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艺术人物|森山大道呈现摄影记忆,印度建筑师多西辞世

陆林汉 畹町
2023-01-30 08:44
来源:澎湃新闻

1月24日,印度著名建筑师、规划师、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巴克里希纳·多西辞世,享年95岁。普利兹克建筑奖评委会评价多西严谨认真,远离浮华,绝不盲从潮流。

84岁的日本摄影家森山大道的大型个人展览“记忆·记录”在湖南长沙开幕;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馆长许杰加入美国亚太历史文化博物馆创建可行性研究委员会;在上海,丁设、凯林·布里克以数字艺术诠释“人与自然”。《澎湃新闻·艺术评论》(www.thepaper.cn)“一周艺术人物”,报道并评析国内外的艺术话题人物及热点事件。 

印度|建筑师巴克里希纳·多西

印度首位普奖得主,95岁辞世

巴克里希纳·多西

2023年1月24日,据多家印度媒体报道,印度著名建筑师、规划师、建筑教育家、2018年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和2022RIBA皇家金奖得主巴克里希纳·多西(Balkrishna Doshi),于印度艾哈迈达巴德当地时间 2023年1月24日(星期二)逝世,终年95岁。

多西在1927年出生于浦那,他在1947年正值印度获得独立之际,开始了建筑学的生涯,并在伦敦短暂生活了一段时间,而后前往法国为勒·柯布西耶工作。50年代初,柯布西耶在印度昌迪加尔以及艾哈莫达巴德展开一系列建筑及规划项目,包括纺织业主协会大厦(Mill Owner’s Association Building, 1954)和舒德汉别墅(Shodhan House, 1956),多西为柯布西耶协调印度的项目而再次回到自己的祖国。多西随后自1962年起,在印度管理研究所的项目中开始与路易·康共事。

多西的自宅,名字来自他的妻子卡玛拉

印度人寿保险公司混合收入住宅区

多西从这两位二十世纪传奇的现代主义大师指导下所累积的经历,与根本性的思考融会贯通,让他决定在1956年创立自己的事务所 Vastushilpa (现已更名为 Vastushilpa Consultants)。多西带有印度特色的批判性地域主义建筑,在极具雕塑感的混凝土和砖砌体量中实现。他在建筑形态上深受导师影响,而空间布局和城市规划上的本土元素则明显可辨。这种东西方、古与今两相调和的手法在多西自己设计的桑珈工作室(Sangath)得以最清晰的体现。项目大胆地运用了混凝土制的半圆形大拱廊,与公共空间、庭院、和水景组合,为印度的气候环境增添凉意。在1978 年,多西成立了 Vastushilpa 基金会,专注环境设计研究,就印度的本土地理和文化条件下,开发合适的规划设计方案。现如今,基金会已是印度学术界与建筑行业的重要纽带。

2017年,“多西建筑回顾展”曾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举行。展览名为“栖居的庆典 真实· 虚拟· 想像”,正如多西曾言“当生活方式与建筑融为一体,生活便成为一场庆典。”

2018年,多西获得第40届普利兹克建筑奖。多西是第45位普利兹克奖得主,亦是该奖的第一个印度建筑师。2018年普利兹克建筑奖评委会在评审辞中写道:“多年来,巴克里希纳·多西的建筑创造从一而终——严谨认真,远离浮华,绝不盲从潮流。凭借高度的责任感,秉持通过高品质务实建筑为国家和人民作出贡献的愿望,他为公共管理机构和公用事业部门、教育和文化机构创建项目,并为私人客户设计住宅。”(整理/陆林汉)

湖南长沙|摄影家森山大道

“记忆·记录”:街头摄影师的世界观

森山大道

1月24日大年初三,“森山大道|记忆·记录”个人摄影展在湖南长沙的谢子龙影像艺术馆开幕,展出森山大道的银盐黑白作品、出版物、装置,包括《挑衅》、《告别摄影》、《光与影》、《事故》、《北海道》、《新宿》等经典作品系列,以及不被人熟知的大量帆布丝网作品,其中很多都是未公开作品全球首次展出。展览共有4个系列,100余幅作品。展览现场还原了森山大道于2005年创作的艺术装置——新宿黄金街红唇酒吧。

展览主题《记忆·记录》由森山大道本人及基金会策展人长泽章生共同命名。《记录》最开始的呈现形式为森山大道于70年代自行印刷的小册子,2006年,森山大道和策展人长泽章生合作,开始以杂志书的形式复活《记录》,保持一年3-4部的频率,至2022年已发行50号。

森山大道,无题(来自记录44),明胶银盐,2020

长泽章生认为森山大道的过人之处在于,即使如今已84岁高龄,仍然没有要停下来的意思,还在每天努力的拍摄作品。与世界上有着和他相似艺术生涯的大师们不同,他没有沉迷于过往,而是在一直向前步履不停。每个时代都为这个世界奉献了自己的代表作,放眼全球,这样的例子亦属罕见。但对森山来说,这些已经全都是过去时,他的兴趣则仅在于“现在”以及 “未来”。

