《大桥》首演之时就看过演出,当时还只是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的一名学生,但周小倩一直记得自己当时被剧中的故事和精神所感动,她说:“虽然上海已经拥有了越来越多的大桥,但大桥精神永远不会过时。”

这一次,周小倩和导演王海鹰带领剧组众多演员一起复排创作,在保留了话剧《大桥》原版基础上加入了一些现代元素和新手法,在舞美、服装等设计上也有了全新的设计,再现改革年代生活图景、致敬经典同时,也让这部剧的整体呈现更符合当代观众审美,也更能感染到新时代的观众。

茉莉花剧场曾经以“文化宫剧场”为上海人熟知,它曾经是“工人的学校和乐园”,让艺术走进了人们的生活,丰富了工人们的业余生活。30年后的今天,重启的茉莉花剧场也在定位上承袭了工人文化的“匠心精神”,重新演绎的话剧《大桥》既是对那个时代戏剧经典的致敬,也是对那个时代建设者的致敬,同时也将见证这座百年剧场的重新出发。

    责任编辑:陈诗怀
    校对:刘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