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时报给《流浪地球2》差评,是客观还是偏见?
原创 郭大路 郭大路的小酒馆
一点随想。
纽约时报发了篇《流浪地球2》的评论文章,标题是"The Wandering Earth II’ Review: It Wanders Too Far",翻译过来就是《流浪地球2:它浪得太远了》。
文章对电影评价很低,甚至用了“愚蠢”(Silly)、“可笑”(Laughable)这样的词来形容,满分100分,作者只给打了30分,妥妥被列入“烂片”之列。
看到很多网友对此义愤填膺,认为纽约时报是眼红嫉妒中国科幻崛起,开始挑战好莱坞的霸主地位,是在刻意打压中国科幻电影;也有人引以为豪,觉得这说明《流浪地球2》拍得是真好,美国人都坐不住了。
不过,我觉得这些观点多多少少有点阴谋论的意思,所以找了下原文,看看这篇评论文章到底说了些什么。下面是文章主要部分的翻译:
《流浪地球》第一部有足够的娱乐性,但其雄心勃勃的计划有一些空洞,部分原因是故事的戏剧性,除了花哨的大灾难视觉效果之外没有任何科学依据。而大胆混乱的续集——《流浪地球2》似乎注意到了这一点,并盲目地用力过猛,完全朝着另一个方向发展去了。这部电影失去了前作的所有乐趣,而是提供了近三个小时的、错综复杂的故事线和不成熟的主题。
这一段对《流浪地球2》的批评,主要集中在叙事上,认为电影在故事线处理上过于复杂,不够清晰。实际上,这一批评在中文互联网上也有出现,毕竟,电影长达3个小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接受。
在影片快进到下一个冲突之前,多年后,人类需要对月球进行核爆炸。这个前提是可笑的……很难说《流浪地球》在给中国带来它自己的 "大决战 "时有多大的、真正的电影成就,但在这部续集被它充满戏剧性的情节和明显的民族主义信息所绊倒后,你会希望你只是在第一次时品尝了无意识的乐趣。
这一段的批评,一个是认为核爆月球不现实,没有科学依据——这种批评对科幻片来说倒是很常见,灾难片大师艾默里奇的《月球坠落》,也曾被影评人骂得狗血喷头。
过去好莱坞都是美国人拯救世界拯救人类,中国人头一回干这事,被扣上个“民族主义”的帽子,难免让人不痛快。
不过话说回来,这几年,好莱坞自身也在修正过去白人拯救世界的故事套路,试图加入更加多元的因素,以达到“政治正确”。这种调整,有时候甚至到了矫枉过正的地步,比如,给美国队长找个黑人做接班人。
总而言之,这篇影评读下来,我的感觉是虽然有些用词比较刺耳,但还不至于说是对中国科幻电影的“抹黑”。只是,由于这部电影在中国里程碑一般的特殊意义,因此对它的批评,尤其是来自国外的批评,显得格外刺耳。
说到这里,顺便聊聊《流浪地球2》在海外的总体评价。
美国最知名的两家电影网站,一个是“烂番茄”(类似中国的豆瓣),一个是IMDB。
“烂番茄”对一部电影的评价分两部分,一个是critic review,也就是专业影评,还有一个是普通观众打分。这两部分,《流浪地球2》得到的分数分别是77%和96%。
这个分数是什么水平呢?不妨拿两部好莱坞科幻大片作为参照。
诺兰的《星际穿越》,被中国影迷奉为科幻神作,烂番茄得分是72%和86%,两项分数都比《流浪地球2》要低。
另一部更适合拿来做对比参考的,是2004年的经典灾难科幻片《后天》,同样是大灾难下拯救人类的故事,当年票房也挺高,烂番茄得分居然只有45%和50%,让人大跌眼镜。
再看看IMDB的情况。
满分10分,《流浪地球2》得分为8分,而《星际穿越》和《后天》分别是8.6和6.4。大致看来,跟烂番茄的情况差不多。
除了烂番茄和IMDB这两家大家最为熟知的电影网站,美国还有大量的专业影评人。
比如我看到有个叫Simon Abraham的,是土生土长的纽约人,自由影评人,他的作品多在《纽约时报》、《名利场》、《村之声》等媒体上发表,他给《流浪地球2》打三星。
另一家专业电影杂志《纽约电影大师》(NYC Movie Guru),对《流浪地球2》的特效、动作场景等非常赞赏,但也诟病了电影的时长:
《流浪地球2》CGI特效、动作编排、布景设计和电影摄影都是一流的……准备好观看大量的视觉盛宴,满足你对动作和养眼的渴望。很明显,光是CGI效果就花了很多钱。
但,电影中的动作场面太多,最终让人有点疲惫,电影制作人并没有完全理解“少即是多”的概念,所以你很可能会感受到将近3小时的压力。不过,电影的节奏很快,这意味着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的人不会发现任何场景拖累或变得昏昏欲睡。
总体看下来,在海外观众眼里,《流浪地球2》完全是一部水准之上的优秀科幻片;在专业影评人眼里,虽然褒贬不一,但也绝非一边倒的差评,更谈不上“打压”中国科幻一说。
很多网友听到来自海外差评时,第一个想到“敌对势力抹黑”,这一点倒是让我有点好奇背后的心态,更准确来说——
当我们的文化输出,在海外遇到“冷嘲热讽”时,应该持以怎样的心态?
迄今为止,中国电影走得最远的,仍然要追溯到李小龙和成龙的功夫电影。
1972年,李小龙与嘉禾电影公司拍摄《猛龙过江》。电影最后一场决斗戏在意大利古罗马竞技场拍摄,与李小龙对决的是美国演员、 空手道世界冠军查克·诺里斯(Chuck Norris)。
这场决斗,被《黑带》杂志评为影史最经典打斗第一名。
这是大银幕上第一次,一个中国人,或者更准确地说来自第三世界的人,打败了美国最厉害的角色。当时在圣路易斯的福克斯剧院,坐满场的黑人观众为李小龙喝彩欢呼。
在李小龙之前,西方对华人普遍充满歧视与偏见,直到1970年代,这种刻板成见仍屡见不鲜。
李小龙横空出世之后,成为第一个征服好莱坞的华人,西方才开始重新审视中国人,他用行动证明了东方的魅力。
图源:纪录片《李小龙》
李小龙猝然离世后,世界影坛上很长时间里少见华人身影,直到成龙凭借动作喜剧再次征服好莱坞,在好莱坞星光大道留下足迹,拿下终身成就奖。
两位功夫巨星征服世界舞台,凭借的都是独具魅力的中国功夫,是好莱坞从来没见过的东西,这让很多国人自豪感爆棚。
但回到科幻领域,中国电影现在才刚刚迈出第一步。郭帆导演在接受采访时也坦承:我们距离好莱坞式的工业化、流程化,仍然有不小的距离。
《流浪地球2》无疑是一部非常优秀的科幻片,在部分影迷心中甚至已经是载入影史的经典。
但,优秀的东西走向世界,不更应该海纳百川,虚怀若谷么?倘若见不得批评,听不得不同意见,其实更容易陷入故步自封的窘境。
中国科幻电影已经起航,旅途漫漫,不妨平常心对待就好。
原标题:《纽约时报给《流浪地球2》差评,是客观还是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