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里市拓展公共服务途径 创建移民社区文化品牌

2023-01-29 14:21
贵州

扫描关注

掌上黔东南

近年来,凯里市紧紧围绕易地扶贫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的目标,倾听民意、突出需求、疏通堵点,聚焦民生,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着力为民办实事,积极拓展公共服务途径,以重点服务安置区“一老一小”群体为契机创建移民社区文化品牌。2022年,凯里市创建易地扶贫搬迁综合性文化服务示范点1个,投入资金30万元,受益搬迁群众达27000人,其中儿童4830人、老年人6890人。

文化与“儿童之家”融合。提升“四点半课堂”服务效能,在原有“儿童之家”服务基础上,积极吸纳社区退休老师和有文化专业技能的志愿者,开设绘画、书法以及舞蹈等文艺特长兴趣班,将“四点半课堂”转为“儿童兴趣课堂”,帮助孩子发掘天赋和潜能。2022年以来,通过转化服务模式,为110名儿童提供特长培训服务,受益儿童达1105人次。融合文化宣传与志愿服务,通过文化志愿者开展安全教育、未成年人保护知识学习、防溺水宣传、禁毒宣传等主题文化宣传活动,提高了儿童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增强儿童法治意识和安全意识,有利于助其健康成长。同时,由文化志愿者引导未成年人组建儿童乒乓球协会、图书馆委员、儿童志愿者等队伍来实现未成年人的自我管理,并提升自我品行修养。2022年以来,凯里市共开展主题活动16期,覆盖青少年1074人次。完善“儿童之家”文化阵地,依托“儿童之家”不断完善家长学校、未成年人活动室、蓝房子公益图片馆、科普教育室等功能室服务项目来覆盖更多的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子女。同时,按照有师资、有场所、有制度、有计划、有活动、有台账“六有”建设标准,不断规范和建立完善工作制度,推动工作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长效化。目前,凯里市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建立“儿童之家”与未成年人活动场所2个。

文化与“爱老助老”服务融合。建设文化养老阵地,以社会化购买服务项目、老年日间照料中心等平台为基础,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群众提供“老年课堂、社区融入、休闲娱乐、社区助老扶老”等服务,推动老年服务多元化、多样化。同时,依托新时代市民讲习所、公益图书馆、舞蹈排练室(文体活动室)、室内乒乓球室、心理咨询室及乡愁馆等阵地进一步扩大文化养老服务覆盖范围。组建爱老敬老文化服务队伍,整合社会工作者、党员志愿者、五老、社会团体等文化服务力量组建队伍,不定期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孤寡老人群体进行慰问,并开展文化服务活动,丰富老年人群体文化生活。同时,在安置区选拔本地文化能人、歌手来引导移民搬迁安置区老年人组建文化队伍,让老年人自发开展乒乓球、合唱、腰鼓、舞蹈、民族特色表演,建立安置区老年人文化自信心,每年组织参加中老年春晚、社区义演等活动,让更多老年人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目前,凯里市共有爱老敬老文化服务队5支,协调社会组织为安置区老人送出大米、食用油等生活物资110份,受益788人。用好文化活动助力爱老敬老服务。积极协调市级文化部门、社会团体、群团组织及企事业单位各方文化特长志愿者组建文化队伍,通过开展文化爱老敬老服务送温暖、老年文化知识、心理健康知识、保健养生知识、安全防范知识讲座等活动提升移民社区文化品牌力。

社区文化品牌创建拓展公共服务途径。聚焦一老一小群体,升级社区服务载体,持续完善易地扶贫搬迁公共服务设施,加大财政投入用于“一老一小”项目建设和配套服务,从示范社区打造文化品牌为切入点,吸纳退休教师、青年文化志愿者壮大社区文化队伍,通过开设文艺兴趣班、创作文化手工作品等方式,共同挖掘社区文化及文化品牌打造路径,开创了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良好格局。坚持以人为本,为社区文化活动注入新内涵,坚持“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原则,针对一般社区“老幼”特殊群体提供“菜单式、订单式、一站式”的公共文化服务,突出儿童重在培养、老人重在参与的创新文化惠民活动,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凝聚了人心,让移民社区群众感受到城市温暖。整合部门联动,为社区文化服务注入新形式,整合部门资源,共同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五个体系”建设,充分利用儿童之家、老年日间照料中心、新时代市民讲习所、蓝房子公益图书馆等设施平台,将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与党员教育、科学普及、卫生健康、民政服务、体育活动等公共服务职能结合起来,切实加强文化阵地建设,品牌建设,团队建设,着力打造社区文化品牌,不断推进社区文化发展和繁荣。

原标题:《凯里市拓展公共服务途径 创建移民社区文化品牌》

阅读原文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