森山大道于1938年(昭和13年)生于大阪,国际最著名的先锋摄影艺术家之一,自上世纪60年代开始与荒木经惟、石内都等活跃于摄影艺术界。粗颗粒、高反差、晃动、失焦……在摄影师森山大道的作品中,人们常常能够见到这些个人风格强烈的元素。森山大道曾说过:“若单就技法上来看,我的摄影确实如此,但对我而言,我的目的绝不是花费苦心去创造新的表现,也绝不是为了炫耀特殊技法,更不是对传统摄影发岀抵抗之意,因为与其说那是我的摄影方法论,更应该说我只是将已存在我本质内对人类与世界的看法,自然而然地反映在摄影之上罢了。”展览将持续至5月7日。(整理/畹町)

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馆长许杰

加入美国亚太历史文化博物馆创建可行性研究委员会

许杰

2023年1月17日,旧金山讯——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馆长、首席执行官许杰博士接受美国国会聘任,担任美国亚太历史文化博物馆创建可行性研究委员会委员。

该委员会的成立得益于最新颁布的 H.R.3525 法案,最初由来自纽约州的国会众议员孟昭文创议,由国会两院投票通过,经总统签署完成立法。全美亚裔和太平洋岛裔社区多年来的强烈呼声促成了委员会的成立;得益于共同的努力,这项重要的全国性项目已正式开始。委员会将在 18 个月内无偿工作,完成项目计划,最终“向总统和国会提交一份报告,内容包含委员会关于行动计划的建议,以及在华盛顿特区及其周边地区建立和营运美国亚太历史文化博物馆的可行性。” 据悉,委员会启动的实际时间计划将在今年晚些时候确定。

许杰生于上海,作为研究学者、策展人和博物馆馆长拥有近四十年的国际博物馆工作经验。他曾任上海博物馆馆长秘书及文化交流办公室助理馆员(1983-1990);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研修员(1995-96);芝加哥艺术博物馆(亦称芝加哥艺术学院博物馆)亚洲艺术部主任及亚洲与地中海地区古代艺术部联席主席(2003-08);西雅图艺术博物馆中国艺术部门策展人(1996- 2003);自2008年以来一直担任亚洲艺术博物馆的馆长。

许杰表示,“国家博物馆的角色正在发生变化。从一个封存历史的宝库,到我们大家聚在一起,回顾历史、了解今昔、想象未来的地方。当我们向着民族融合的方向前进时,我们必须开始讲述一个更宽泛、更丰富、更包容的美国故事,讲述我们共同生活的多元化的美国,讲述我们共同拥有的许许多多个承诺、希望和理想。我们在新闻中看到,当这些故事被忽视时,当亚裔和太平洋岛裔美国人在建设这个国家的过程中所做出的贡献和牺牲被忽略,甚至是被遗忘时,会发生什么后果。一个探索属于我们的历史和文化的博物馆,一个发现我们的故事、追溯我们的经历的空间,它带着勇 气和关怀,激励、联系和塑造全国对话的力量:一种团结美国全社会的力量。”

旧金山湾区是美国最大的亚洲人、亚裔和太平洋裔美国人的社区之—。 许杰是第一位在美国大型艺术博物馆担任馆长的华裔美国人,也是第一位入选美国艺术与科学院的亚洲艺术博物馆馆长。

“建立美国亚太历史文化博物馆是我们的国家和社区向前迈出的重要一步,”亚洲艺术委 员会副主席兼亚洲艺术博物馆基金会总裁 Salle Yoo 说到。 “鉴于许杰博士丰富的经验、专业知识和久经考验的领导才能,我想不出还有谁更适合参与这项重要的工作。” (整理/陆林汉)

上海|丁设&凯林·布里克

以数字艺术诠释“人与自然”

新春之际,上海外滩18号久事艺术空间正在展出“融·光芒——丁设与凯林·布里克数字艺术双人展”,为观众呈现包括数字影像、数字绘画和装置艺术等形式在内的36组作品。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在当下这个信息化蓬勃发展的时代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又在悄然演变。在双人展中,来自东、西方的两位艺术家将以不同的维度、不同的世界观去诠释自己的观点,用艺术的方式进行一次关于“人与自然”的对话。

丁设作品

艺术家丁设长期致力于对不同材料的研究和探索。他擅长将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式美学与全球性的文化相融合,创造出一种国际化的东方视觉。在展厅中,他呈现出东方的“知白守墨”的境界以及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哲学思想;而英国视觉艺术家凯林·布里克则擅长将AI技术与环保科技融合,创作不同类型的艺术作品。他所带来的展品以色彩较为浓郁的创作风格为主,将“浓墨重彩”的西方表现力呈现给观众,旨在探讨“人、科技和自然”的关系,探索如何利用科技的力量保护自然。

凯林·布里克作品《林窗》 综合材料

展览中,两位不同文化背景的艺术家所进行的对话,恰恰围绕着一个共同主题,即在各类文化繁荣的今天,当物质与精神相遇,思想该如何影响现实?在策展人黄壹看来,全球性文化的兴起,正在快速缩小东、西方文化的差异。西方极致地追求科技的发展,把人类推上了虚无主义;而传统东方文化所蕴含的人类古老哲学思想,以追求精神美好为目标。此次展览也是久事美术馆首个中外艺术家对比展,美术馆希望通过此次展览,能够让更多人了解到新兴艺术媒介所带来的新感官、新交互的观展体验,感悟到东、西方文化在碰撞与对话中所带来的人文魅力,解读出传统与未来碰撞中的交融与进步。展览将持续展出至3月12日。(文/陆林汉)

    责任编辑:陆斯嘉
    校对:张亮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